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音的社会属性
我们可以把语音当作一种自然现象,讨论它的物理、生理、心理属性,但语音毕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它是社会化的动物——人发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多方面:
(一)从语音的功能上看
语音传递意义的功能是社会所赋予的。语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它本身没有意义,但有传递意义的功能。这种功能只有当语音与一定的意义结合成为语言里的语素、词语时才有可能体现出来。比如国际音标[p、u、i]这几个音,它们在汉语普通话里可以作各种不同的组合,负载不同的意义,构成不同的词语, (布艺)、 (舞弊)、 (笔误)等。
(二)从语音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上看
一种民族语言或方言里用什么声音表达什么意义,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与语音的自然属性无关。比如表示“成册的著作”的意思,英语中用[buk](book),汉语普通话中用 (书),苏州话则用 ,完全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操该种语言或方言的人们自然形成的习惯决定,是约定俗成的,语音与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用某个音表示某种意义,一经社会公认和普遍使用,音义的联系就固定下来了,不能再随意改变。
(三)从语音的系统性上看
不同民族的语言或方言都有各自不同的语音系统。不同的语音系统所包含的音素及其数目都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英语、俄语里有与清音相对立的浊辅音,汉语普通话里没有,英语和汉语广州话里有舌叶音 ,汉语普通话里也没有。同样汉语普通话里有舌尖元音 ,有舌面音 ,而英语和俄语里就没有。人类发音器官的构造基本上是相同,但不同民族的人对同一个音的敏感程度和发音能力有很大差异,比如中国人学习俄语的舌尖颤音[r]和法语的小舌颤音[R]会很难,同样别的国家或民族的人学习汉语语音也会觉得困难重重,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的语言习惯不同,人们对母语中没有的音常常发不准或分不清。
(四)从语音的差异性来看
有些音在几种语言里都有,但是它们在各自的语音系统里的作用和地位却不一样。在英、俄语中送气或不送气并不重要,而在汉语普通话中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区别意义。如 (比)和 (匹)、 (蹲)和 (吞)、 (干)和 (看)中的[p、t、k]和 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是不能相混的,因为它们有区别词形和词义的作用。这两组音英语、俄语里也有,然而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却并不重要,因为它们不起区别词形和词义的作用。例如英语“park”与“spark”、“top”与“stop”、“kill”与“skill”里的“p、t、k”读成送气音或不送气音都不会引起意义的变化,最多只是听起来不顺耳,发音不标准。可见,音素在不同语音系统里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也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与语音的自然属性关系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