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他普罗小说作家的创作
华汉(阳翰笙) (1902--1993),曾参加过创造社,是初期普罗文学的多产作家。他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女囚》、《两个女性》,短篇小说集《十姑的悲愁》、《活力》以及长篇小说《地泉》三部曲(包括《深入》、《转换》和《复兴》三个中篇)等。
《女囚》倾诉了"四一二"反革命屠杀之后,革命者在狱中遭受的摧残及其顽强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节操。作品以书信体的形式一气呵成,充满鲜明的爱憎。《两个女性》则以个人与革命、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为视点,表现了20年代末期革命知识分子的分化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重新抉择,但其中对革命进程的过于理想化的描写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地泉》不仅是作者的代表作,而且是一部对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这部小说着力反映了农民暴动和农村革命的"深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和行动的"转换"、工人运动和革命高潮的"复兴"。整部作品气势恢宏,感情激越。作者在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力图展现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从低潮重新走向高潮的时代特征和革命者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整个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出路。但由于作者缺乏深入的生活感受和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加上人物描写的"脸谱主义"和情节结构的"方程式"致使作品带有图解革命运动,艺术表现概念化的毛病。作品1930年出版时就引起了进步文艺界的关注和争论,1932年重版时在书前特意附上了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和作者的五篇序言,这些序言从不同角度把《地泉》放到中国普罗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评述,并以此总结了初期普罗文学的得失。
洪灵菲像
|
洪灵菲 (1901-1933)是我们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普罗文学初期小说创作较多的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流亡》、《前线》、《转变》、《家信》(未完稿),中篇小说《大海》,短篇小说集《归家》、《气力出卖者》等。
1928年出版的《流亡》是洪灵菲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作品通过对一个知识青年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流亡生活的描写,真切地反映了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和部分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在历史动荡中复杂的精神状态。小说的自传体色彩较重,不仅充溢着革命的政治热情,而且融进了作者自身的人生体验,读后令人感到自然真切。尽管《流亡》在表现革命者人生历程方面仍然存在概念化和说教等不足,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在早期革命文学创作中生活实感较强、艺术描写较为细腻的作品。
|
最初在《拓荒者》月刊上连载,1930年正式出版的《大海》是洪灵菲小说创作趋于成熟的代表作。与蒋光慈的《田野的风》一样,《大海》也是最初反映农民革命运动的作品之一。与作者以往的作品相比,《大海》的艺术视角明显地开阔了,也深入了,它标志着作者的创作进入了由描写知识分子转向关注工农大众命运的新阶段。作品上部描写了三个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农民对封建地主统治的怨愤和自发的反抗,下部则反映了农民革命运动给他们的命运带来的深刻变化以及他们在斗争中的不断成熟。整部作品以热情的笔触表现了象大海一样咆哮、震怒的农民革命情绪。作品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为宣传意识淹没了审美意识,但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较为细致的,时代气氛的渲染是准确的,而且在表现农民的反抗斗争由自发转向自觉的过程中,揭示了农民革命的实质所在,达到了新的思想深度。在革命文学初期的实践阶段,洪灵菲的作品能够不断开拓新的题材,刻画新的人物,显示了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
在早期革命文学创作中,还有一些开拓者,他们虽然作品不多,但也在不同的题材方面以不同的风格留下了各自的印迹。
钱杏邨 (1900-1977)与蒋光慈同时发起太阳社,除了积极从事革命文学的批评工作之外,还创作了《革命的故事》、《义冢》、《玛露莎》等小说集和《饿人与饥鹰》、《荒土》等诗集,尖锐地揭露了革命浪潮中投机者的卑劣嘴脸,热情地讲述了革命者的动人故事。
戴平万 (1903-1945)先后参加过太阳社和我们社,出版了《出路》、《都市之夜》、《陆阿六》等短篇小说集,他的作品既反映了工农生活的惨状,也展现了革命风云的勃起,具有一定的鼓动性。他的作品虽然着力刻画了一些新的农民形象和革命者形象,但过于完美的颂扬,反而使这些人物显得苍白。
|
钱杏邨(阿英)像
|
楼建南 (1905--2001),又名楼适夷,是太阳社的另一位成员。这一时期先后完成了《挣扎》、《病与梦》等短篇小说集,主要反映了在封建主义压迫下底层劳动者的不幸和抗争。其中《挣扎》中的《爱兰》一篇,强调了劳动妇女对婚恋自由和人格自主的追求、挣扎。
1930年发表在《拓荒者》上的小说《盐场》是楼建南的代表作,小说以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对革命事业的危害。题材的新颖和艺术表现的细腻,使《盐场》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楼建南工作像
|
以蒋光慈为代表的初期革命文学作家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以其鲜明的立场、充沛的激情反映了工农大众的苦难生活,表现了革命者的英勇斗争,揭露了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给新文学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作了拓荒工作。但是由于认识和生活的局限以及艺术实践的不足,在这些作品中也明显地存在着一些缺点。特别是有些作家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调,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就更使得作品中的缺点或问题复杂化了。这些经验教训留下了初期革命文学开拓者坎坷的足迹,也为后来的革命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五四"
时期现代小说确立初期的特点
1、"五四"小说的多样化。 现代小说在它的确立时代是纷纭而头绪繁多的。客观写实和主观抒情,是其两大流脉,在多元的发展中又相互渗透。这之中,在外国属于前后三个阶段的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创作方法,几乎"共时"地被我们吸收进来。这种吸收,就更显示了"五四"小说的多样化。比如抒情体小说的作者们,就不仅吸收国外浪漫派文学,也从抒发感情的角度来吸收现代派文学。郭沫若的《残春》,就是中国最早的"意识流"小说之一。创造社、沉钟社的青年作家不避西方的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唯美主义,并同中国传统的诗化情绪两相结合。
2、从小说的体制看, 长篇虽如前面所说尚十分幼嫩,但短篇由外国移植而扎根于中国土壤却取得较大成功。可以说,短篇小说现代文体的形成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标志。这主要表现为:脱离了传统的史传文学的束缚,不再一味采用"纵剖"的由头到尾的叙述结构,而是引进并逐渐普及了"横截面"的结构方式;重视人物和环境的关联,以人物为中心,表现社会中的人,摆脱人物类型化、简单化的弊病;认识到小说作者与小说叙述人的区别,消除叙述的"说书"痕迹,既发展了一种叙述人隐藏较深的客观叙事,也不忽视叙述人介入的多样的主观叙事,而作为新型技巧的限制性叙事,在突破固有的全知叙事方面,显示了现代的姿态。
3、心理描写作为新的技巧开始广泛流行 ,女性作家凌叔华的《酒后》、《绣枕》,就是当时心理小说的名篇。
[知识点]
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
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
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思考题]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必读作品与文献]
冰心:《超人》、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
台静农:《拜堂》、 郁达夫:《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庐隐:《海滨故人》、 冯文炳:《竹林的故事》、 许地山:《缀网劳蛛》 [评论必读]
茅 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
杨 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册
陈平原:《许地山:饮过恒河圣水的奇人》
温儒敏:《一份率真,一份才情》
丁 帆:《乡土文学派小说主题与技巧的再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