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三个十年文艺论争与文艺思潮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二十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

    第一节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二节 国统区抗战文艺的演变
    第三节 解放区文艺思潮
    第四节 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文艺思潮
    第五节 40年代的文艺论争

 
  第三节 解放区文艺思潮  

    

一、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讲话》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1942年5月2日-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进行文艺整风。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后正式发表在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上。《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是共产党制定文艺政策的权威性方针,以后随着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讲话》所代表的文艺路线逐渐取代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成为建国后文学的基本线索。
    《讲话》是40年代延安整风的产物,也是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只有理解《讲话》,才能理解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讲话》的理论辐射远远地超出了文艺运动的范围,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讲话》不同于纯粹的文艺论著,毛泽东是以党的领导人的身份谈文艺问题的,其政治策略性很强,主要包括的是一些有关党如何领导文艺的根本性的政策问题,包括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等所谓文艺的外部关系问题,而对文艺本身的规律的细节讨论较少。其核心命题,就是革命文艺为群众、以及怎样为群众。

    (二)《讲话》所确立的文艺方向

    毛泽东的《讲话》主要确立了以下的几个方向:

    ① 确立了所谓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突出了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改造的关键。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然后才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服务。从政治家的角度,突出指明了知识分子的劣根性,强调被划为"小资产阶级"的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向工农兵方向转变的必要性,要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这种阶级性的分析显然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在解放区的年代里,残酷的战争环境强调的是集中统一,不容许过多的个人自由,所以毛泽东主要是从政治家的角度要求文艺家思想的统一、立场的转变,途径就是与工农兵结合。这种结合既解决了思想统一的问题,又解决了创作源泉的问题,因此,这可以说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总纲。《讲话》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就在这里。但是,在知识分子和工农兵二者的比较之中,毛泽东对前者作了低调的评估,而对后者做了过高的评价,忽略了他们中存在的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及封建思想影响的积淀。由此造成了以后对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一系列失误。
    ②强调了文艺从属于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毛泽东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对文学的艺术性的要求仅仅是更好地为政治服务,在文艺批评中实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将二者割裂开来。从而导致文学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写中心、唱中心的狭隘的倾向。
    虽然,《讲话》也涉及到了文艺理论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文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问题、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等,发展了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但是它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却是战争环境中党领导文艺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在当时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中,它无疑具有正确性和权威性,并且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但是,建国之后,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讲话》中的一些本来只适用于战争环境的结论被任意地引申推广,这样,就难免产生了一些偏颇。随着《讲话》的出现及对国统区的传入,40年代中后期国统区的文学论争逐渐表现为立场之争和带有政治批判的色彩。

    

二、 解放区文学的艺术倾向

    解放区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扩大而来的,由于深处西北内陆,物质贫乏,文化水平落后,文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和农民对话,这种特殊的政治现实使文学被纳入了政治轨道,解放区文学呈现出了民间化和政治化趋向。随着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的《讲话》的实行,1942年之后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学发生了显著的、深刻的变化,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政治风貌,工农兵方向被确立,创作追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其艺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处理作品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描写时,作家们很少再写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生活,也很少注意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和黑暗的暴露,所取代的是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美,普通的工农兵成为作品重点表现的对象。

    ②在文艺形式上,自觉追求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向,采用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形成了一些新的文体,如新歌剧(贺敬之的《白毛女》、阮章竞的《赤叶河》)、新评书体小说(赵树理)、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等等。

    ③在美学风格上,与国统区的沉郁凝重不同,具有明朗素朴的风格。

    在作家和农民的对话中,双方都从对方吸收了一些新的因子,并促成了自身的质变。有收获,也有不足:一方面,农民从新文学中学到了现代文明、民主科学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伦理观念及新的审美趣味,促成了他们的觉醒,而民族传统和民间传统,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新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强调作家到农民中去接受改造,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农民及农民身上积淀的某些传统文化道德中的封建性因素的影响,如保守狭隘的小农意识,这种意识反映在文学观念上就造成了一种文学发展的片面性。如:强调了配合和服务于政治,忽视了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强调了工农兵方向,出现了轻视知识分子的倾向;强调了对农民传统的艺术形式的继承,却放松了对艺术形式手法现代化的要求;强调了作品的通俗,却忽视了文艺发展格局中也应该有高雅优美的部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单向突进的文学发展形态有适应时代的一面,并且也因此而独具特色,但随着政治历史环境的变迁,这种文学发展形态向全国突进,就难免产生了一些狭隘的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