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科学与数学学科
数学课程目标概述
 
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
资 源 库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
学 习 指 导
学习指南
 
第二章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

  课程目标的制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课程的发展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课程也受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课程还要考虑相应的儿童发展水平。一般来讲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和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学校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一定数学素养。对于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农业社会,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并且生产方式也比较落后,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是最基本的概念和运算。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即使是普通劳动者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也需要具有比较高的数学素养。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从开始以算术知识为主,到后来增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又增加代数初步知识。新课程标准还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对于学生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更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逐步受到重视的。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应更多地强调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

  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数学学科的目的由培养精英转变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目标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未来步入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近些年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重视学生的发展,设计为所有人的数学,让所有人都掌握数学。“在‘大众数学'的意义下,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实现人人掌握数学。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删除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与数学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的,并恰恰是导致大批数学差生的内容,如枯燥的四则混合运算,繁难的算术应用题等” 。要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就要在所有人受到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如何看待学生,如何为学生设计更好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考虑儿童发展的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如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现代数学的发展,对数学科学和数学学科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中小学数学内容绝大部分是十七世纪以前形成完整体系的内容。这样的数学内容体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甚至有人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在“新数学”运动中,这种观念受到极大的挑战。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这在 “新数学” 运动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无论对新数学运动如何评价,新数学运动提倡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现代化,对后来的数学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影响。数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计算机和计算器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计算机和计算器进入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给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对形式化计算的需要大大减少,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产生强大的支持。现代数学中的概率统计、数学建模等思想和方法,也逐渐渗透到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来。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因素,任何制定数学课程目标的人都要考虑这三个因素。但在设计课程目标时,不同的人会有自己对数学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会导致产生不同特点和不同倾向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如, 严格训导派 认为教育目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技能,接受服从的训练,为适合劳动生活作好准备,因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数学目标中占重要地位; 人文主义 取向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教学目的中重视数学知识、文化和价值传播,强调数学结构、概念层次的严密性,以达到传播数学的内在知识结构的目的; 大众教育派 则认为教育目标是使个人于社会环境中发挥潜能,个人通过教育获得能力并得到解放,并引发或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数学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批判性数学思维,增强大众的民主意识和公民义务责任感,把个人培养成为自信的问题提出者和解决者,从而获得对数学社会建造的理解。

  我们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程目标,以及我国历年来数学课程目标时,就会看到课程的设计者考虑这三个因素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也可以从中了解数学课程的设计者对数学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课题组编,《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Copyright © 2007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