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五章->第五节


  但是,近来的一些研究者对皮亚杰的这一实验提出了疑问,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思维能力,并不是儿童思维能力太低,而是皮亚杰所设计的问题太难,超出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思维能力。许多研究针对这一疑问也作了许多实验研究,发现了与皮亚杰不一致的结论。例如,格尔曼等人(Gelman&.Baillargeoil,1983)在数量守恒实 幼儿期心理的发展163验中用较小的数目对3、4岁的幼儿施测,结果发现,3、4岁的幼儿能意识到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和数的守恒。但如果数目增大,即使6、7岁的儿童也达不到守恒。还有人(Dasen,Ngini&LaVallee,1979)研究训练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儿童守恒的影响,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明显影响儿童守恒,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儿童达到守恒。
  3.类包含的研究
  类包含是指物体总类与其子类的关系。在原则上,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大于任一子类中物体的数量。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这种推理能力,他们不能同时想到总体和其中一个子类。如他给儿童呈现一个由4朵红花和2朵白花组成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回答“红花多”。
  后来,人们对上述实验也进行了验证,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皮亚杰实验任务中提问方式太多地依靠言语呈现问题和推理判断,这给儿童理解问题本身带来了困难,使儿童容易误解,导致低的成功率,而不是儿童缺乏这种推理能力。例如,麦克加里哥(McGarrigle)以6岁幼儿为被试,出示4只玩具牛,3只黑的,1只白的,都侧卧着,表示它们睡着了。然后问幼儿“黑牛多还是牛多”,“黑牛多还是睡着的牛多”。结果发现:第一个问题只有25%答对;第二个问题则有48%答对。麦克加里哥就此认为提问措词的改变减少了问题的难度,使儿童成功完成类(包含作业)的比例增高。
  (三)幼儿初步概念的掌握
  1.幼儿掌握初步概念的特点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它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用词来标志的。“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掌握”两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指概念从无到有的历史演变,后者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幼儿对概念的掌握直接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形象概括的水平,并开始向本质抽象的概括水平发展,这就决定了幼儿掌握概念的基本特点:①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每一个词只能代表特定的某一事物或特征,而不能代表一类事物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②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③概念的概括特征主要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2.幼儿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
  幼儿是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然后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的。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一般发展过程包括:①实物概念的内容基本上只能代表儿童所熟悉的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定的事物,一般3、4岁的幼儿正处于这一时候;②已能在概括水平上指出某一些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特别是功用上的特征,4、5岁幼儿处于这一时候;③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总和,但是还只限于所熟悉的事物的某些外部和内部的特征,但还不能初步地掌握某一实物概念的本质特征,5、6岁或7岁的幼儿处于这一时候。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