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 >> 第九章 >> 第二节 师生交往的类型
(二)从信息沟通角度划分
1、李威特的五种沟通类型
李威特Leavitt,H.J.)等人曾就小群体沟通的型式,进行过系统的实验研究。他将沟通的型式分为五种:全通道型、链式、 Y式、环式、轮式(见图)。在链式交往类型中,交往分为多个等级,交往只能纵向传递而不能横向运行,信息只能逐级传递,交往的渠道是单一的。在Y式交往中,交往也是存在等级的,但分的等级较少,而且在部分等级之间有多渠道交往。在全通道式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交往非常活跃,成员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但没有明显的首领对交往加以组织,容易产生混乱。在环式交往中,成员之间存在较多交往,但是单向度的。轮式交流中,有明显的公认首领,但成员间的交往仅仅限于同领导人之间,不能满足所有成员的心理需求。传统的师生交往基本是轮式的,以教师为中心,分别与每个学生进行交往,或者同时与全班同学发生交互作用。
2、林格伦的四种沟通类型。
林格伦(1989,P.363)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根据教学效果描绘了课堂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见图)。[左斌著.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
说明;1 效果最差。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2 效果尚好。教师试图说服全班学生发展来回的交往。3 效果较好。教师说服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有学生之间的交往。4 效果最好。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加者,他鼓励集体中所有成员,包括教师自己,有来回的交往。
根据课堂中师生交往信息交流的方向,结合课堂师生交往的交往主体构成划分,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体可分为三种,即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及学生群体。这三种主体的不同组合可产生课堂交往活动的不同类型。
1、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2、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3、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4、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5、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在师生关系中,师生交往的类型主要有前两种,即前两者,我们通常称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交往。“点对点”的交往是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 而“点对面”的交往是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交往。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