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高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大小,所以也有人把音高叫音频。音高与频率成正比。频率指发音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发音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越快,振动次数越多,频率就越大,声音也就越高;反之,声音就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每秒钟振动一次为1赫兹。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在16到20000赫兹之间,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人的耳朵听不到。发音体振动频率的大小同发音体的形状和质地有关,如发音体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等都会影响声音的频率。一般来说,大的、粗的、厚的、长的、松的东西振动起来慢,这样的发音体发出来的音低一些;而小的、细的、薄的、短的、紧的东西振动起来快,这样的发音体发出来的音高一些。语音的高低决定于声带振动的频率,声带的长短、薄厚、松紧与语音高低有关。妇女、儿童的声带一般短一些小一些,所以声音高一些,而男子、老人的声带长一些大一些,声音就低一些。女子的声带一般约13毫米,基频在218—326赫兹之间;男子声带一般约17毫米,基频在109—163赫兹之间。同一个人发出的声音也可以有高低之分,这是因为人能够通过喉部肌肉运动控制声带的松紧。声带松,振动慢,声音就低,反之声音就高。
对汉藏语系的语言来说,音高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汉藏语系的语言属于声调语言,声调能区别意义,而声调的不同就是由音高的变化造成的。比如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调值分别是55、35、214、51,如:方(fāng)、房(fáng)、访(fǎng)、放(fàng)。
 (音高、音强比较 (引自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
(二)音强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幅的大小。音强同发音体的振幅成正比,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发音体受到的外力大小决定了发音体振幅的大小,发音体受到的外力大,它的振幅就大,声音就强,发音体受到的外力小,其振幅就小,声音就弱。语音的音强跟发音时用力大小和气流强弱有关。我们说话时用力大,气流强,声音就强,反之就弱。我们用分贝(dB)作为计算振幅的单位,普通谈话时声音的强度大致在60-70分贝,90分贝以上的声音就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就是噪声了,如高到120-130分贝,多数人会感到振得耳朵受不了。
声音的强弱虽与声音的响度有关,但并不是一回事。人们听觉上所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影响响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音高或是音长等都会对响度产生影响。提高嗓门或是拖长声,即使不用很大的力气,声音不强,听上去也会比较响亮;压低嗓门说话,就是用很大的力气发音,声音很强,听上去仍然不响亮,所以声音的响度不一定和强度成正比。
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音强和音高混为一谈。它们有时是一致的,例如同一个人在吵架或呼唤人时同他平时说话时相比声音要高一些,也要强一些,因为用力大,所以声音就强;由于用力大,使声带处于紧张状态,所以声音就高。这时的音高和音强是一致的。但是它们毕竟是两回事,一个较高的声音可能比一个较低的声音,还要弱很多,一个较低的声音,完全可以比一个较高的声音更强些,京剧中的花脸与青衣就是典型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