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文艺论争与文艺思潮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九章:从革命文学的倡导到左翼文艺主潮的形成
  第一节:革命文学的倡导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第二节:尖锐复杂的文艺思想斗争
  第三节: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十章:30年代文艺理论的批评和发展
  第一节:左翼文艺理论的译介和建树
  第二节: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与深化
  第三节:其他流派的文艺批评
 

第一节:左翼文艺理论的译介和建树


    30年代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是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上运行的,因此,它们在世界文化的渗透、转化、创造中形成丰富繁杂的态势;但就其主潮来说,左翼文艺理论呈现出勃勃生机。左翼文艺思潮发展的内在原因,自然与革命的探人有关;而从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看,则与左翼国际文化思潮的影响相联系。“红色的30年代”,是当时世界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强大潮流。1929午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第三国际的影响,冲击和推动着左翼文化的发展。在苏联,文学理论的建树经过二三十年代的论争,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领导地位。日本在1928年3月成立了“日本左翼作家总联合会”之后,又成立了全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 (纳普),出版了机关刊物《战旗》。在欧美,左翼文艺思潮也有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左翼文学,正是在这样的世界文化背景上层开的。
    在我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经过“五四”和“五卅”运动,到了20年代末,相当数量的作家有意识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且以此作为观察生活、解释文艺现象的武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任务之一便是组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译介是传播的中介。30年代,各种形态的左翼文艺理论被译介进来。以日文的译介出版物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1923,高劳译),升曙梦的《新俄文艺的曙光期》(1926,画室译),藏原惟人的《新写实主义论文集》(1930,之本译),藏原惟人、外村辑的《文艺政策》(1930,鲁迅译)等等。至于报刊刊载的译文,更难以数计。
    不过,经过历史的筛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艺理论著作终于得到重视并成为左翼文艺理论的思想动力。马克思主义原著的译介和传播,对于中国左翼文艺理论的建树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左翼文艺理论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理论家和批评家,其中鲁迅、瞿秋白、茅盾、周扬、冯雪峰、胡风、阿英(钱杏邨)等,都显示出各自的风格,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鲁迅是带着经久的人生体验和深邃的哲理目光走上文坛的,他以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基础,面对中外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博采众长,建立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理论体系。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眼光极为宽广,据统计,鲁迅一生共翻译介绍了14个国家、近100多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印行过33个单行本,译述的总文字量超过250万字。
    迅速捕捉文艺现状,给以前瞻性的深刻论证,是鲁迅文论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是颇能代表鲁迅批评精神的力作之一,这是1935年鲁迅应邀为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 系》(1917—1926)所撰写的导言。1935年鲁迅撰写该文时,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刚刚成为历史。鲁迅以卓越的历史眼光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在科学的价值衡定中体现出宏阔的艺术视野和凝重的批评风格,因而成为文学史家经常参照的批评文献和效法的典范。
    瞿秋白是著名的革命家,也是卓越的批评家和翻译家。瞿秋白十分重视政治倾向与艺术的统一。《〈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子夜〉和国货年》、《读子夜》、《画狗罢》、《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等,是瞿秋白文艺批评的名篇。敏锐的历史眼光、强烈的时代感、深厚的社会内容和经久不衰的审美价值,这是瞿秋白文艺批评的突出特点,在这方面,他与鲁迅是很相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