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仅创造了现代小说的经典《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更在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另一个领域是诗歌),也创造了堪称经典的《朝花夕拾》与《野草》。这真正显示了鲁迅的创造活力。《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在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的。
散文诗集《野草》
1927年出版的散文诗集《野草》封面
|
一、《野草》的思想背景
1924年9月--1926年4月期间,鲁迅在《语丝》上连续发表了23首散文诗。1927年,鲁迅将其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总题名为《野草》。
《野草》的写作时间与《彷徨》大致相同。这个期间是鲁迅心情极为苦闷的时期。一方面,《新青年》的团体解散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入低潮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一个文化战士的孤独和寂寞的感觉笼罩在鲁迅的心灵中。另一方面,鲁迅的私生活中也发生了他意想不到的变故。首先,兄弟失和。他与二弟周作人从幼年起便是朝夕相处的亲人,但由于家庭内部的矛盾,兄弟二人的关系终至彻底破裂,这对鲁迅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其次,走出婚姻阴影,与北师大学生许广平真诚相爱。这成了《野草》中一些篇章的写作动因。《野草》是时代苦闷与人生苦闷这两重苦闷的结晶,但它们都具有超越时代和个人生活范围的普遍意义。在《野草》中,我们感到的是一个文化战士的宏大的苦闷和他对生之苦闷的倔强的抗争。《野草》是走向鲁迅心灵的桥梁,是鲁迅人生哲学和内心世界的完全暴露。 |
二、《野草》的思想内容:
1、展示、剖析内心世界的矛盾。
描写社会黑暗,以及要同黑暗战斗但又怀疑自己能力的矛盾心理,体现他痛苦、愤懑的心情。如《影的告别》、《希望》等集中、突出地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
《影的告别》 (1924.9)是表现鲁迅当时那种复杂心情的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作者通过一个昏睡着的人的影子向人进行决别时的自白,具体地表现了内心的激烈矛盾斗争,和宁愿承担一切后果而决意求索的牺牲精神。
"影"决意和"人"决别,因为它不满意;"人"的昏睡不醒,不肯和人一起沉睡下去。它很清楚,离开了"人"它将"傍徨于无地"。"影"还沉痛地感到,舍去现在似的"明暗之间"的彷徨,它将面临的前途,不是被黑暗所吞并,就是被光明所消失,总之,都将不复存在。然而,"影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不愿在现实中敷衍、苟活。因而经过反复思考,还是作出了"不如在黑暗里沉没"的决择--宁愿在同黑暗博斗中献身。
《影的告别》体现了鲁迅的战斗精神和当时的思想特点。鲁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清醒地看到反动势力的强大,情况的复杂,斗争的艰巨。他强调要坚持现实的斗争,但当时还没有找到出路,所以有时不免感到迷惘苦闷,不免带有怀疑的情绪,从而产生深刻而痛苦的内心矛盾。
2、对坚韧、顽强战斗精神的展示与歌颂。
鲁迅在长期战斗中,深感敌人的顽固,阴险,狡诈,因此他一再强调革命战士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坚毅顽强的意志,永不肯休的战斗态度。如《这样的战士》、《过客》等。
《这样的战士》 (1925.12)是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熔铸了鲁迅的战斗精神,战斗经验,以及对革命战士的热切希望。作品强调,"这样的战土"首先是有觉悟的,具有旺盛斗志的,尽管他没有什么现代化武器和护身的甲胄,但是他毫无畏惧,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在和敌人的战斗中,他目光锐利,经验丰富,不为敌人的各种伪装及各种谎言所欺骗,他都一概"举起了投枪"。他坚韧顽强,"锲而不舍",不因战斗的失败,不因个人受到诬蔑和攻击而泪丧或动摇,即使在战斗中衰老、战死,他也要"举起投枪",决不妥协或退却。
《过客》 (1925.3)中表现的顽强战斗精神也是突出的。作品塑造了一个艰苦跋涉、坚持前进的旅人的形象。这个孤独、困顿的"过客",来到一个萧疏破败的荒野,时间已经黄昏,而且疲顿不堪:"脚早经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力气太稀薄了",但是他不肯停步,不肯休息。他憎恶他所走过的地方(生活着的旧中国),到处是压迫和奴役,充满了虚伪和狡诈,因而他决不回
转,决不妥协。虽然他不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但是前面有声音在召唤,他要为争取自由和解放去探索,去战斗,所以他终于谢绝了老翁的种种劝阻,也不要女孩好意的帮助,在暮色苍茫中,"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勇敢地向未来进发。《过客》用戏剧形式写成,是他人生哲学的一个象征。体现了他既绝望又执着的精神,鲁迅明知自己的文章(杂文)如一箭射入大海,但仍执着去做,他觉得自己命该如此。
3、广泛的社会批评和人生批评。
《狗的驳诘》 (1925,4)用狗对人的驳诘批判了人。狗是势利的,但在势力的人面前也只好自叹"愧不如人"。构思巧妙,讽刺辛辣而又饶有趣味。
《立论》 (1925.7)选取了一个极其平常但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批判了市侩式 的"巧滑骑墙"、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复仇》 (1924.12)"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乏多"而作,批判了那种麻木不仁的无聊的看客。
《我的失恋》 (1924.10)是一首幽默的讽刺诗,讽刺当时盛行的"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批判"恋爱至上主义",或以财富、地位为条件的地主资产阶级恋爱观,引导青年正确地对待恋爱问题,指出倘若由于社会地位,生活情趣、个人爱好等不同而不能相爱的话,就不必为此劳神伤心,干脆"由她去罢"。
《淡淡的血痕中》 (1926.4)以"三一八"惨案为背景,为"纪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来者"而写的。作品以极大愤怒和蔑视的鲜明态度,抨击、揭露了"造物主"--屠杀革命人民的反动统治者凶残又怯弱的本质,它既要用反革命专政、血腥屠杀来镇压革命人民,又要施展各种阴谋手段掩盖他们的罪行,鞭笞造物主的良民"的麻木、怯懦,热情地歌颂了敢于同反动统了治者斗争的"叛逆的猛士",可与杂文名篇《纪念刘和珍君》并读。
研究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孙玉石 《〈野草〉研究》--体裁艺术形式着眼。
北京大学: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从思想精神和哲学角度切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汪晖 《反抗绝望》--哲学角度目前最深刻的著作。
三、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点: 《野草》的风格与写作姿态可以用"独语"来概括。这主要是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所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浸透着生命体验的"反抗绝望"的哲学。《野草》很晦涩难懂,阅读时关键是琢磨体会其用意象象征(暗示)的感觉、意趣与思维,要把握其"独语"中所表露的"自我审视"的性质。
1、大量采用象征的暗喻的表现方法,是《野草》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它已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整体的艺术思维方式。生动多彩的自然景物(如《秋夜》、《雪》),构思新颖的离奇故事(如《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平凡常见的生活景象(如《求乞者》、《过客》),都往往作为象征性的事物出现在散文诗中,诗人把自己的生活感受,思想感情,巧妙地寄寓在这些景物、故事、生活场景的描写中。尽管这些描写是真切的,充满诗意的,但作品所揭示的并不是它所具体描写的对象本身的含义,而是对象所暗示的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思想情怀和社会内容,更为广泛、更具有遍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2、大量运用梦境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意象纷呈,扑朔迷离。 是《野草》的一个特点。
《野草》二十三篇有七篇是以写自己的梦境的形式出现的。而且每篇都同样是以"我梦见自己……"这样的句子开头。梦境中出现的各种景象,有的非常奇特,荒诞不经,这七篇作品有的为现实中不能有(如《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有的却是现实中常见的生活现象(如《立论》《颓败线的颠动》)"有的则是两种情况并存于一篇作品中,既有梦幻中荒诞不经的事物,也有现实里可能有的生活情景(如《死后》)。作家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象征暗喻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或者现实的图
画,无一不是产生于对现实生活斗争的深刻的观察与深切的感受,具有坚实的生活依据,不会团其为梦境中出现的事物影响其现实意义,而且能够收到特有的艺术效果。
3、《野草》在格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借助外国散文诗融进中国传统文化独创出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诗集,借鉴(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李金发也受其影响)。培根《随笔》、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
有抒情的,有叙事的,还有辛辣的讽刺诗和短剧体的诗,而这些格式都视表现内容的需要情况而定。浓郁的抒情描写,经常用于自我剖析,或者对战斗者的赞颂(如《希望》《影的告别》《淡淡的血痕中》等),有的委婉曲折,有的气势磅礴,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情怀。而客观的叙述事件,描写生活场景的方法,则多用于嘲讽和批判的主题(如《立论》、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在对事物的具体叙述描写中。表示了作者对他的蔑视和憎恶,嘲讽和批判。整个《野草》呈现出风格色彩的多样性。
4、《野草》的语言十分考究。 在不少诗篇里,使用词句和段落的重复手法,构成特殊的意境,造成浓厚的气氛,突出形象和感情。(如《这样的战士》)有些作品则采取对比词语,排比的句式等,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淡淡的血痕中》)整个《野草》语言凝练,文辞优美,节奏和谐,具有浓郁的诗的韵味。
5、《野草》中有些篇章比较隐晦,难于理解。 关于这,有社会的原因,作者自己作过说明"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糊了"。除此之外也有内容上,艺术上的原因。《野草》中一些篇章抒写的是颇为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对它的自我剖析,思想深远,富于哲理,不是比较有社会阅历和思想水平的人是难于理解的,这些散文诗含蓄蕴藉,特别是较多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它不象直抒胸肥的诗作那样直白透底,不具备一定文学修养和欣赏水平,理解起来,也将是颇费琢磨的。
总之, 《野草》是五四新文苑中的奇葩,以它深远的寓意,深刻的思想,深切的抒情,精粹的艺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战斗的鼓舞和艺术上的享受,它为现代散文诗的创作开拓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