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三个十年文艺论争与文艺思潮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二十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

    第一节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二节 国统区抗战文艺的演变
    第三节 解放区文艺思潮
    第四节 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文艺思潮
    第五节 40年代的文艺论争

 
  第四节 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艺思潮

    一、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定义:所谓"孤岛",指的就是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处于被包围之中的上海租界。因为当时日本并未向英、法、美宣战,所以这些租界就成为了日军侵略洪水之中的孤岛,当时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进驻租界为止。
    孤岛文学中戏剧运动最活跃,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剧作,如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编的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二、 沦陷区

    "沦陷区"定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华北沦陷区文学,再加上台湾地区文学、后来沦陷的南京、武汉、桂林、香港等地的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处于政治高压之下的"不自由"状态,在"言与不言"之间,所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对乡土文学的倡导。乡土文学至少含有"民族""国民""现实""时代"这些意义在内,所以产生了一批揭示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而又富于乡土气息的现实主义的作品。
    (二)对凡俗人生的发现和肯定。形成了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新的美学追求,出现了"反英雄、反浪漫"的倾向。
    (三)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沦陷区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和文学成就即是:通俗小说的空前繁荣和"通俗小说现代化"的努力。而象张爱玲这样的出入于"雅俗"、现代和传统之间的作家,标志着沦陷区文学(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共赏的时代美学追求所达到的历史水平。
    (四)由于一些成名作家的流亡,新进作家得以出现。如华北沦陷区有梅娘、上海沦陷区有张爱玲、苏青,台湾有杨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