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
皮亚杰认为,2—6、7岁幼儿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是从表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形象性,而思维的具体特点是思维的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皮亚杰用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但这些实验也引起后人的许多争论。
1.“三座山”实验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即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实验”,是用来测查儿童是否能了解别人的观点。三座山分别有不同的标志,其中第一座山顶上有一间房屋,第二座山顶上有一个红色的十字架,第三座山上覆盖着白雪。这个三座山的模型被放在一张桌上,让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观看这个模型,实验者把娃娃放在这个模型的不同位置上,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幼儿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后来实验者又向儿童出示与娃娃视线一致的,从各种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出娃娃所看到的照片。结果发现,大多数6岁以下的幼儿选择的照片与他们个人的观察角度一样,而并非是娃娃所看到的景象。由此,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了解别人的视角和观点。
然而,一些研究者对皮亚杰的这一实验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并非年幼儿童都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而是对于皮亚杰实验任务中人物的动机和意图,儿童没能完全理解。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重新修订了皮亚杰的“三座山实验”,使实验任务中的人物动机和意图能被儿童所完全理解,任务富于人情昧,更易被儿童接受。例如,博克(Borke,1975)所设计的“农场景观”:农场里有一座房子,一个小湖,湖中有一只小船,还有牛和马在草地上。格罗弗((2,ovcei,他是美国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中的主角,是儿童普遍喜欢的人物)开着车围绕农场一周,并不时地停下来观赏农场的景色。儿童的任务与皮亚杰“三座山实验”相同,就是指出格罗弗看到了什么。结果发现,3岁幼儿已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这说明了年幼儿童的非自我中心性。这一研究结果与皮亚杰的相差很大。唐纳德逊(Donaldson)所介绍的休斯(Huaghes)的实验,也得出了与博克类似的结论,发现90%的3岁半到5岁的幼儿能正确完成实验任务,即显示了非自我中心性。
2.守恒实验
“守恒”是皮亚杰提出的概念,是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上,只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皮亚杰设计了若干守恒实验,如液体守恒、数量守恒等,其中被重复最多的是“液体守恒”实验。“液体守恒”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的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的液体,在儿童确知两只杯中的液体是等量的之后,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杯液体倒入旁边一只较高、较细的杯子中,液面升高,然后问儿童新杯子中的水比原来杯子中的水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还是一样多。结果发现,大多数3、4岁的幼儿会回答“多一些”,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杯子的高度;5、6岁幼儿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他们似乎已意识到必须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粗细,但在比较时却出现困难;8岁以后的儿童能够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改变,水总量不变。所以,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儿童一般在8岁左右才达到守恒。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