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内 容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概述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资 源 库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
学 习 指 导
学习指南
 
第三章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课程的决策者要从包含大量内容的学科领域中选择出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内容,需要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一般来讲,学生“可学的”总比学生“能学的”多,或者说人们认为学生应该学的,要比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学的多,特别是在人类知识总量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矛盾就更加突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对小学阶段学生应当和可能学习内容与活动做出判断的过程,也包括课程实施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再次选择与判断。一些内容单独看起来可能是重要的,但从数学学科的整体上看,当其作为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就存在一个选择性的问题,设计者需要在众多内容中寻找一种“平衡”。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时也需要对内容的取舍和组织做出恰当的判断。因此,就广义上讲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包括确定课程内容标准,选择和编排教材,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和组织。

  人类文明的发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包括数学科学领域的内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指望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也没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全部的数学知识内容。因此,必须从众多的数学科学内容中精选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讲,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据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依照本门学科所确定的目标,有什么目标,就应当有什么内容与其相适应。课程目标在结构、取向和范围上的改变,都会引起课程内容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阐述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在选择和确定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相应的课程目标。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中阐述了不同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确定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 1992年义务教育大纲 确定三个方面的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并且每一个方面都包括若干项具体要求。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体现这些方面的要求,如,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的基础知识,整数、小数和分数运算等。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等。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当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会、观察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社会的内容。象下面这样的内容有助于该项目标的实现。

例1 某学校为每个学生编号,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9713321表示“1997年入学的一年级三班的32号同学,该同学是男生”.那么,9532012表示的学生是哪一年入学的,几年级几班的,学号是多少,是男生还是女生?
例2 调查“你是否喜欢数学课”,分别用5,4,3,2,1代表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之间的五种程度,你选哪个数,并做出简单说明。如果小明选择2,说明什么?如果小立比较喜欢数学,他最可能选几?

二、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应成为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小学数学课程的选择要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公民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应当选择那些学生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最基础的内容作为小学数学学科内容。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课程应当选择那些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这既是数学课程目标所决定的,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需要。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当接触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形成面向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如,基本的整数、小数、分数及其基本的四则运算,空间与图形最基本的内容,概率统计最简单的知识和方法。而繁难的四则运算,步骤繁多的应用题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就应该考虑对这部分内容有所取舍。

  小学阶段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打好基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衔接。新的课程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统一设计、通盘考虑,在内容的衔接上比以往处理得更好。如数与代数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在不同学段逐步加深和扩展。空间与图形的几个方面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内容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这有利于中小学数学内容的衔接。不同学段有各自的特点和难度,同时也应将不同学段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水平上有不同的特点,课程内容选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课程内容也应促进学生的发展。选择的教材内容,既不能偏难,又不能太易,保证所选择的内容学生能够接受,又要使教材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而数学又是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应儿童的思维特点,又要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选择的内容不能超过儿童的智力水平,必须是儿童智力范围内所能理解和掌握的。如抽象的几何论证、抽象的代数公式和一些推导过程学生就很难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具体的几何图形就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教材内容又不能一味去迁就学生的能力,而应有一定的难度,为创造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条件,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只有把教材内容的可接受性和有利于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好的教材内容。如,下面的问题学生可以经过思考完成。

例1 完成序列,并说明理由:0.5,1.5,4.5,____.

例2 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例3 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

三、反映社会进步和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重要学科。一般来说,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体系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其教材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也在发生变化,作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奠基作用的小学教育也应与之相适应。因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在保证其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应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更新和调整一些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把眼光放得远一点。现在的小学生是 21世纪的建设人才,要依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标准考虑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学科学的发展,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众所周知,计算机在20世纪末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几乎影响到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各种领域。数学教育对此不能置之不理,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一变化。所以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引入计算机与计算器就成为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人认为不了解信息技术可能是新文盲的标志。这些都需要课程的设计者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加以考虑。在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内容中,加强空间与图形内容,增加概率统计内容等都是试图体现这方面的需要。

 
Copyright © 2007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