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的《三弦》手稿
|
(一)新诗发展的概况
阵地: 在发展初期,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第一批白话诗人: 如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连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也都写过新诗,这都说明了新诗与"五四"思想革命的密切联系。
最早的诗社: 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
(二)胡适与《尝试集》
胡适 (189l--1962)是最早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的人。他于一九二O年出版的《尝试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新诗集。但其中写于他留美时期的作品"不过是一些洗刷过的旧诗!"-九一七年回国以后的作品,在诗的形式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在遣词、造句、用韵,音节等方面,打破了旧体诗的束缚,显示了他在新诗创作上的探索的勇气。 |
他在1917年2月的《新青年》上,率先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后改题《蝴蝶》)一诗创作于1916年8月间诗中写道:"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八首白话诗虽然还没有摆脱旧诗体式的束缚,甚至还残留着一些旧诗的语句,但它们却是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其地位不容忽视。1918年
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的九首白话诗, 其中胡适的《一念》表达对于超越时空限制的"我这心头一念''的肯定。是这样写的:"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我这心头一念;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河边;/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如果将这首诗同前面所引的《朋友》一诗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新诗创作在运用白话和打破旧诗体式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胡适之所以能够首开白话新诗的创作之风气,是与其以白话代替文言的文学主张密切相关的。1915年至1916年在美国留学期间,胡适常常就中国应以白话取代文言的问题与朋友们进行讨论;然而,朋友们认为白话可作散体文章,却不能作韵体文。胡适认识到,人们之所以承认白话可作散体文章,是因为中国古代已存在大量优秀的白话散体文学;要彻底实现以白话文学为文学正宗的主张,关键问题是要写出象样的白话诗来。
初版《尝试集》分为两编。收在第一编中的诗作于1916年8月至1917年9月作者到北京以前。尝试重点是"以白话入诗",仍然不能摆脱旧诗词语言模式与文法结构法则的支配与制约,结果就写出于半文半白、半新半旧的诗。胡适真正走出"以传统反传统"的怪圈,是从他翻译了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替斯代尔的《关不住了》原诗题为《在屋顶上》以后,胡适自称是他的"'新诗'成立的新纪元"。可以说,胡适是在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发下,意识到了必须"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做长短不一的诗",把"诗的散文化"与"诗的白话化"统一起来,才能跳出旧诗词的范围,实现"诗体的大解放"。
意义: 《尝试集》中的某些诗歌确实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人们因此称《尝试集》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胡适的新诗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虽然少见汹涌奔腾的诗情和飞云翻卷般的想象,但大都言之有物,不乏情趣;在表现手法上,则或用直接的描写,或用浅显的象征。
局限性:
1、思想上不十分充分、完美地传达时代情绪。
2、形式上带有五言、七言格式,缺乏更大的创新性。
3、总体境界不够开阔,提倡有方,创造乏味。自称为"放过脚的女人走路"。
(三)早期其它诗人的诗作(#刘半农、#刘大白、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周作人。)
胡适曾经指出,和他一样"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的早期白话诗人,还有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1883-1971年)和新潮社俞平伯(1900-1995年)、康白情(1896一1958年)、傅斯年(1896-1950年),他们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是"词化了的新诗"。
刘半农像
|
刘半农 (1891--1934):代表作诗集《扬鞭集》(1926)《瓦釜集》(1926)现实感强的诗歌收集在《扬鞭集》中,用江阴方言写的民歌体诗作,结集为《瓦釜集》。
内容上: 非常具有真实性,强调以真为主。1、真实地描绘现实、人生。揭露贫富对立、赞扬劳动人民美好品质。
代表作《相隔一层纸》(1917年10月)其意境显然是脱胎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通过屋内富人烤得要死,屋外乞丐冻得要死的鲜明对比,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和对贫苦人悲惨命运的同情心。但由于作者把不同阶级生活作了尖锐的对比,就比较有力地揭露了社会黑暗,收到了较为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如《学徒苦》,以真切的生活图景,揭露了店主翁和店主妇对稚幼的学徒的奴役和摧残。
在五四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刘半农在早期诗歌中还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格,表现了对于未来的乐观信念。《老牛》一诗,便歌颂了劳动者的勤劳、坚韧、无私无畏的品格。长诗《敲冰》,尤其值得称赞。诗中写的是乘船者和撑船人,不 |
顾"懒怠者"、"怯弱者"和"缓进者"的规劝和阻挠,同心协力,日以继夜,奋斗不息,终于用木锤敲开了冰封的航程,从而表现了乐观进取的时代精神。
2、抒发内心情感,批露内心世界。爱情诗的创造。《叫我如何不想她》(1920)
形式上: 刘半农在改革诗歌形式和音节上也曾作了各种尝试和探索。他后来曾说:"我的诗在体裁上是最会翻新鲜花样的。当初的无韵诗,散文诗,后来的用方言拟民歌,"拟曲",都是我首先尝试。"(无韵诗、散文诗的创作《无聊》、韵律诗的创作《叫我如何不想她》(1920))尤其可贵的是他对民间歌谣的采集,
整理、学习和改造。 《瓦釜集》中的诗,有的是民歌民谣的收集和整理的成果。诗人在《瓦釜集·代自序》中说"集名叫'瓦釜",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黄钟"实在太多了"。"黄钟毁弃,瓦釜齐名",他要尽力"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与蔑视,打在地狱里而没有呻吟的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诗人在这方面的主张和实践:对于以后中国新诗创作的群众化和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都具有开创意义。
刘大白像
|
刘大白 (1880-1932)在新诗创建时期的贡献是很值得重视的。在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之下,他从一九一九年开始创作白话新诗。出版新诗集《旧梦》和《邮吻》。
内容: 早期诗歌中,不乏写景诗和爱情诗,也有些哲理性的小诗。但是,最能体现刘大白早期诗歌思想和艺术特征并一向受人称赞的,却是那些揭示民间疾苦、
反映阶级压迫和劳动人民(农民和手工业者)痛苦生活的诗篇。代表作《卖布谣》、《田主来》。
《卖布谣》一诗,与白居易的《卖炭翁》不无渊源关系。但它却从一个角度逼真地写出了二十世纪中国农村濒于破产的社会现实。那些农村的小手工业者,尽管勤恳到彻夜不眠,也尽管俭朴到不肯用自己织的布来补破了的裤子,但仍然摆脱不了贫困破产的命运。因为"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易,财主欢喜",因为"上城卖布,城门难过,放过洋货,捺住土货"; |
而且由于"没钱完捐",还要"夺布"和"押人"。结果,只能"饿倒哥哥嫂嫂!"这便生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农村小手工业者的排挤和威压的苛烈。
反映农民苦难生活,控诉地租剥削的罪恶,在刘大白的诗歌里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中《田主来》一诗是具有代表性的。诗中写的是田主向农民讨租的情景。先写田主一来给农民一家带来了何等的惊恐和慌乱:一声田主来,/爸爸眉头皱不开。/一声田主到,/妈妈心头毕剥跳。于是赶快"扫地"、"上灶",备下米、酒、鱼、肉来招待不算,还得借只老母鸡来顶上田主"照例"要的"租鸡",
怕的是得罪了田主,"明年田脚都难保!"诗中还通过一个农民孩子的口,揭露了田主对农民盘剥的残酷和农民的愤怒与抗议。因此,农民不仅把田主同"贼"、
"狗"相比,而且说他们是"明吞面抢真强盗!"。
形式: 民歌、民谣的形式融汇到新诗中,有古乐府的风格。如《卖布谣》等,却是民歌、民谣的格调,平易,畅达、朴素。
刘大白、刘半农的诗在文学史上称"新元白诗"或"新元白诗派"。
此外,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周作人等人,也不失为新诗的拓荒者。
沈尹默 以后转向写旧体诗,但他的《三弦》、《月夜》都是初期新诗的代表作。俞平伯和康白情,均为五四前夕出现的"新潮社"的成员,俞平伯(古文学大家,建国后对"红学研究"《红楼梦书简》)早期的诗均收于《冬夜》。以后还曾陆续出版《西还》、《忆》和《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集)等新诗集。他的诗由于旧诗词的影响颇深,从词语、音律到表现手法,都还显露出从旧诗词蜕化出的痕迹。
康白情,早期有诗集《草儿》(后重编为《草儿在前》)问世。他的写景诗很受人称赞。有人称他为"设色的妙手";有人说"他的描写才是他对于新诗的一种贡献。"他的这类诗,色调清新,不落俗套,表现了初期白话诗的新鲜活泼的特点。《草儿》一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面写的是牛的辛劳,而暗喻的却是人的疾苦。诗的最后一节写道:
"牛呵!人呵!草儿在前,鞭儿在后。" 这便是说,那扶犁执鞭的农人,不也是和那耕牛一样,为着可怜的温饱而忍受着鞭蹬之苦吗?
|
沈尹默先生的部分著作
|
周作人对早期白话新诗的创建也有一定贡献。他早期的诗收于八人合集的《雪朝》中,后重编为《过去的生命》。他的诗,很少有脱胎旧诗词的痕迹,不重押韵,只重"自然的音节",是地道的自由诗体。所以-上手,便给人以面目一新之感。他的一首《小河》(1919.1)曾被胡适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四)早期白话诗的特色--中国现代新诗的最初形态及局限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北京版的《胡适诗存》
|
胡适所说"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是这一时期诗人在艺术上的共同追求。
1、手法上: 主要运用白描和托物寄兴。这样,早期白话诗就自然分为两类。一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力车夫》,周作人的《路上所见》,刘大白的《成虎之死》,朱自清的《小舱里的现代》等,都是对民间疾苦、社会人生的实写,可以看到古乐府的影响;俞平伯《冬夜之公园》、康白情《江南》、傅斯年《深秋永定门上晚景》等都是纯粹的写景诗。
另一类则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如胡适《鸽子》、《老鸦》,周作人《小河》,沈尹默《月夜》等;也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迅的《梦》、《人与时》,胡适《一念》,玄庐《偶像》,刘大白《淘汰来了》等,正是在这些新诗里,虚化意象与寓言意象大量出现,并且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意志,偏于说理的"意义凸现"的特征,都是中国传统诗歌里并不多见的。 |
2、诗的形式上: 早期白话诗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和平实的风格。
散文化倾向: 基本不用韵,不顾及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如同水缓缓地流过,自然形成了舒缓自如的内在节奏;同时,大量运用虚词,采取白话散文的句式与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这都根本有别于传统诗歌。
平实风格: 表现为一些早期白话诗人则热衷于向民间歌谣传统的吸取与借鉴。1920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它的发起人与参与者大都是早期白话诗人,如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等,由此而开始了现代新歌"歌谣化"的努力。刘半农在从故乡江阴采风的同时,还用江阴方言写作"四句头山歌"20余首,编成《瓦釜集》,在随后写作的《扬鞭集》里也有现代山歌的创作。
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等诗也直接借鉴了民间歌谣的体式。这自然也是对传统诗歌的文人化、贵族化倾向的一种反拨,与"五四"文学"平民化"的思潮是相一致的。
3、思想上: 朱自清曾经指出:"民七以来,周氏提倡人道主义的文学至今还为新诗特色之一。"人道主义是个性主义和博爱主义的统一,在新诗中,这两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胡适的《老鸦》、周作人的《小河》、陈衡哲的《鸟》等诗作,虽然表现方式各异,却都显示了一种追求自由的个性主义精神。以博爱主义为本的诗作更是比比皆是,胡适的《人力车夫》,沈尹默的《人力车夫》、《宰羊》、《鸽子》,刘半农的《车毯》、《相隔一层纸》、《学徒苦》,俞平伯的《无名的哀诗》等,或者对下层劳动者的疾苦表示同情,或者对弱小动物给予怜悯,都是博爱精神的-种体现。初期白话诗人为新诗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但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严重缺陷。
首先是过于平实,情感浓度不够,想象力不足,缺少回味和余香。
早期白话诗里,无论是白描,还是比喻、象征,都无不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从另一面说,则是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早期白话诗大都"具有'历史文件'的性质"其历史价值与局限都在于此。这与早期诗人对诗的内在特征如偏于表情、富于想象等并不十分明了有关。也反应了他们对诗与小说等"再现性"文学的区别重视不够。
其次是诗的语言有散文的倾向。他们只注重新诗语言与旧诗语言的区别,亦即白话与文言的区别,而不注重诗体语言与其他文学体裁语言的区别。他们虽然出于习惯也写了不少押韵的诗,甚至还讲求过双声叠韵,但基本的指导思想则是追求所谓"自然的音节"。过分追求"音节"的"自然",便难免使诗的语言失去应有的韵律美或节奏感。不过,这些都是前进中的缺点,随着新诗的发展将渐渐得到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