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前三种被归为一类叫自然的或"知识的"兴趣;后三种归为一类,成为历史的或"同情"的兴趣。
赫权巴特把任何兴趣都分为四个阶段:即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同时,他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钻研"(接受和学习教师所讲材料)和"理解"(深入思考新材料)两个环节。基于这种对心理活动过程的分析,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赫尔巴特对教学过程的理论分析,在外国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依据,为教学理论找到了一个比较充实的理论基础,为此,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但是,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过分流于形式,机械死板,
以为任何科学都必须遵循这样一个阶段,也是有缺陷的。
3.福禄倍尔
福禄倍尔(1782-1852),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创办的幼儿园和提出的幼儿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广泛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教学原则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他的代表作是《人的教育》。
福禄倍尔接受裴斯泰洛齐适应自然性原则的主张,提出发展性教学原则。认为人具有天赋力量,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使这种内在的力量得到发展。由于他受谢林思想的影响,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在无限地发展着,那么人的心理也不是静止、固定不变的,总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不断前进的过程。同时,人的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因此,进行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本性,使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同样得到发展,应该重视体育、游戏和劳动,重视体育和儿童智力与道德发展的联系。
福禄倍尔用性善论的观点说明儿童的发展不应受到压制、束缚与干涉,促使儿童发展的各种活动应该是自觉的、自动的,是自我活动而不应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他在解释所谓"自动"时指出,这是一种来自儿童个人兴趣,由儿童个人动机(愿望)决定,并以儿童个人力量为基础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才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
基于上述的思想,福禄倍尔把儿童教育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 0-3岁为婴儿期;3-7岁是幼儿期;7-10岁是学生期。前两个时期属于学龄前教育阶段。
(1)3岁前的婴儿期的教育
福禄倍尔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完全依赖于家庭成员,尤其是母亲。母亲的关心和爱对这一时期的儿童影响最大,如果儿童不能与母亲朝夕相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那会严重阻碍儿童的发展。这一时期教育主要是锻炼婴儿四肢,从翻、坐、抓握、直立、走路开始,使其肌体各部分及时完善,还要使其本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儿童最先发展的感官是听觉,由听觉来指导、引发视觉,进而把两种感觉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