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明斯卡娅(1954)曾研究不同年龄的幼儿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的掌握水平。实验者要求幼儿把一组简单的杠杆连接起来,借以取得用手不能直接拿到的糖果,即找出物体间简单的机械关系。这一任务让儿童按三种不同的方式完成:第一种方式,实验桌上放实物杠杆,幼儿可以用直觉行动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二种方式,在图中画出有关物体的图形,使幼儿没有利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但可依靠具体形象进行思维;第三种方式,既无实物,亦无图片,只用口头言语布置任务,要求幼儿思维在言语的抽象水平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小班的儿童更多的是能在直觉行动的水平上解决问题;中班和大班儿童才逐步学会在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见表5—17)。 
      表5一17 不同年龄幼儿三种思维方式的比较 
      
        
          儿童的年龄(岁)   | 
          解决问题能力(%)   | 
         
        
          直觉行动水平   | 
          具体形象水平   | 
          词的水平   | 
         
        
          3—4   | 
          55.0  | 
          17.5  | 
          0  | 
         
        
          4—5   | 
          85.0  | 
          53.8  | 
          0  | 
         
        
          5—6   | 
          87.0  | 
          56.4  | 
          15.0  | 
         
        
          6—7  | 
          96.0  | 
          72.0  | 
          22.0  |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对幼儿数概括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发展性研究,也出示了与上述相一致的结果。林崇德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阶段,思维是从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再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4—6岁是幼儿思维活动水平发展的关键年龄;从5—6岁起,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总之,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水平比婴儿期有明显的提高,具体形象思维有很大程度的发展,而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幼儿只能对其经验范围内的、较熟悉的事物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如幼儿能猜中一些自己所熟知的、简单的小动物的谜,能回答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的小问题等。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也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在幼儿初期,言语只是儿童行动的总结;到幼儿中期,言语能够伴随儿童的行动进行;最后到幼儿晚期,言语才成为行动的计划者和组织者。与此同时,幼儿的思维活动起初是依靠行动进行的,后来才逐渐发展到依靠言语进行,并开始带有逻辑的性质。有关的研究(如柳布林斯卡娅,1959年)探讨了不同年龄幼儿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关系,结果表明: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象或表象调节的,言语在动作过程中不起什么作用,只有在做完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幼儿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幼儿已能在行动之前就用言语表达想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等,此时言语具有了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