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一个十年小说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五章:小说的创新与进展
    第一节:"五四"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确立及概况
    第二节:冰心、王统照等人的问题小说创作
    第三节:王鲁彦、废名等人的乡土小说创作
    第四节:郁达夫等人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它主观型叙述小说
    第五节: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普罗小说

第六章: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上)
    第一节:生平与前期思想
    第二节:《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节:说不尽的《阿Q正传》
    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
 

  第三节:王鲁彦、废名等人的乡土小说创作


    "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成为五四人生派的代表作家。考察这变化的痕迹可以引举叶圣陶(叶绍均)为例。

    

一、叶圣陶的人生派写实小说




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的
叶圣陶小说集《隔膜》

    

叶绍均(1894--1988),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中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工作和杂志编辑工作。"五四"时期开始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社",成为"问题小说"作家,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结集为《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1928年有比较著名的长篇《倪焕之》问世,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此外,还有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对我国童话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散文集《脚步集》等。
    

思想内容:早期:以问题小说起步,可分两类
    1、表现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他的《穷愁》等文言小说显示出他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主题严肃。《这也是一个人?》(后改名《一生》)外,还有《低能儿》等作品,也有"爱"与"美"的倾向。似乎大自然和艺术之美都具有洗涤人心、催人觉醒的决定性力量。
    2、描写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呼唤"爱"与"美"的回归。《隔膜》、《苦菜》、《一个朋友》等。
    《隔膜》一篇正面展开了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又不得不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苦菜》则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隔膜,知识分子认为饶有趣味的种菜的喜悦,农民却只感到沉重劳作无以维持生计的"苦";《一个朋友》里夫妻之间也仅存所谓"共同 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叶圣陶在小说中提出的"隔膜"一题,与这时期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改造"的问题,确有相通之处。

    

后期:"问题小说"潮流过去之后,他善于运用平实、诙谐、讽刺的手法刻画学校知识分子和市镇小市民的精神历程,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
    对此,茅盾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从1919到1923年间,他先后发表了40多篇短篇小说(多数收入《隔膜》、《火灾》两集),上述题材便占去三分之二。代表作《饭》、《潘先生在难中》。

    叶绍钧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在旧社会的生活命运的悲惨。他们遭受着黑暗现实的各种迫害与侮辱,永远被贫困和饥饿所折磨。《饭》中的吴先生的命运就是这样。为了一家人活命,吴先生这个僻陋乡村的小学教员,对学务委员的欺压、侮辱和敲榨掠索,是逆来顺受的。他坐在学务委员的客厅里,要把屁股"点着"椅子边,"上身前俯",两眼下视,嘴里还得说"愿意得到先生的指教"等等,第一次发俸扣去三元而又让他写十元的收据,他心里疑惑,但不敢问明原因,而且还"自馁和满足",心想:"我不是师范生呵!外边师范生多着呢。六块钱比较以前处馆的优裕得多了"……。吴先生,是一个被社会的威压和生活重担压得挺不起腰来的人物。他小心、谨慎,象"雪天走独木桥那样地小心过活",很怕一时不慎打破了自己的饭碗。有些卑躬屈膝,却不肯趋炎附势。通过这个人物的描写,一方面真实地揭露了旧教育界黑暗的一个侧面和小学教员这类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窘境,另方面也批判了小知识分子的苛安和软弱的一面。


《潘先生在难中》插图

    发表于1925年的《潘先生在难中》,标志了叶圣陶风格逐渐成熟。也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主人公潘先生是典型的灰色人物。他带着全家躲避战乱,刚从乡下来到上海,就又担心教育局长斥他临危失职而丢掉饭碗,惶惶然又即返回乡镇。不料战事还未直接威胁到这个乡镇就结束了,潘先生于是陶然庆幸,竟接受别人的推举,写字幅为凯旋的军阀歌功颂德。在一个短篇之中,能这样塑造出一个自私、疑惧、投机、苟安、卑琐,具有多侧面而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典型的,在当时是要比一般小说高出一筹的。
    

独特的讽刺艺术:《潘先生在难中》,标志着叶圣陶于暴露色彩中内蕴的讽刺喜剧手法趋于成熟。叶圣陶的讽刺属于鲁迅一派,辛辣而平静,暗暗发出冷光。他融和同情,朴素纪实,运用事实的对照进行"不动声色"的讽刺,能经过社会心理来透视具体人物的心理,能写出讽刺性人物性格(只是对话平板些),确实不凡。他以《潘先生在难中》开创的"逃难"题材是最适合于讽刺的题材,以后在茅盾、张天翼、沙汀手中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叶圣陶的讽刺生命较长,一直延续到三四十年代,人们惯于肯定他的暴露的意义,而对他的讽刺文学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
    

艺术特点:1、叶绍钧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冷静真切的人生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运用严肃客观的笔触,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见解,而是向读者呈现客观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隐含着热情和倾向。
    2、小说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讲究谋篇布局,注意章法,尤重结尾。
    3、语言朴实凝炼,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形成了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艺术风格。
    

小说创作的发展:"问题小说"作家的大部分,后来都先后倾向于现实主义,叶圣陶是其中成熟得最快的一位。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叶圣陶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的作品,不再局限于暴露和讽刺,同时也充满了对光明的追求。发表于1928年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标志着作者的思想已跨进了一个新的里程。关于这部长篇和其他作品后面还要论及,这里不再赘述。叶圣陶较少写爱情故事,又提炼出一种冷静的、客观的叙述语言,所以,他对"五四"小说的脱掉稚气,对人生派写实小说的完型,贡献甚大。

    

二、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的乡土写实小说

    人生派写实小说除叶圣陶以外,主要由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20年代前期,在新文学社团流派蜂起的高潮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小说创作流派--乡土小说。在总体上,它属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大潮中的一支。
    

定义:"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其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所熟识的故乡村镇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风情,揭示农民命运,映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创作实践:鲁迅与"乡土文学"--开创与倡导:最先使用"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是鲁迅,他在1935年所作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第一次用"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描述了蹇先艾、王鲁彦、许钦文等人的小说特色。"……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而"乡土文学"作为一种流派的源头却正是在鲁迅本人的作品里。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开辟"乡土小说"风气的大师。写于"五四"前后的《孔乙己》、《风波》、《故乡》以及《阿Q正传》等,都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一批"乡土小说"。特别是《故乡》与《社戏》两篇小说,开创了中国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两条道路。分别标志"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小说的源头。只是由于鲁迅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已远远超出一般的"乡土小说"的范畴,而且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几乎现代文学史上的各种流派都可以在鲁迅那找到源头,因此我们通常不把鲁迅归于乡土派的行列,而称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作家。
    

理论依据:周作人在1923年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术",要求将文学的"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统一起来。
    

"乡土文学"代表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作家纷纷挣脱个人生活的小圈子以及艺术视野的不断拓展和新文学创作题材范围的扩大等等,到1923年前后,一个以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未名社的青年作家为主干,充溢着清新淳朴的乡土气息的"乡土文学"作家群在文坛上出现了,其代表有徐玉诺、潘训、彭家煌、许杰、蹇先艾、许钦文、台静农、黎锦明、王任叔、王鲁彦等,他们的作品显示了"乡土文学"最初的实绩。
    

代表作品:这些作家的成熟作品都产生于"五四"之后,以王鲁彦(《柚子》集1926年出版)、彭家煌(《怂恿》集1927年出版)的成就最大,其它作家有台静农(《地之子》集1927年出版)、许钦文(《故乡》集1926年出版)、蹇先艾(《朝雾》集1927年出版)、许杰(《惨雾》集1926年出版)等,几乎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特点,显示了乡土作家的实力雄厚和20年代中期写实小说的初具规模。
    

"乡土小说"的基本特征:"乡土文学"是一个发展着的流派,30年代至40年代之后,其发展还出现过多次高潮并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色。30年代以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为代表,40年代萧红《呼兰河传》,建国后汪曾祺的小说都属"乡土小说"。其实,这一流派在其出现的最初阶段,就显示出了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最初实践"乡土文学"的作者,并不是始终扎根在乡土的作家,而是流寓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被生活逼迫、驱逐到他乡异地的苦难经历,往往成为他们回顾家乡生活状貌的内在动力。因此,他们的作品都展示了自己最熟悉的那一部分生活;而远离乡土所产生的牵挂与思念,则使得"乡土文学"作家在所描写的故乡生活风貌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凝聚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更增添了作品质朴、真切的乡土之思。
    

其次,"乡土文学"作家在集中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过程中,尤为注重展示某一地区的山川风物和民风民俗,而且往往是不同作家写出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从而呈现出由具有地方色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景观交融而成的特点,这也是"乡土文学"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这类小说往往在揭示一定时期乡土生活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等独特的价值。蹇先艾笔下的贵州、许钦文、许杰描写的浙东、台静农笔下的安徽、彭家煌笔下的湖南等。
    

第三,"乡土文学"不是一般地叙述人物命运,而是把人物命运深深地镶嵌在特定的地方心理和乡土状貌的背景下,来展现其性格和遭遇,使人物和景物在独特的乡土氛围中糅为一体。
    

第四,"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欣赏心理的进步,要求着小说艺术上的突破。假如说,在"五四"的高潮时期,读者对小说的思想要求多于对生活形象的要求,因而导致"问题小说"的出现,那么,到了"五四"的退潮时期,读者对表现和发泄自己的苦闷情绪的要求就更为强烈,以郁达夫为代表的部分作家适应了读者的需求,产生了"自叙传抒情"小说,而另一部分作家则不愿意放弃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现实主义传统,因而,他们既不想"吟风弄月",也不想"唉声叹气",只有将目光投向各自熟悉的故乡--乡土中国,描写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体味生活在其间的人的命运与性格,及故乡的风土人情,"乡土小说"由此产生。
    #乡土文学的特色简而言之是: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抒情,这四点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
    

乡土小说的两种风格及成因:由于作家对"乡土"的态度不同,形成两种乡土小说风格。一种作家以城市学得的现代启蒙主义价值系统反观乡村社会,看到了封建宗法制社会的不和理,真实描写人在这种秩序下的生存状态,这就是乡土写实小说。另一种作家在城乡对比中,对城市生活深感厌倦,将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寄托在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的宗法制乡村,并极力加以赞美,这便形成乡土抒情小说。
    总之,20年代兴起的"乡土文学",以其鲜明的特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并且,随着农村题材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不断繁荣和扩大,随着对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不断追求和完善,"乡土文学"也愈加显示出艺术活力。
    在20年代崭露头角的"乡土写实"小说作家中,较为突出的是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



王鲁彦的小说集《柚子》
    

王鲁彦(1902-1944年) 原名王衡,又名王返我(后改王忘我),浙江镇海人。1920年开始创作,早年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袖子》(1926)。此外,鲁彦还是一位热心的世界语工作者,曾译有多种外国小说,1927年以前结集者有《犹太小说集》。
    鲁彦的作品长于写农民、乡村知识分子和小有产者,乡土色彩浓厚,他本人曾被鲁迅称为"乡土文学的作家"。鲁彦长于观察,描情状物,都较细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尤其深入、具体。但由于他看不出他笔下人物的真正出路,因此往往流露出感伤情绪。
    

思想内容: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鲁彦早年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袖子》。该作1924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了文坛的注目。小说揭露了20年代湖南军阀的血腥统治。以当时长沙地方军阀行刑杀人为题材,对军阀视人命如草芥表示满腔的愤怒,同时揭示蜂拥围观者的麻木、自私、缺乏同情心的世态。透过貌似"油滑"的写法,进行含泪的控诉。"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柚子呀!"小说结尾的这两句对话,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透过作者滑稽的描写,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到他那种寄沉痛于诙谐的、强烈得不能自己的愤怒感情。作者长歌当哭,以笑拟怒,状似玩世不恭,实则愤世嫉俗。这种种看似矛盾的、奇特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正表现了鲁彦作品独特的风格。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得了民俗学的价值。《菊英的出嫁》开始描写家乡宁波镇海一带的农民生活,表现他注重地方风物、习俗的写作风格。以往的烧毁一切的热情,让位给现实的感伤的语调,这才将他的独特之处,尽情显露。实写"冥婚"     显示了古老中国农业社会落后于时代的蹒跚步伐,王鲁彦此类作品提供了"乡土小说"典型坏境描写的新的范式。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许是不至于罢》以1924年遭受军阀混战之害的浙江农村为背景,写尽小有产者在战争威胁下整日谨慎、提心吊胆,千方百计保全自己财产地位的心思,可与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对照,这两篇小说分别写乡村小有产者和城市小市民阶级面对"变故"时的心理状态,两相对照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李妈》纯朴乡下人为生活所迫到上海帮人,几年后,变成一个狡猾的姨娘。鲁彦发表于1927年的小说《黄金》,更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小说的背景是一个叫做"陈四桥"的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的僻静乡村。生活富足而又受人尊敬的如史伯伯,因为在外谋事的儿子好久没有寄钱回来,他的地位便动摇了。由于缺少了金钱的支持,他所得到的不再是尊敬,而是接连不断的凌辱,甚至连家里的狗都跟着倒了霉,被一个屠夫发泼捅死。小说很善于描写细节、渲染气氛,读到紧张之处,简直令人透不过气来。如史伯伯一家被逼得无路可走,最后在梦中才得到解脱:儿子终于升官发财,陈四桥的人又都另眼相看,齐声唤"老太爷!老太太!恭喜恭喜!"平时欺负他们的光棍们也都跪下磕头。小说实际上揭露了一种东南沿海农村在商品经济入侵后普遍存在的金钱崇拜心理,这种拜金主义与习惯势力的结合,构成了对如史伯伯一家的真正压力--来自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压力。金钱对人的异化,由此可见一斑。
    

鲁迅与鲁彦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在现代作家中,不少人曾把鲁彦和鲁迅进行比较,认为他们的作品有相似之处,这自然有一些道理。的确,两人都长于写农民,而且又都是江南农民;又都偏重于对农民心理的剖析,体现批判"国民性"的主题。但是,只要稍加揣摩便会知道,活跃在他们笔下的那些愁眉苦脸的人物,却分别属于两个时代层面--在鲁迅作品中那些依照传统方式愚钝而麻木地生活着在乡村的老中国儿女,到了鲁彦笔下,则平添了不少商业气息,而且增添了觉醒农民形象--反抗阶级压迫,走抗争道路的小说《野火》。
    30年代,王鲁彦出版有《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等集子,仍存浓浓的乡情,却是顺着《许是不至于罢》的路子,开掘浙东沿海乡镇子民们在农业经济衰败的社会动荡中的心理,始终坚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上偏重于对恶的、丑陋的事物的深人体验,使乡土小说免于流入肤浅,直到他写出长篇《野火》(又名《愤怒的乡村》)。

    

彭家煌(1898-1933年)是寓居上海的来自湖南湘阴的"乡土小说"作家。这几年评价升高的乡土作家。他的创作时间不长,创作题材较为广泛。先后出版了《怂恿》、《平淡的事》、《厄运》、《喜讯》、《出路》等短篇小说集。作品大多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乡民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活剧。
    代表作《怂恿》比较圆熟,描写了溪镇上的两个家族的世仇,历史旧帐和现实怨结相纠缠。写土豪恶霸讼师相互倾轧,拨弄挑唆老实的农民夫妇出面受侮,而他们自己也大出洋相。这是一种讽刺性的小说,喜剧人物的线条准确,动作紧张,场面调度有方,同时加强对话的可笑性。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诙谐讽刺的笔调,更加强了小说的地方色彩。
    同样喜剧味道十足的,还有《活鬼》,将财主家庭内部为了人丁兴旺而纵容媳妇偷汉、给小孩子提早娶大媳,以致家中不断"闹鬼"的现象,大加嘲弄。
    短篇小说《喜讯》则在乡情民俗画面的描绘中表现了对社会的批判。主人公拔老爹久盼儿子,盼来的"喜讯"却是儿子被当作政治嫌疑犯而判了刑。拔老爹生活希望的破灭。是对旧时代的血、泪控诉。



彭家煌的小说集

    

彭家煌小说的风格:彭的小说叙述是冷静、机智的,具农民式的风趣,有强烈的地方性。其中将本是悲剧性的故事渗入喜剧色彩(鲁迅《阿Q正传》),尤为杰出,在一定意义上,他是所有乡土小说作家中对鲁迅小说讽刺风格继承得最好的作家。彭家煌将乡村讽刺体小说这样早地提到较高的水平,为沙汀等积累了很有价值的艺术经验。他还有一类小说是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如《莫校长》和中篇《皮克的情书》,中间也包含了嘲讽的成分。总之,彭家煌的小说"比20年代一般乡土作家的更为活泼风趣,也更加深刻成熟"。



台静农先生像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最著名的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又是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等。尤其是小说集《地之子》支持他成为出色的乡土小说作家。

取材、风格及内容:台静农的小说民间性特别强,十之八九以他的安徽故乡的人事为材料,他最擅长写的多是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尤为突出展现了农村的生活惨景,代表作是《地之子》中的篇章。
    《新坟》描写了一个老妇因全家遭受兵祸而发疯,在错乱的幻觉中寻找安慰;《红灯》中的寡妇苦心养育成人的儿子被逼入匪,又被驻兵开刀示众,她最后的希望只能是从破墙上揭下一块红纸,做成一个小红灯,来超度自己苦命的儿子。
    此外,《天二哥》写了一个乡村酒徒愚昧而悲哀的死,极端麻木、愚昧,是人类的动物世界。《蚯蚓们》写了李小为饥荒所迫,忍痛典卖妻子的悲剧等等。台静农的小说紧紧盯住在中国宗法制乡村中演出的一幕幕人间悲剧,"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写出了凄凉乡村的酸楚人生,并深深地融入了作者胸中的郁闷和怨愤。

    

台静农对鲁迅小说风格的继承:正如王鲁彦学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彭家煌有鲁迅的含泪微笑,而出身未名社、与鲁迅关系密切的台静农,似乎专注地师承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把中国乡间的恐怖和盘托出。这样,就带来台静农的浑厚。他后来还出版过小说集《建塔者》,一部分仍是乡土题材,一部分却扩大到描写革命者的殉难,这是他的文学视域的拓展,只是已远不如《地之子》的悲哀、淳朴了。

    

三、许钦文、蹇先艾、许杰等其它乡土写实小说家

    

许钦文(1897一1984年),浙东绍兴人,鲁迅的同乡,是受鲁迅影响较早的语丝社作家,也是在鲁迅的关怀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位"乡土文学"作家。生活的艰辛和"五四"的影响,使他离开家乡漂流到北京,边工读边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出版了《故乡》等短篇小说集和《鼻涕阿二》、《西湖之月》等中篇小说。
    

思想内容:1、小说突出地表现浙东绍兴一带古老乡镇沉闷忧郁的空气。代表作短篇小说集《故乡》。
    《故乡》集子里的《父亲的花园》属于个人色彩的感伤回忆,通过父亲花园的兴衰变化,写出了农村社会的变迁,表现了对昔日生活的留恋和对父母、兄妹的怀念之情。
    短篇代表作《疯妇》描写了勤快的双喜妻子不愿跟婆婆学织布,而去褙锡箔,由此引起婆媳隔膜。在无处不在的传统意识的包围中,双喜妻子由心情压抑,终而发疯、死去。小说不仅写出了家庭和社会的悲剧,表达了对古老乡村陈规陋俗的怨愤,以及对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而且,对双喜妻子褙锡箔的细腻描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绍兴地方风俗画。后来的《石宕》是写乡间采石人的命运。



许钦文的小说集《故乡》
(封面为陶元庆所绘的大红袍)

    2、表现宗法制乡村下层人民麻木的精神状态。中篇小说《鼻涕阿二》用讽刺的笔法刻画了一个阿Q式的人物,意在表现下层人民麻木的精神状态,显然是对鲁迅的模仿。小说以鲁镇松村的风情为背景,表现了主人公菊花不甘于受人歧视的卑微地位;但她的反抗带来的却是更大的不幸,从"贱小娘"到新少奶奶,她的命运始终处于遭人嘲弄和役使的悲剧境地。小说对松村社会宗法礼教、等级观念所形成的无形的网。予以了深刻的揭露。作者对约定俗成的社会心理和生活逻辑的充分展示。表明了他的乡土写实笔法的深入和成熟。
    3、对"五四"青年一代的恋爱、婚姻心理的探讨和讽刺上面,与乡土关系不大。如《毛线袜》、《回家》、《蝴蝶》、《若有其事》、《仿佛如此》等。



蹇先艾先生像
    

蹇先艾(1906--1994 年)是文学研究会的后期青年作家,贵州遵义人。
    

内容:蹇先艾的小说在展现贵州乡村一幅幅苦难画面的同时,多写故乡的风土民俗,乃至种种陈规陋习。代表作小说集《朝雾》、短篇《在贵州道上》、《盐巴客》等。
    192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朝雾》,其中《水葬》一篇产生了较大影响。被鲁迅选入"新文学大系",最能代表他的贵州乡土题材特色。小说描写了贵州野蛮落后的习俗:一个小偷竟被处"水葬"的死刑,而河边看热闹的农人甚至被葬者本人,居然都对此麻木不仁。小说揭示出闭塞乡村的大众灵魂,指出一种国民的精神病苦以引起疗治,是将愤懑压抑着用平静的文字叙述的。小说中将被"水葬"的骆毛显然是为生活所迫才沦为小偷的,他家里还有孤苦伶仃的老母;然而前来围观的人群并不懂得同情,而是看得那样起劲,作者通过这一冷酷的习俗写出了乡间人生的多重悲剧,揭露了世道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小说从人物性格、生活场景到语言,都具有浓郁的贵州乡土气息。
    一直到30年代,作者继续沿着这种笔法和风格,挖掘奇特的地方性故事并增加它们的深广度,创作了《在贵州道上》、《盐巴客》等名篇。
    蹇先艾的乡土情结很深,是一个纯粹的乡土型文人。由于坚持写实,社会批判的锋芒虽然不露于外,但仍具有较强的讽刺功用。


    

许杰(1901-1993年) 的小说以描写故乡浙东近山乡民强悍好斗的习俗和宗族观念而见长,代表作是短篇小说《惨雾》。
    《惨雾》写乡村间的原始性械斗,使人看到强悍好斗的习俗以及宗族观念被农村封建势力利用的惊心动魄一幕。小说透过两个村落、两大家族之间的械斗,写出了在争权夺利的背后更为深层的封建宗法意识和族权观念。表现了乡民们的愚昧是如何掩护了腐朽的传统思想的。其中人物描写虽不算突出,但结构严密,情节紧张,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小说《赌徒吉顺》则最早记录了浙东一带的一种野蛮习俗-典妻。吉顺由泥水匠沦为赌徒,又进而堕落到典妻。其所以如此,社会的黑暗和农村的衰败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冷酷的世风和野蛮的习俗也确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吉顺的一切心理、行动,皆围绕金钱而排斥道德法则,作者敏锐地抓住了当时农村社会经济迅速半殖民地化所带来的农民心理、道德观念的变迁,从而塑造了与鲁迅作品中封建宗法社会的"老中国儿女"不同的新的典型性格。

    除上述作家的创作之外,还有一大批乡土作家的小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不同地区的风俗民情,如潘训的《乡心》、王任叔的《疲惫者》、徐玉诺的《祖父的故事》、黎锦明的《复仇》、魏金枝的《留下镇上的黄昏》等等。这些作家的创作,共同促成了"乡土写实小说"在新文学第-个十年里的繁荣和兴盛。



许杰先生照片

    

四、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创作



废名像
    在20代兴起"乡土文学"现实主义浪潮中,还有一位情调独异的作家,他就是具有田园风格的乡土抒情小说家冯文炳(废名为1926年后用的笔名,1901-1967年)     湖北黄梅人,语丝社作家。深受周作人散文韵味的影响,先是创作新诗和小品散文,从事小说创作则主要是在20年代初期至3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出版的小说集有《竹林的故事》、《桃园》,《枣》和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等。他是周作人的学生,相貌奇古,精通哲学,对佛学也有研究,练气功。50年代在吉林大学教书,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思想内容:以宁静、优美的笔调,美化中国宗法制度下的农村社会,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有一种"田园牧歌"情调。对这种生活的逝去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
    主要代表性小说,有《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等。如《竹林的故事》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 和谐、幻美的韵味。描述人美、景美的牧歌般意境。一片竹林,乡间三姑娘在父亲去世后和母亲相依为命,以卖菜为生。"心净如水,美如竹林",人物和清新的乡村自然景物互为映衬,形成富于诗情的象征境界。作者似乎有意模糊了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界限。三姑娘对幸福的憧憬和淡淡的哀愁,都融化在那一片青翠欲滴的绿竹世界里了。三姑娘的性格象竹一样的挺直和有气节,三姑娘和竹林已经融为一体,升腾为一种纯净的美的象征,以致任何世俗的态度,都"简直是犯了罪孽似的觉得这太对不起三姑娘了"。在这里,作者既表达了对劳动者的亲近,更把对现实世界的哀伤化作了对理想世界的景慕。

    短篇《桃园》,作者也是借纯洁少女阿毛姑娘的理想来喻示自己的理想。阿毛是"爱与美"兼有的化身,她是那样的心底无私,一心助人。她把自栽的花送人,把自家的桃子送人,还可惜自己上不了树多摘几个!阿毛的稚气透露了田家质朴纯真的古风,只是这种充满童贞的爱与美的追求,在严峻的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有些脆弱,阿毛的忧伤,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
    在写《河下柳》及《浣衣母》时小说风格有所变化。陈老爹以演木偶戏为生,但官府禁演,为生活只有将心爱的,象征古朴乡村生活的大柳树砍掉,卖钱。李妈丈夫早逝,以洗衣为生,因品德贤淑而成为"公共母亲",但当她打算与人"搭帮过日子"时,便受到众人指责,沦为"城外老虎",在这里,作者对古老中国乡村宗法制生活的毁灭表现了深深的惋惜。
    

艺术特色:1、废名的小说超尘脱俗,刻意营造理想的宗法制乡村生活,渲染纯美的心灵。他笔下的乡土,虽然不乏泥土气息,但多已把世间人物消融在仙逸的自然景物和幽静超然的心里了。这种近于理想化的情致,也不免显出了作者"有意低徊,颐影自怜"的悲哀。
    2、在写作手法上,散文化的结构是废名小说最突出的特征,故事让位于情绪,人物与景物并重。
    3、诗化的语言和空灵的境界,则使废名的小说更象一曲"牧童短笛",一首"唐人绝句"。

    冯文炳在30年代之后成为京派的重要小说家,文体上的"实验"色彩更形明显,借鉴古典诗词的简练、含蓄、留空白等经验,转化成情节简单的散文化小说形式。抒情性发挥到极致,而文字越加简僻、晦涩。所以实际上,后来的小说虽成熟,早期的比较纯净单一的乡土抒情小说的影响并不小。
    沈从文和更晚的汪曾祺等人都一再地提到冯文炳20年代的作品对他们的作用。在现代抒情小说体式的发展史上,从郁达夫到沈从文,废名是中间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五、乡土小说出现的意义及局限

    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便形成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在文学史上有巨大的意义。
    

1、题材上: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转到民众(主要是农民)的身上,而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结更加紧密。
    

2、创作方法: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大部分乡土作家从关心个人的感伤情绪、个人的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许多乡土作家从早期的主观抒情,越到后来就越归向客观写实,甚至讽刺,让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
    

3、艺术上:纠正旧小说遗留的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的重心由情绪、情节的展示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
    

4、局限:乡土作家都是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一般还缺少把握农村复杂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还未能像鲁迅那样的深邃,往往单纯地描绘落后愚昧的农村生活图景,总体的艺术质量尚属稚拙阶段。但作为一个潮流,一个流派,乡土小说对于现代小说的确立是有不小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