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一个十年文艺论争与文艺思潮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
  第二节: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第三节:新文化阵营的分化
  第四节: 文学社团与文学期刊的涌现
  第五节: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第二章: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第一节: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
  第二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等的文论
  第三节:西方文艺思潮的引进与选择
  第四节:文学创作的潮流与倾向

 

 

   第一节 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  

 


一、以思想启蒙为宗旨的"五四" 新文化运动



1919年爆发于
天安门广场的 "五四"运动

    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和现代文学的开始。文学革命的背景和动因是新文化运动,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1、背景: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给国人带来民主、共和的曙光。但不久,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为复辟帝制作思想文化准备,他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并于1915年当上了中华帝国的皇帝,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更加黑暗,1917年又发生了张勋复辟,至五四前夕,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晚清历次变革的经验教训,意识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制度,必须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念领域彻底反对封建伦理思想,击溃尊孔复古逆流,他们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根本上要在传统文化的劣根上动手。声势浩大而激进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种精神启蒙救国热望中掀起的。

    2、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上海创刊(第二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开端。1917年迁京。
    

3、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要为中国重新创建一套适应中国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因而它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批判旧文化和积极建设新文化。
    (1)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政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等思想,此后《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德先生DEMOCRACY)与科学(赛先生SCIENCE)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吴虞等纷纷发表文章,攻击孔教,斗争焦点在反封建纲常伦理。
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来不及区分传统文化中合理成分和可供现代转化运用的部分,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但那是为了打破封建思想制酷,重新建立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思想文化。
思想先驱们在勇猛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向青年宣传近代西方的各种思想学说。卢梭的民约论、弥尔的自由论、叔本华的自我意志学说、尼采的超人学说、易卜生的个性主义、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等等,都在《新青年》以及后起的一些刊物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的《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上得到了介绍。当时的思想先驱们在介绍这些形形色色的思想学说时,虽然还缺乏历史的、系统的分析和批判,但他们看重的是这些学说中与中国封建伦理相对立的因素,并且将这些学说作为反对中国封建伦理的思想武器而介绍到中国来,却是不容置疑的,值得肯定的。

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五四"文学革命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
上发表的《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的发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想领域的大变革必然引起文学领域的大变革。当五四启蒙先驱试图宣传西方思想、启蒙民众时,他们却受到了语言、文字等工具的限制,僵死的文言文严重妨碍了新鲜、深遂的启蒙思想的表达,而且文言文学远离大众的贵族化倾向也必然会妨碍新思想的普及。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必然过渡到以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现代转变的"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初,《新青年》又高张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大旗。
    

1、文学革命的发动:(标志两篇文章)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言作为一种工具已丧失活力,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要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所谓"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贡献:提出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新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发表,就成为"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一个标志。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2、《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主要人物: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的响应,于是,一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学面貌的文学革新运动便逐步开展起来。先驱们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批判旧文学,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批判旧文学:
    (1)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曾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指斥一味摹仿六朝骈文的文选派文人和一味摹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此后,"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便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学阵营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2)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文言的还是白话的,都有许多属于"非人的文学"。
    (3)除此之外,五四思想先驱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鸳鸯蝴蝶派"文学以及旧戏曲,也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论黑幕》)
    

建设新文学:
    (1)胡适,关注文学的语言形式即"白话文"1918年4月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2)周作人《人的文学》"革命与礼法之间的关系","个性主义与博爱主义"相统一。 《平民的文学》这种文学要求典是"普遍与真挚两件事",也就是要求新文学去描写普通人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引导人们都来遵守"自立与互助"这种"人"的道德。
    (3)康白情的《新诗底我见》、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和欧阳予倩的《予之戏剧改良观》等文章,也都提出了一些建设新文学的意见。
    

3、文学革命的实绩
    (1)《新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增大,并发表了大量的白话新诗与小说。
    (2)发表新文学作品的园地增多。除已有的《新青年》、《新潮》之外,又增加了《星期评论》和《少年中国》两个刊物。同时,《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也开始重视发表新文学作品。
    (3)白话文正宗地位的确立。"五四"以后,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据统计,五四运动高潮时期,全国至少有400余种白话报刊出版。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也不得不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