第二节 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
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是指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它既是心理咨询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对小学生心理咨询的一般要求,同时也是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开展并与学校的整体工作有机结合、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基本保证。小学生心理咨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一、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整个心理咨询过程中,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对学生施以的各种指导、帮助并不是把学生作为一被动接受影响的客体,而是通过学生的“自助”即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力的提高,积极地加入心理咨询过程,实现咨询目标。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要采取有效方法并用鼓励性、商量性的语气让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应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相信他们的诚意和谈话内容,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以确保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圆满的结果。
学生的素质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不断内化的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强调内因,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原有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强调学生的主体,并不是要贬抑教师在心理咨询活动中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任何咨询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这些外部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吸收”,才能转化为主体的内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自己心理发展的主体,离开这一主体将使心理咨询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的种种努力事倍功半。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等,来全面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对策,同时也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咨询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心理咨询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即心理咨询必须面向学生整体,把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二是指要把心理咨询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注重知、情、意、行与个性的协同发展,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三是将心理咨询与其他形式的素质教育协调一致,追求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各种模式、方法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协调一致,综合运用,使其达到咨询与教育目标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因为实施心理咨询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打基础,而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因此,小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也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对象。从素质功能的整体性的特点来看,任何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都是各个要素的综合性表现,是各因素的统一。因此,在实施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心理素质自身的整体性,也要考虑整体素质教育的各个构成因素,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咨询要重视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与影响。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小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其个性的完善及社会适应性的提高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交往、劳动等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的心理素质结构不断分化和发展的真正动力。心理咨询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时,扩大其实践活动的领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着重教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目的。心理素质的水平反映着人的能力结构体系的特点,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运用而形成的,因此,心理咨询不能简单停留在心理知识的传授上,应更多地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情境中活动,通过讨论练习、亲身体验、自我探索、自控训练等方式,加大学生主动加入和参与的程度,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精神,会取得积极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