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戏剧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二十三章:30年代戏剧文学的茁壮成长
  第一节:30年代的左翼戏剧运动与创作
  第二节:田汉、洪深的新剧作
  第三节 夏衍和李健吾的剧作

第二十四章:曹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与成熟标志
  第一节: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命运悲剧--《雷雨》
  第三节:《日出》、《原野》及其他
  第四节:中外戏剧艺术的融汇与超越
 

第二节 命运悲剧--《雷雨》




《雷雨》剧照1

    一、创作背景

    四幕剧《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其一鸣惊人的成名作、代表作。作者当年才23岁,大学还没有毕业,这毫无疑问地显示出了他非凡出众的艺术才华。实际上,《雷雨》的创作从曹禺高中毕业起就开始构思了,前后经过了五年的反复酝酿和修改,终于在1933年大学毕业前夕完稿。剧本首先深深打动了它的第一个读者巴金,令他感动地一口气读完了它,而且为它掉了泪。于是经巴金推荐,《雷雨》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第3期全文刊载。
    后来的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面对《雷雨》的问世作出了高度的评价:称《雷雨》一经面世,话剧界前辈和诸位大家如欧阳予倩、洪深、熊佛西、田汉等的著作,便立刻黯然无光了。这些老大家都不禁瞠目而视这个年方二十六岁的后进小子。
    但是当时,《雷雨》的出演并不顺利:由于对封建专制思想的批判,尤其是直接表现了上流封建家庭的乱伦题材,因此剧本发表之后在国内一度受到守旧势力的围攻,遭到禁演,直到1935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功地演出了《雷雨》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国内各剧团才陆续将它搬上舞台,1936年,《雷雨》由上海文生活出版社正式出版单行本。

    二、故事情节


    《雷雨》共四幕,再加上序幕和尾声,在一天的时间内(从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场景中(周朴园家的客厅和鲁贵家的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
    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30年前和家中女仆梅妈的女儿年轻、美貌的侍萍相爱,并生下了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后来,家里逼他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他不得不向封建传统意识和封建家庭观念屈服,放弃了侍萍和刚生下三天的儿子,逼侍萍出走,侍萍走投无路之下投河自尽,被人救起,后来嫁给了鲁贵。30年后,侍萍在外地帮佣,把女儿侍萍托付给了鲁贵,不让女儿给人家作女佣,害怕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但是贪心的鲁贵还是瞒着侍萍把女儿送到了周家。周朴园和侍萍生的大儿子周萍,在父亲离家去矿上的两年间,与继母蘩漪发生了不正当的乱伦关系,后来时刻受到内心的谴责,活在痛苦和忏悔之中,为了挽救自己,他故意疏远蘩漪,爱上了同母异父的妹妹、家中的女仆四凤,并使四凤怀上了身孕。面临被抛弃的蘩漪,为了夺回周萍,约来了回家探亲的侍萍,让她把四凤领走,侍萍意外地在女儿做事的地方遇到了30年前的情人周朴园,悲愤交加,毅然将女儿带走,要离开这个城市。在一个大雷雨的夜晚,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被彻底揭开,所有被牵扯到这一纠葛中的人们,都经受了最严峻的灵魂拷打:周萍为了逃避蘩漪的纠缠,获得心灵的解脱,第二天就要离开家里到矿上去,临走前,


《雷雨》剧照2

    去鲁贵的家中看望侍萍,被跟踪而来的蘩漪反锁在屋子里,后被发现,趁乱逃走,四凤也失踪。愤怒的鲁大海冲到周家,找周萍算帐,后被周萍感动,意在成全他们,让他们赶快逃走。周萍找到了四凤,两人正要逃走,遇到了前来寻找女儿的侍萍,得知了真相后,大受刺激,进行了剧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决定自己独自承担痛苦,因为孩子们是没有罪过的,让他们两人远远地逃走,再也不要回来。正在这时,疯狂的蘩漪叫来了深爱四凤的自己的儿子周冲,希望靠他的力量挽回周萍,失败之后,吐露了事情的全部真相,并叫来了周朴园,自此,家庭矛盾全面爆发:绝望之下的周萍开枪自杀,四凤、周冲触电身亡、鲁大海出走、侍萍、蘩漪精神失常、周朴园独自生活在痛苦和寂寞之中。这一幕人间悲剧就算降下了帷幕。

    三、创作主旨--家庭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雷雨》剧照3


    从《雷雨》的取材来看,它确实受到了一些西方戏剧传统的影响,描写了上层社会大家庭的乱伦关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的人生悲剧,从而也比较容易让人们产生误解。曹禺在1979年的一次座谈会上,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笑话,他说:在50年代,有一次他坐火车去外地,临座不相识的乘客正好谈起了当时正在北京上演的《雷雨》,其中一位问这个剧说的是什么事,另一位回答说,是一家人乱搞男女关系的事,曹禺当时解嘲似的说,遇到这样的批评家真是没有办法!     这件事说明在当时一些普遍的观众是很难了解剧本的取材和主旨的,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笑话,但是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们来说,这样的笑话我想是不会产生的。事实上曹禺无论在思想内涵的发掘还是在艺术表现的追求上,都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题材本身的范围。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因此,和一切经典性的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开掘和阐释。

    曹禺一再声明,他在创作开始时"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同时又承认"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以后,人们基本上就按照这一作家的"追认"来阐释《雷雨》。
    总的来说,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始乱终弃的故事,和作为后母的蘩漪和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和现在的戏剧(蘩漪和周朴园之间的冲撞;蘩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和侍萍的重逢;周朴园和大海的冲突),同时展现了下层妇女侍萍被离弃的悲剧、上层妇女蘩漪个性被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的爱情的悲剧:周冲的青春幻梦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血缘关系和阶级的矛盾相互纠缠,所有的悲剧都最后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象征的周朴园。戏剧的结尾,无辜的年轻的一代死的死,走的走,只留下了对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进一步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和命运的控诉力量。
    剧本在特定的家庭关系之中,写出了人物各自的社会因素,进而很自然地由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引出社会的罪恶,由大家庭的毁灭揭示出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及其崩溃的历史趋向。更为重要的是,剧本在展示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同时,还写出了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悲剧--命运悲剧,即人对命运的抗争和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用曹禺自己在《雷雨》序中的话说就是:始终怀有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剧名的象征意义:1、雷雨是家庭和社会郁闷烦燥的环境气氛的象征。
    2、是促使家庭矛盾一触即发,预示着封建家庭即将崩溃的力量的象征。
    3、是对宇宙和人物命运隐秘的恐惧的象征,反映了剧中人物的宿命观,也反映了作者对命运问题的探寻。

    曹禺一再申明,说自己所写的是一首诗,而不是社会问题剧。于是就出现了对《雷雨》的还原性的解释:人们发现和抓住了剧作家在《雷雨》中所揭示的"生命编码",即戏剧意象中所内涵的人的生存困境。这种生存困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郁热"。这不仅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夏天,比如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声等,无不是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人们的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
    在《雷雨》中,几乎每个人都陷入了一种"情热"之中,即欲望和追求之中:天真无邪、充满理想主义的周冲沉溺在永远无法实现的生命自由、健全发展的精神幻梦之中;蘩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对"情欲"的渴望,尤其是蘩漪,更具有原始的野性和人的魔性;鲁大海的身上充满了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侍萍、周朴园对充满着痛苦的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映,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而周朴园则是一种忏悔之苦,表明了对于曾经有过的情爱的难以摆脱。但是,所有人所表现出来的欲望和追求,全都被一种人所不能把握的强大的力量所压抑着,因此,剧中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喊着"真闷啊",四凤、蘩漪、周萍、周冲等都喊过,最后把窗子打开了。"闷"象征着什么呢?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一一即拥有一种超常态的欲望,却又对这种欲望进行了超常态的压抑,从而造成了人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并由此引发出了"极端的、充满破坏力的性格一一雷雨式的性格",和近乎疯狂的"白热化、短促的"雷雨式的情感力量。这种雷雨式的性格和情感力量,剧本中表现的最突出的就是蘩漪,在她的身上,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这种情感在剧本的高潮处得到了总爆发,其性格特征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她一手把自己所爱的周萍和周冲推向了绝境,自己的心也破碎了。当我们听到她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一一我是你的。时,我想大家都能体会到这是人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时的病态的挣扎,从而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其次是对"挣扎"和"残酷"的发现。曹禺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比作"蠕动着的生物",说他们在"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在拯救自己",他们一个抓住一个,揪成一团,但是无论怎样挣扎,最终也不免失败,于是他把这归结为"残酷"。
    按照曹禺的说法,剧中的人物之间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侍萍也抓住四风不放手,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走过的路,以永远地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起的梦;周朴园又抓住了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甚至天真的周冲,也在抓住四凤,想仗她的帮助,走人理想的境界。
    在这些人里面,四凤是最没有依傍的一个,她只能侍萍和周萍那里获取力量,可是这两个人又都需要靠她来解救自己,由于血缘的关系;这是一个纠缠在一起,无法解开的结。于是就产生了曹禺式的命题,他说:
    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在这里,既包含了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压抑着人的本性,人又不可能把握的某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耐人寻味的是,剧作家的戏剧本事之外,又精心设置了"序幕"和"尾声":十年后,周公馆变成了教会医院,楼上楼下分别住着两位疯了的老妇一一蘩漪和侍萍。这一天,一位孤寂的老人周朴园来到医院,看望她们,彼此却没有一句话。偶尔撞进医院的年幼的姐弟俩目击了这一切,又象听古老的故事一般听人们谈起了十年前的往事。那么,这个序幕和尾声在剧本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最重要的作用只有一点:
    造成欣赏的距离。将戏剧本事中的所有的郁热、愤懑和恐惧都进行了消解,而达到了类似宗教的"悲悯"的效果。在这种悲悯的眼光的俯视下,剧中人之间的一切矛盾、冲突、争斗也都消解,所有的人都不过是同在尘世中煎熬而找不到出路口的可怜虫。这样,就使剧中的激情得到了净化、升华和超越,而这种站在更高的角度、远距离的理性审视,也是更高意义上的清醒。
    可以说,序幕和尾声,在全剧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是真正体现曹禺创作寓意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时代的关系,所有的人都截取了最符合时代、阶级要求的戏剧本事部分进行排练、上演,而截去了看来和时代要求不合的序幕和尾声,无论曹禺本人如何抗议也没有用,因此就造成了曹禺接受史上的矛盾现象:他既是拥有最多的读者、导演、演员和观众的现代剧作家,又是最不被理解的现代剧作家,人们空前热情地读着、演着、欣赏着、赞叹着他的戏剧,又肆无忌惮地肢解着、曲解着、误解着他的戏剧,以致他的戏剧虽然被上演千百次,却没有一次是完整的、按照原貌演出的。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曹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大大超过了时代的接受水平,太超前了。长期以来,读者、演员、导演、观众、研究者们只是愿意接受曹禺戏剧中为时代主流思潮所能容忍的部分,例如他的剧作,中的社会的、现实的、政治的内容,写实的、戏剧化的、悲剧性的艺术形式因素,而对和上述方面交融一体的另一方面,如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形而上的探索、非写实的、非戏剧的因素,特别是打破常规的、突破传统的、个人的天才创造,不理解、不接受,甚至轻率地把它们看作是局限性而大加讨伐,所以,后来,曹禺的天才就被落后于他的时代所骂杀和棒杀了,从哪方面讲,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戏剧史)上最为沉重、也最为发人深省的一页。
    曹禺戏剧创作的重要特色:从对《雷雨》的多重解释中,显示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即:它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了现实,追索着隐藏在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过于注重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描写,会使剧作缺乏哲学深度,而过于偏向对人生命运的表现又会使剧作陷入空泛和神秘。曹禺的剧作,首先是《雷雨》的巨大成功,就在于它准确地把握了两者的适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