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禺的戏剧创作在解放前大致可以划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以《雷雨》1934、《日出》1935、《原野》1936为代表。 是曹禺创作的"郁热期",创作的都是一些"戏剧化的戏剧",善于构织紧张剧烈而又充满情感的戏剧冲突。
曹禺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如《雷雨》写的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的悲剧,《日出》进一步抨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金钱化社会的罪恶,《原野》表现的是一个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双重压迫的农民奋起复仇的故事。其生命和创作风格还处在"郁热期",创作的都是一些"戏剧化的戏剧",善于构织紧张剧烈而又充满情感的戏剧冲突。
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以《北京人》1940、《家》1942为代表。 这一时期曹禺的剧作已经走出了生命的"郁热期",进入了生命的"沉静状态",实现了他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不仅是对人民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和诗意的开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从而实现了"走向契诃夫"的宿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