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 >> 第九章 >> 第二节 师生交往的类型
 
   二、目前课堂中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师生交往目的单一性
   传统观念是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教师与学生完成教育或教学任务的背景、条件和手段, 认为通过建立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 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展开,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传统的师生关系交往重视师生交往的工具性价值, 而忽视它的目的性价值。在此交往过程中作为师生交往的主体之一的教师发挥了传授知识的职能, 而另一个交往主体学生却没有发挥其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中, 很容易造成师生间虽然有交往, 但未必能沟通,虽有来往, 但未必是在“对话”的基础上,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融合。
   造成课堂师生间交往目的单一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教学为主,忽视学生主体性。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在升学率及生源竞争激烈的压力下,大多数学校及教师仍把知识教学作为教育的主要活动。因为对知识教学的过分强调,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传授知识,讲解知识。教师在这里仅仅作为具有“知识传授功能”的人而存在。他只是知识传授的工具。同样,学生在这里也只是知识的接受容器,是为知识所控制。这样形成师生关系的基础,就是知识的传授,是知识把教师与学生联结了起来。这样认识的前提是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将师生关系看作是相互利用、相互占有、相互控制的关系。
   我们要正确认识课堂师生交往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背景条件,更应该认识到师生交往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主体,交往过程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是通过知识的传递与共享,而且也是通过师生之间人格、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最终使学生在这种交流中生活并获得发展。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