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和阿拉伯两个国家的教育与这一时期西欧的一些教育状况有很大不同,并对后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拜占庭的教育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为东罗马帝国,史称拜占庭帝国。西罗马灭亡之后,拜占庭帝国又存在了近一千年,直到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拜占
庭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世俗文化教育体系与教会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互相渗透与对立斗争。
1.拜占庭的世俗教育
拜占庭的世俗教育比较发达,这与拜占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是分不开的。从政治方面来看,拜占庭在其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比较强大而统一的中央世俗政权,东政教会处于从属地位。从经济状况来看,拜占
庭在其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商业仍在发展,城市依然存在,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就是一个沟通亚、非、欧三洲贸易的商业中心城市,十分繁荣。从文化方面来看,拜占
庭在广泛的商业贸易往来中,吸收了东方国家(波斯、伊朗、中国、印度等)的一些文化成果,同时还继承并发展了当时在西欧几乎全部淹没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古代的历史、传记、戏剧和诗歌等,都在拜占
庭继续流传。古代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不仅保存下来,而且数学、天文学和地理等学科,还在工商业繁荣和航海业发达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正是由于拜占
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存在着以上特点才使其世俗性文化教育体系得以保存和发展。
拜占庭的世俗教育直接继承希腊罗马的古典教育,希腊语为通用教学语言,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和古罗马的法学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拜占庭的世俗教育主要有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宫庭教育。
拜占庭在初等教育方面一直保留着希腊化时代的传统。初等学校多由私人办理,招收6-12岁的儿童,讲授正字法、文法初步知识和算术,以及《荷马史诗》、《圣诗集》等初级读物。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内容主要是一些文法知识和古典作品。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持有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且信奉基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