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方面是中国自身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文学变革的要求。另-方面又是在外国文艺思潮巨大冲击和影响下的产物。文学革命倡导者们对中国传统旧文学给予了较为彻底的、甚至是过于激进的批判,因而外国文学的新的思想观念、新的创作方法很自然地成为建设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参照系和借鉴物,外国文学运动的启发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起到了直接的推进作用。对外国文艺思潮的广泛译介和充分选择,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五四时期对西方文艺思潮的引进
1、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文学革命发展的外因。它是文学先驱攻击旧文学的思想武器;胡适受象征主义影响提出"八事"。陈独秀提倡文学革命依据进化论文学史观。周作人也得益于西方人道主义文学理论,这都是影响的例证。外国文艺思潮也是新文学先驱建设新文学借鉴文艺运动、文学创作经验的来源。
2、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是新文学的组成部分。正是在《新青年》的带动下,翻译活动迅速开展,其规模和声势超过了近代任何时期。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田汉、潘家洵、黄仲苏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新潮》、《少年中国》、《文学周报》等许多刊物,也都大量刊载翻译作品。《小说月报》还专辟《小说新潮》、《海外文坛消息》等栏目,每一期都发表外国作品,报道西方文艺思潮和文坛动态,介绍外国著名作家传略及其创作。
《新青年》刊译了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可夫、易卜生等各式外国作家作品。1918年《新青年》4卷6号《易卜生专号》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对关注社会现实人生创作的"问题小说"、"问题剧"有很大的影响。
五四后短短几年时间,思想大解放如冰河开封,西方文艺复兴以降各种文艺思潮几乎同时引入中国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以及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
等等,都有人介绍并有人宣传、试验、信仰。这是历史上罕见的思想活跃状况,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应当把外来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考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二、中国对西方文艺思潮的选择
当然,并非所有外来思潮都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发生影响,新文学先驱者中大多数人对西方的思潮、理论也并不是盲目地照搬, 他们力求做到从时代、社会和新文学发展的需要出发去检验和选
择外来的东西,并注入新的因素,因此,在当时发生重大影响的外 来思潮都有一个"中国化"的"变形"过程。
首先,对俄国文学和被压迫的弱小民族文学的介绍越来越受到新文学建设者们的重视,这反映工中国社会现实政治斗争和文学革命的实际需要。许多新文学倡导者和重要的文学刊物,都集中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俄罗斯和弱小民族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尤其是《小说月报》还先后出版了"俄国文学研究"、"被损害民族文学"、"泰戈尔"、"安徒生"等文学专号,掀起了-个研究、介绍俄罗斯和弱小民族文学的热潮。对俄罗斯文学的大量引进和对俄罗斯文学革命精神及现实主义理论的大力宣传,推动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并且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在引进的众多外国文学思潮流派,包括影响较大的浪漫主义流派和名目繁多的现代主义流派,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吸收、运用和试验,但终究都未能成为中国新文发展的主流。构成中国新文学发展主流的是现实主义,特别是俄国的现实主义被广泛吸收,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同样是因为俄国现实主义注重表现人生,注重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密切关系等内涵切合了中国新文学本身使命的需要。俄罗斯及弱小民族的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对中国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的流派和新文学运动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第三,中国新文学作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收和运用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外国文学样式和具体艺术手法,形成和丰富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如鲁迅不仅参照了外国近代小说的体式,而且在现实主义手法的基础上又充分汲取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写下了《狂人日记》(安特莱夫)、《野草》等中国现代小说、散文诗的奠基性作品。此外,郭沫若的《女神》受到了众多外国浪漫主义诗人,特别是惠特曼等人的影响;以郁达夫的《沉沦》为代表的"自叙传"小说也分明受到了日本近代所谓"私小说"以及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周作人等人的"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也浸润着英国随笔散文的某种影响。可见,在有选择的吸收过程中,外国文学的具体样式和手法,对中国新文学作家多种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最后,还应该强调的是,在对各种文艺思潮及其哲学思想的多重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立场、方法,终于成为很多作家自觉遵循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论著和世界左翼文艺思潮,都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和介绍。
这是历史上罕见的思想活跃状况,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都应当把外来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考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