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文艺论争与文艺思潮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九章:从革命文学的倡导到左翼文艺主潮的形成
  第一节:革命文学的倡导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第二节:尖锐复杂的文艺思想斗争
  第三节: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十章:30年代文艺理论的批评和发展
  第一节:左翼文艺理论的译介和建树
  第二节: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与深化
  第三节:其他流派的文艺批评
 

第三节: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 文艺大众化运动



秧歌剧运动

    现代文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大量扩充读者,完成对社会成员精神生活的组织。从五四时期"平民文学" 的倡导,发展到左联时期就扩展为文艺大众化的三次讨论。
    第一次讨论是在1930年前后,主要提出了"大众化--到工农群众中去"这个基本上是空泛的口号。
    第二次讨论在1932年前后,涉及到了作家生活要大众化、要采用通俗形式、要培养工农作家等比较实际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第三次讨论,发生在1934年,主要是针对文言回潮,围绕文字改革,讨论大众语的问题。这次讨论的直接导火索是1934年5月汪懋祖、许梦因等人发动的"文言复兴运动",针对这场运动,进步作家陈望道、夏民尊、赵元任、沈雁冰等人集会,决定掀起一场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从而展开了关于大众语的讨论。

    这场论争的焦点集中在了文学语言的问题上。与会作家总结了五四文白之争以后文学语言发展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欧化与半文半白的倾向,纠正了一些左联作家提出的如"语言有阶级性"等"左"的错误,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对此后的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起了较深远的影响。这几次讨论提高了文学界对于大众化的重视,也反思了新文学孤芳自赏的弱点。

    二、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6年春,为了服从民族统一战略政策,抵抗日本侵略避免关门主义,左联解散,同年6月7日,"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参加的作家有郭沫若、茅盾、周立波等112人,由于鲁迅对不声不响地解散左联、还有"国防文学"的提法有些不同的意见,所以暂时没有参加文艺家协会,这就是有名的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所谓两个口号,一个是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另一个就是冯雪峰、胡风、鲁迅等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什么是"国防文学"呢?按照周扬的说法,就是:号召一切站在民族战线上的作家,不问他们所属的阶层,他们的思想和流派,都来创造抗敌救国的艺术作品,把文学上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集中到抗敌反汉奸的总流。这个口号是为了配合抗日救亡的斗争形式而提出来的,在实际斗争中也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团结了一批抗日爱国的文艺作家,缺点是有些国防文学作品只强调了民族矛盾,而忽视了依然存在的阶级矛盾。因此鲁迅、胡风、冯雪峰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主张以此为总的口号,以"国防文学"为具体的口号,本来这只是对国防文学口号的一个补充,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但是因为鲁迅派和周扬派之间素来不睦,所以引起了周扬等人的误会,并引发了一场论争。



毛泽东题写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万岁"

    但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迫切要求参加实际的抗日救亡工作,因此强烈要求停止论战,团结对敌。这样,1936年10月,鲁迅等21人联名发表了宣言,号召"全国文艺界同人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而联合起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此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