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阿拉伯的教育
阿拉伯地区在公元6世纪至公元7世纪时期尚处于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之间,受双方侵略。面对外敌入侵和阿拉伯地区内部游牧民的起义,氏族贵族们迫切需要建立统一强大的政权。面对这种形势,穆罕默德(约公元510年--公元632年)结合犹太教、基督教的教义,假托天神--安拉之名,以《古兰经》为教义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内部的多神崇拜,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这就为打破原有的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建立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穆罕默德以"圣战"为鼓励,开始了统一半岛的战争。到632年,阿拉伯半岛大体上归于统一。同年,穆罕默德病逝。他的继承者哈里发不断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叶建成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萨拉森帝国。帝国建立后沿用了波斯、拜占
庭的封建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不久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帝国分裂为三:东方以巴格达为首都,成为黑衣大食;在西班牙,以科尔多瓦为首都,成为白衣大食;在非洲,以开罗为首都,成为绿衣大食。这样,三个大食国形成为三足鼎立之势。
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但又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在萨拉森帝国及各大食国时期,阿拉伯教育形成了多样的形式。
1.昆它布 产生于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当时阿拉伯人模仿犹太人的方式,由粗有学识的人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知识。通常由教师在家中招生授徒。由于游牧生产条件并不迫切需要学习读、写、算知识,就学的人寥寥无几。伊斯兰教兴起以后,昆它布便被用作传播教义之地,仍由私人设置。伊斯兰教徒在各地设清真寺后,清真寺边附设昆它布,从而数量大增。其教学内容也由最初的传授实用知识变为以诵习《古兰经》为主,环绕《古兰经》教授语法、书法、诗歌、算术等,成为一种以宗教教育为核心的初级学校。
2.宫庭学校和府邸教育 这是对王室子女进行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教师由统治者聘任,在宫庭府邸授课。除传授《古兰经》、《圣训》、历史、诗歌、语法和辩论术外,还讨论治国之道。在宫
庭中定期举办沙龙,邀请当时著名的学者、诗人参加,以争鸣的方式争议宗教、哲学、历史等课题,有时统治者也会亲自参加。后来贵族、朝臣和富有人家、仿效宫
庭,在府邸延聘学者举办学术讨论会,宫庭学校和府邸教育遂成为特权阶级的特殊的教育机构。
3.学馆 是学者在家讲学的场所,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水平均因人而异。从教学程度来看,它是介于昆它布和宫庭学校之间的中等教育。
4.清真寺 亦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徒聚会礼拜的圣地,也是兼施初、中、高三级教育的教育场所。清真寺附设昆它布,对儿童进行初等教育,对有一定基础的年长教徒,则授以较高程度的知识。教学中惯常的办法是教师坐于廊下或院中讲课,任人来听,听者环坐成圆形,叫做"教学环"。教学内容除《古兰经》、圣训、法律之外,还有数学、天文学等,属中等教育范围。另外,还有一些规模宏大的清真寺邀请学者讲学,各地及各国学生寄宿寺内听讲,独立钻研,与高等学校类似。
5.图书馆和大学 阿拉伯国家的图书馆和大学界限不清,同属于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搜罗书籍、组织翻译、指导阅读、抄写图书和科学研究。当时,著名的图书馆有赫尔迈图书馆、伊勒姆图书馆、科尔多瓦图书馆等。公元10世纪时,建立了科尔多瓦大学。
另外,在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阿拉伯的教育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习 题:简述中世纪阿拉伯的教育形式
作 业:试述中世纪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的基本特征
参考资料:
中世纪背景资料~阿拉伯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