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六编>>第四章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三节  方以智的学科思想和哲学思想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浮山愚者,出家为僧后,号无可,又称愚者、药地、弘智等。安徽桐城人。其与陈贞慧、冒襄、侯方域等参加并主盟复社,慷慨悲歌,以身许国,名满天下,被称为明末“四公子”。崇祯年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李自成进入北京,其逃往南明福王弘光政权,受权臣阮大钺陷害,逃亡。南明桂王政权多次征召其为东阁大学士,均拒辞不就。后出家为僧,潜心著述。其著述丰富,多达20余种。要著有《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东西均》等。
    在清初的思想家中,方以智以广博的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成果,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而独具特色。他在学术上有广泛的兴趣,认为人类自古及今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智慧,能够“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是很幸运的事。他的学术视野开阔,有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学术态度,反对此疆彼界的门户隔阂及门户之争,主张打破儒、释、道三教的界划。他对于西方传教士输入的自然科学知识,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把西方传教士比作中国春秋时期博学的郯子,主张“借远西为郯子”。
    方以智将学问分为三类:“宰理”之学,即经国治天下的社会、政治、人文之学;“质测”之学,即自然科学;“通几”之学,即哲学。他认为“盈天地皆物也”,“大而会元,小而草木螽蠕”,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他提出“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的观点,将自然科学与哲学打通并联系起来,把哲学的存在和发展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又以哲学为指导,进行自然科学研究,从而提高自然科学的成效。他提倡“以实事证实理,以后理证前理”的实证方法,主张从一事一物进行研究,“以俟后日会通”,即逐渐寻求自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在哲学思想上,方以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天地万物“皆气所为”,同时由把“火”作为万物生灭及运动的本原。根据世界统一于物的观点,他对上帝鬼神思想予以批驳,认为所谓神或上帝,并非真正存在,只是“就人所尊而称之”,反对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世界之说。认为人“形离神则死”,不存在人死为鬼的事情。他提出“尽天地古今皆二”“合二而一”的命题,肯定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对立面及其斗争,承认事物矛盾的双方处于统一体中,对事物而言,矛盾的双方又有着统一的关系,万物相反相成乃为至理。他为了概括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提出了“交”、“轮”、“几”三个概念。“交”就是“合二而一”,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轮”就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前后连续性;“几”就是事物运动变化中的重要关节及其微妙作用。他认识到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具有主次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同时,又看到矛盾双方主次关系的转化,认为“处处有交互,则处处可颠倒”。方以智还将其哲学思想运用于对学习过程的认识中,认为学习就是“学天地”以“辨物则”,即弄清事物的法则和规律,反对“离事言理”“扫物尊心”的做法。他认为学术上“博”与“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博”而“约”,不“约”而“博”都是难以想见的。他指出,“公性在独性”中,即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主张由特殊而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对朱熹的认识路线有所继承。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