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五章->第六节


  (4)性别行为的发展
  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要基于幼儿性别认同的发展和幼儿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这两方面。研究表明,2岁左右的儿童虽然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但已能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大多数2.5—3岁的儿童虽然还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人类不变的属性,但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3—5岁的儿童虽还不能理解性别的一致性,但已经能知道人的性别是不会随时问或年龄而发生改变的;而5—7岁的儿童虽还不能理解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但已开始理解性别的一致性和性别的非动机性,因为这时的儿童已达到守恒的阶段。儿童一出生,就在不同程度上开始接受父母有关性别角色标准的影响。父母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以各种方式鼓励幼儿那些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止幼儿那些不适当的行为。有关研究(Kuhn,Nash&Brucken,l978;Damon,1977)表明,2.5岁的婴儿已有一些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3.5岁的儿童知道得更多;而6岁左右的幼儿大多数认为男孩儿玩女孩儿的玩具是不对的,他们关于性别角色的标准很刻板,很严厉。那是因为,儿童几乎在学会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的同时,就获得了一些来自于父母或抚养人的性别刻板印象。
  随着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知的发展(包括性别认同的发展和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性别化行为也有了相应的表现。幼儿性别化行为首先表现在儿童的性别偏爱行为上:大约14~22个月的男孩就表现出愿意玩小汽车这类的玩具,而女孩则表现出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绒的玩具;在幼儿园里,儿童一般都喜欢从事与自己性别相符合的活动或中性活动,而不从事相反性别的游戏和活动,如男孩愿意从事开火车、打架等活动,女孩愿意从事做饭、玩娃娃等游戏。
  由于在性别化过程中,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在现代社会里,父母往往更注意培养男孩的性别角色行为,而不太在意女孩的性别角色行为。这样使得男孩性别角色标准比女孩更严格,性别角色行为也比女孩更明显。有关研究通过记录750个5—9岁儿童所表示的对玩具的偏爱,验证了这一观点。研究指出,尽管儿童的要求大多反映了各自的性别偏爱,但女孩比男孩要异性玩具的更多些,女孩比男孩对异性玩具的兴趣保持得更久些。一项研究(Kagan&.Moss,1962)还考察了儿童早期几种性别化行为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凡是那些与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一致的行为,由于不断受到正强化,因而更有可能被保留下来,成为儿童比较稳固的个性特征;而那些与社会性别角色标准不符合的行为,则因一直得不到正强化甚至受到抑制而逐渐消退。
  3.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儿童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各个方面。各学派的心理学者们根据这一复杂过程,提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不同理论观点。现介绍以下几种:
  (1)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在两性的发育中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认为儿童的很多性别行为是天生的,儿童天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父母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以同性别家长的自居过程而学会性别概念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内化了父母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并接受了父母关于性别的许多价值观念上的认识。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