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摄于日本东京。
|
1902年1月,鲁迅毕业于南京矿物铁路学堂,4月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毅然剪掉发辫,拍摄了这张照片,并赠许寿裳。"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一书中曾说"鲁迅对于民族解放事业,坚贞无比,在一九零三年留学东京时,赠我小像,后补以诗"。 |
一、鲁迅的生平
鲁迅(1881,9,25--1936,10,19)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潮作家,几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流派都可以在鲁迅的作品与思想中找到源头,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仅属于中国知识分子,中华民族,更属于全世界。日本学者伊藤虎丸指出:鲁迅是走向现代化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的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乃至东亚的"民族魂"。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天地。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他留下的宝贵财产,不仅属于中国知识分子,中华民族,更属于全世界。日本学者伊藤虎丸指出:鲁迅是走向现代化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乃至东亚的"民族魂。"
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到看书的能力。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身阶级的逆子。
南京求学和爱国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离家到南京求学,先考入洋务派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因不满于那里的"乌烟瘴气",五个月后,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开始接触和学习数、理、化、地质、地理等自然科学,课余则阅读宣传维新变法的《时务报》和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的《译书汇编》等新书报。其中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著《天演论》引起他浓厚兴趣。他由此开始学习和研究达尔文进化学说,进化论成为他早期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思想武器。
留学日本和追求探索:(1902--1909)
1902年,鲁迅于矿路学堂毕业,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当时,东京是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的海外中心。鲁迅积极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加入革命团体光复会,毅然剪去种族压迫政策的产物--辫子,作《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题于断发照片,表达献身于多灾多难的祖国的爱国情怀。
1904年,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准备毕业后,"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为"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1906年的一天,他在课堂上看张当时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个据说是替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枪毙示众,一群中国人神情麻木地围着观看。这使鲁迅深受刺激。他那时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着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问题。常与许寿裳探讨关于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这时"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鲁迅作出了对他一生来说极其重要的一个决定: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
|
1903年,在日本东京与东京弘文学院同学合影。后排右起第一人为鲁迅。
|
1906年,回东京后,他计划出文学杂志《新生》,因人力、财力等原因,未成。这期间,他广泛阅读欧洲各种哲学、文学著作,研究世界文化史、科学史,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1907年后,发表《科学史教篇》提倡科学:"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文化偏至论》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重要思想和"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立人"思想及如何"立人"的见解、主张,独到深刻,意义重大。《摩罗诗力说》热烈赞扬和介绍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裴多菲等"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呼唤着像他们这样的"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的出现。这几篇文章的发表,标志其独立思想的形成。
1908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了欧美的一些短篇小说,翌年编成两卷《域外小说集》出版。它们是中国最早用直译的方式、忠实地保留了西方小说的固有结构形式的小说译品,在中国小说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两册《域外小说集》的出版,反映了鲁迅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广泛性。
在日本这一段时间,形成了他的以进化论和个性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其中也有尼采等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影响。
辛亥革命和沉默苦闷:(1909--1917)
1909年冬,"木瓜之役"胜利后与浙江两级师范教员合影
摄于杭州"湖州会馆",前排右起第三人为鲁迅。
|
因弟娶日本妻子,开销大,牺牲自己,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满怀希望,组织学生上街巡行以安定民心,和学生一起迎接王金发率领的革命军,出任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并作文言小说《怀旧》引描述在风传革命军即将到来时小镇各种人物的反应。1912年,应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部工作。后随政府迁北京。1912-1917年,他看到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事件,对辛亥革命后的政局深感失望。加之婚姻生活不幸,在沉重失望中校古书,古碑,校订《后汉书》(谢承著)、《嵇康集》等古籍,生活清苦、枯燥。直至新文化运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