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戏剧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二十三章:30年代戏剧文学的茁壮成长
  第一节:30年代的左翼戏剧运动与创作
  第二节:田汉、洪深的新剧作
  第三节 夏衍和李健吾的剧作

第二十四章:曹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与成熟标志
  第一节: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命运悲剧--《雷雨》
  第三节:《日出》、《原野》及其他
  第四节:中外戏剧艺术的融汇与超越
 

第二节 田汉、洪深的新剧作


    在"无产阶级戏剧"和"国防戏剧运动"中涌现出了大批剧作家和戏剧运动的组织者和活动家,田汉和洪深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一、 田汉(1898-1968)30年代的话剧创作及其特点


1935年,上海演出《回春之曲》的伴奏队
(前排左一为聂耳)
    

(一)田汉30年代的话剧创作

    田汉字寿昌,湖南长沙人。他和欧阳予倩、洪深一起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是杰出的戏剧家和出色的戏剧活动组织者。他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1916年赴日留学,"五四"后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并成为早期创造社的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他参与组建了南国艺术学院和南国社,把戏剧研究、创作、教育和演出结合到了一起,为繁荣戏剧创作、推动戏剧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0年代,田汉在时代的影响和社会发展激流的推动下,逐渐将创作由早期的浪漫主义抒情剧为艺术而艺术,转变到为人生、为革命的方面。1930年,在发表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之后,紧跟时代,努力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出来一系列的剧本,如《梅雨》《顾正红之死》《洪水》《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等,这些剧本明显的特点是现实性增强了、有的甚至是对现实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的及时反映,却失去了田汉剧本所特有的抒情性和传奇性。可以说是失败的。直到30年代中后期,其创作出现了新的转机。
    1935年,田汉创作了话剧《回春之曲》,全剧将抗日救亡的主线和男女主人公高维汉、梅娘始终不渝的爱情线索交织在一起,描写爱国青年高维汉从南洋回来参加抗日,在"一.二八"事件中受伤失去了记忆,每天只会喊"杀呀,前进",梅娘离开家庭来到受伤的爱人身边,精心护理了三年,在过年的鞭炮声中,高维汉的病奇迹般地发生了好转,并仍然保持着战斗的勇气。全篇充满了革命主义浪漫主义色彩。这个剧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保持着并发展了田汉的艺术个性。剧中梅娘的一曲高歌,在当时使无数的观众为之倾倒,传颂一时,至今仍保持着强烈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对于艺术家来说,保留自己的个性是最重要的,失去个性,也就失去了艺术的魅力和成功的源泉。

    抗战胜利之后,田汉又创作了著名的话剧《丽人行》(1947),以三个不同阶层的青年女性艰难坎坷的人生经历,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丽人行》是田汉以现实主义为特色的大型剧本。以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为背景,通过三个不同女性形象的刻画,展现了日本侵略军铁蹄下沦陷区人民的惨痛苦难生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的罪恶,描写了革命者在艰险环境中艰苦卓绝的工作。
    在艺术上,田汉早期剧本以感伤的抒情的浪漫主义为重要特色,并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成分,参加左联后剧作的现实主义成分增强,但浪漫主义仍是重要因素。《丽人行》则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了田汉创作的多面性。
    内容:剧本以写实笔法刻画人物,三个女性性格鲜明:纱厂女工刘金妹忍辱负重,她受日寇凌辱,丈夫被弄瞎眼睛,为了生活被迫卖淫,丈夫知晓后她企图自杀,被革命者救出;知识女性梁若英性格软弱,抗战中因战乱和革命者丈夫分离,在上海被邪恶势力腐蚀,后经帮助而迷途知返;李新群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为抗战暗中奔走,历尽艰辛,对抗战胜利抱有坚定的乐观信念。


1957年演出的《丽人行》剧照

    在戏剧形式上,田汉大胆创新,打破了话剧只分幕的传统格式(西洋话剧传统只分幕,移植至中国后亦如此),采取中国传统戏曲分场的形式,安排了4幕21场,从而让剧情在多变的场景中迅速开展和转换。因而《丽人行》在话剧形式发展上有其意义。   

(二)艺术特点



《南国月刊丛刊》封面
    1、浪漫抒情剧。
    田汉的戏剧创作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艺术流派中,他的创作明显地倾向浪漫主义,可称为"浪漫抒情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奇异的民俗色彩,如《获虎之夜》。②不寻常的神秘情节,如《湖上的悲剧》。③重主观抒情。
    田汉的早期剧作"诗人写剧"的特色是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是贯穿田汉前期创作的主要精神,即使那些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剧作,也具有浪漫倾向和浪漫特色,至于那些以情爱为题材的浪漫剧,这种特色就更明显了。如《乡愁》《南归》《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等,主要不是描绘人生,不是描写现实事件,而是表现人的心境、思绪,写他们苦闷、彷徨、满腔哀愁甚至颓废的情绪。田汉笔下的人物常有长篇的独白,或叙事、或抒情,以此推动戏剧的发展。
    2、十分重视语言的艺术,风格偏于华丽。或者竭力炫耀色彩的绚丽,或者排列奇瑰的物象,或者运用诡奇的比喻和联想,如"鞋和蹋在你上面的脚和腿是怎样的一朵罪恶的花啊!怎样把人引诱向美的地狱里去啊!(古潭的声音)""我象海底的鱼望着水面上透进来的阳似的等了你三年了。(湖上的悲剧)""翠姑娘,你是火中舞蹈的蔷薇。(梵峨嶙与蔷薇)",这样的语言追求虽然有唯美主义的影响,却大大增强了田汉剧作的文学性,对现代戏剧文学语言的创立,有着独特的贡献。

    3、重象征、重哲理。
    如《古潭的声音》,就是一部神秘的象征诗剧。戏剧开幕前,首先是一个艺术启蒙的故事:剧中的诗人要用艺术的力量,将女主人公舞女美瑛从"尘世的诱惑"和"肉的迷醉"中拯救出来,使她在精神生活中获得新生,而美瑛在他的启示下,也懂得了"人生是短促的,艺术是悠久的"的道理,自愿到诗人的家中闭门读书,以求精神的升华。
    但是大幕拉开,两个月之后,当在外流浪的诗人带着最流行的围巾、绸鞋、香水和乐谱,来看望他的美瑛,要创立同时满足灵肉要求的新生活时,却惊恐地发现:这位被他唤醒的女性,又被"古潭的声音"唤去,并且永远不回来了。因为分离期间,美瑛的思想又发生了新的蜕变,她是一个真正的"精神飘泊者",生命不能有一刻的凝固,灵魂不能有一刻的安宁,"远方(山外的山,水外的水)"对她有着永远的诱惑,所以她把本质上是妥协、中和的男性启蒙老师抛弃了。在剧本中,作为"永远的诱惑"的象征的是古潭的声音。这个意象取自于日本古诗人芭蕉的俳句"古潭蛙跃入,上水起清音",而据日本学者的分析,这古潭的清音乃"具足了人生之真谛与美的福音",有点类似于鲁迅《过客》中的"前面的声音":都表现着一种生命的永远的诱惑。剧的结尾,诗人高喊着:古潭啊,你藏着我恐惧的一切,我想慕的一切,……你是飘泊者的母胎,你是飘泊者的坟墓,……而坠入潭中的。充满了神秘感伤的色彩,具有唯美主义的成分和象征的意味。


    二、 洪深(1894-1955)及其"农村三部曲"
    1、生平及创作

    洪深,学名洪达,号伯骏,宇潜斋(浅哉),江苏武进入,曾赴美学习编剧,成为从中国到外国专攻戏剧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对戏剧理论及表演、编导技巧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戏剧艺术的精华,在戏剧结构、舞台效果等方面,显示了自己的开创意识,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剧作的基本内容: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着力描写贫富不均,军阀混战,农村破产,抗战风云,反帝爱国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表达具有时气息的主题。
    洪深早期代表作是《赵阎王》,表现了军阀统治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30年代,他开始倾向于左翼革命文艺运动,参加了左翼剧团联盟。而完成于1930年--1932年的《农村三部曲》(独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和四幕剧《青龙潭》),则代表了洪深30年代的新收获,它们以作者熟悉的江南农村为背景,展示了20、30年代农民的苦难遭遇,和他们从苦难中逐渐觉醒,进行自发斗争的情况。
    《农村三部曲》不仅是洪深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站在被压迫阶级立场上、全面展示农民疾苦和农村社会斗争的话剧剧本,其中,尤其以《五奎桥》最为成功。


洪深像

    2、《五奎桥》(独幕剧)


《五奎桥》在日本东京演出剧照
    该剧描写了江南某乡村农民和封建地主围绕拆桥还是保桥展开的尖锐斗争。五奎桥位于乡村的水陆要冲,是地主周乡绅祖上建的,是封建统治的,象征。这一年正赶上大旱,农民们急需用的抗旱打水船没有办法通过狭矮的桥洞,要求拆桥让路,而地主周乡绅为了保住好风水,实质上就是保住地主的权威,坚决不让拆桥。这样就导致了一场不可避免的生死搏斗,斗争经历了几个回合,在青年农民带领下,粉碎了周乡绅企图用软功瓦解中老年农民拆桥意志的诡计,批驳了只代表地主利益的法官的一面之辞,周乡绅对贫苦农民施暴更激起群众愤怒,最终齐心协力拆了五奎桥。五奎桥被拆毁,象征着在农民团结反抗下地主豪绅威势 的崩溃,具有深刻意义。

    艺术特点:
    1、戏剧结构完整严密,冲突逐渐展开,波澜迭起,当冲突进入高潮,戏剧立即结束。
    2、人物形象生动而又内涵深沉,语言极富个性化,有着自然而生动的舞台艺术效果。
    洪深的戏剧没有一般左翼戏剧常有的那种简单化的毛病。在剧中,农民不是一开始就要拆桥,而是在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的时候才打算这么做,并且拆桥后还准备重新把桥修好。然而连这样最起码的要求,也遭到了周乡绅的拒绝,于是斗争就变成不可避免的了。此外,剧中以老年农民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动摇性,和以青年农民李全生为代表的进步势力的斗争性,也刻画得十分鲜明。
    《五奎桥》的成功,标志着洪深的剧作开始走向成熟,体现了他严谨、朴实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风格。


1933年洪深与来华的英国作家萧伯纳等
在上海合影

    3、《香稻米》(三幕剧)


《飞将军》剧照,洪深饰高鹏飞

    该剧写的是农村经济破产的故事,通过对农民黄二官"丰收成灾"后的处境的刻画,揭示了农村经济破产的社会原因,是由于: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奸商盘剥、以及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洋米大帮大批倾山倒海地运进了中国"。该剧的戏剧冲突不如《五奎桥》集中,但是在写实程度和对话的圆熟方面却有过之。

     4、《青龙潭》(四幕剧)
    该剧反映了农民的迷信思想,用意虽然积极,但因为具体描绘时意念含混,所以引起了一些争议。作品对农民的心态刻画细腻、但艺术成就却不如上两部。
    《农村三部曲》的创作,显示出洪深的创作思想已经从《赵阎王》时的社会问题剧转向了政治宣传剧,这也是30年代初期左翼剧坛的一个趋势。他把"应求对社会说一句有益的话",作为剧作成败的关键,并积极倡导国防戏剧,洪深的《走私》《咸鱼主义》在当时反响强烈,其戏剧创作思维侧重于理性化,并明显受到了左翼政治宣传剧的影响。


1947年2月洪深(左一)与田汉在无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