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技巧
第二节 影响的技巧
二、解释
解释 就是为来访学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或者说,是咨询教师依据某一理论架构或个人经验,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困扰做出合理化的说明,从而使来访学生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的问题,并进一步改变其思想、观念与行为。解释不是从来访学生自身的参考体系出发,而是为来访学生提供其自身情境之外的另一种参照体系。由于所依据的咨询理论不同,对同一心理问题常会做出极不相同的解释。如心理分析常会根据来访学生幼年的生活经验做出解释。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问题源于不适当的学习。认知理论则强调认知结构的原因。解释也可以根据咨询教师掌握的一般心理学原理和个人经验做出。正因如此,解释的有效性也与咨询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创造性运用理论有直接关系。
运用解释技术时应注意:
( 1 )解释应能够与来访学生的思想方式相符合。即运用解释技术,不能忽视来访学生的主导地位,不能将咨询教师的解释强加在来访学生身上,既不能急着寻找一个“理论框架”来套来访学生的问题,也不能在来访学生还没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就匆忙予以解释,或把来访学生不同意或有怀疑 结论强加在他的身上。
( 2 )最好的解释是来访学生的自我解释。因为这样的解释最能与来访学生的思想基础、理论取向相吻合,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因此,咨询教师要设法把自己心目中的解释,转变成来访学生“自我发现”的解释。
( 3 )解释的运用要适度。艾维( lvey )等学者认为,对任何一次咨询会谈来说,两个或三个运用得当的解释可能是其最大限度。因为对来访学生现存的参考体系来说,这是他所能承受的来自外部挑战的上限。过多的解释会使来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不信任或排斥心理。
( 4 )解释的方式需要有个别差异。对于有较高文化修养,特别是对自身问题已有粗浅分析的来访学生,解释的理论性、系统性可强一些;而对文化水平较低,领悟力不强的来访学生,解释则应尽可能通俗易懂,甚至形象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