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一个十年诗歌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三章:新诗的尝试与成长
  第一节:"五四"新诗运动
  第二节:早期白话诗创作(1921年前)
  第三节:"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1921年后)
  第四节:闻一多、徐志摩与前期新月诗派
  第五节:李金发与初期象征诗派
  第六节:蒋光慈与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第四章:郭沫若与中国现代自由体诗及早期历史剧创作
  第一节:生平思想和美学主张
  第二节:"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女神》
  第三节 从《星空》、《瓶》到《前茅》、《恢复》
  第四节 早期剧作与小说

 

 

   第一节 "五四"新诗运动

 



胡适的《尝试集》初版本封面

    (一)晚清"诗界革命"局限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人手。--这正是总结了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与诗界革命的历史经验,而做出的战略选择。

梁启超把"诗界革命"的目标定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这样,晚清的"诗界革命"就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根本变化的新诗,在当时并未出现。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则又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向"宋诗"靠拢的倾向。这也构成了"诗界革命"的一个极限:晚清诗界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摹仿风气中。

    

(二)胡适与"五四"新诗运动
    "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命"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胡适在其纲领性的《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
"作诗如作文"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音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这事实上有"战略选择"的意义:即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 去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诗歌语言形式进行有组织的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