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民歌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钱 茸 教授

 

 

第九讲  昆曲音乐简述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了第一批世界口头的非物资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中国的昆曲被列在首位。

昆腔的老祖宗——昆山腔,诞生于元末明初,因它成形于昆山,便被称作昆山腔,与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并称为南戏四大声腔。昆山腔为第一代昆腔,当时主要流行在吴中一带。比起四大声腔其它各腔,昆山腔在伴奏方面一改“不托管弦”的南戏范式,而使用了“笛、管、笙、琶”等管弦乐器,同时,它的曲调是四大声腔中最雅化的。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后(约公元1531-1541年),魏良辅集南戏、北曲、当地民歌小调的优长,花费十数年时间,创作出与原来的昆山腔几乎全然不同的一种新腔。这种腔的旋律细腻委婉,吐字运气讲究,风格典雅,人们昵称其为“水磨调”,这是第二代昆腔。

魏良辅的“水磨调”,最初只以“冷板曲”(即清唱形式)流传。后来,剧作者们开始把这种新腔用于剧作,其中具有里程碑式代表意义的是,昆山另一位音乐家兼传奇作家梁辰鱼(约公元1 521-1594年)用新腔写了一部《浣纱记》传奇(约公元1566年),一时盛演于剧坛。在这出戏里,梁辰鱼等在魏良辅吸取南、北精华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出北方昆曲、曲调与范式。《浣》剧共四十五出戏,其中四十一出采用的是水磨调格律,两出采用北曲,另两出采用了南、北合套的对比形式。于是,昆剧立刻受到南、北观众的欢迎,昆腔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梁辰鱼的《浣》剧中使用的昆腔被称为第三代昆腔。

随着《浣》剧的出现,昆剧进入成熟期,“昆剧”这个名称其实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使用的,过去大多称其为“昆曲”。

昆剧是只采用昆腔这一单一声腔演故事的剧种。昆剧的产生,不仅是昆腔自身发展的成熟标志,它还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成熟标志。它又是我国最雅化的剧种,是受文人雅士、艺术专家精心呵护培植的特殊戏曲品种,因此,它能够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文学朗诵、戏剧表演等等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而一度成为中外公认的“国剧”,被誉为“百戏之祖”或“百戏之乳”。

昆剧对戏曲的“祖”、“乳”之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昆剧所展示的综合性特点是极其完善的,它将“载歌载舞”的戏曲艺术推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顶峰(至今没有哪个剧种能够超越)。以至昆剧为戏曲其它剧种奠定了一种综合性表演--“唱、念、做、打”的基本模式。

2昆剧的舞台表演、演唱技术等方面都被锤炼得极其精湛,以至今天,其他剧种的演员还在把昆剧的著名段子当作基本功训练的必修课。此所谓“昆训”之说。

3昆剧的剧目之多,承前继后地囊括了民间许多传奇,成为各剧种移植的故事源。这些剧本,由于上流社会文人雅士参与较多,又极有文学价值。

4由于昆剧的前“国剧”地位,它在曲谱文卷遗存方面是其他剧种远不能及的。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一书中就收有4466个曲牌。

5昆曲演唱对发声用气、口法、润腔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魏良辅的《曲律》、徐大椿的《乐府传声》、沈宠绥的《度曲须知》、俞粟庐的《度曲刍言》等,都是明、清以来有关昆曲唱法以至声乐理论的重要著述,对我们研究昆曲的唱法和中国戏曲的声乐理论,直到今天都很有价值。

昆腔使用曲牌体音乐结构。即:它由许多独立的曲调(曲牌)按照戏剧需要联缀而成。所谓“曲牌”是指那些经常被用来填词的旋律程式。

昆曲作为中国戏曲发展到成熟期的一个突出体现,是它在音乐(腔)与歌词(文字)的结合上,经过千锤百炼,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汉语是声调语言,音和字的结合极为重要,把字唱倒(音与字的声调相背)就会让人误解词意。昆曲很讲究“出口腔”(或称腔头)。

昆曲作为声乐艺术的另一大贡献是,它深化了汉语在咬字方面所能显现的特殊美感。昆曲在咬字上的最基本要求是,交代清楚每个字的头、腹、尾 ,讲究字头要有喷口,字腹要圆润,字尾要做到归韵准确干净,以达到“字正腔圆”的最佳效果。

南曲与北曲虽同为昆曲但在其分离之初与后来的发展中,它们既受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也受艺术家们人为的作用,而形成两种风格各异又可以互补的类型。它们最主要的差异在于:

1)音阶。在记载昆曲的工尺谱里,北曲是按七声音阶记录的,南曲则按五声音阶(不记乙、凡二字),但实际演唱中,乙、凡作为经过音、装饰音也常常出现。

2)读字。北曲遵循《中原音韵》,四声分阴(阴平)阳(阳平)上去,念字多从普通话;南曲遵循《洪武正韵》,念字多从苏州话。

3)调和韵。北曲一出戏一韵一调到底;南曲一出戏不限一调,也可以换韵。

4)词曲关系。北曲一般为“辞情多”(词位较密),“声情少”(拖腔较少);南曲则“声情多”“辞情少”,吐出一个字来,常常要在一段腔(音乐)里上下游曳好一阵,才进入下一个字。

5)旋法特点。北曲常用四、五度及八度以上的跳进,造成旋律激越、舒朗的阳刚之气;南曲则多用五声级进,因此其旋律缠绵委婉。

6)唱法特点。北曲发声较“硬挺直截”,“以遒劲为主”;南曲讲究吞吐收放,追求声音的起伏多变。且因南曲常用入声字,其“短促即收藏”的特点,与音乐结合时就需“逢入必断”,而乐句的内在关系又是相连的,在演唱时便造成极有特色的“断中有连”。

7)演唱形式。北曲一般只用独唱这一种形式,且在一出戏里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说白,不能唱;南曲则用独唱、接唱、同唱(二人)、合唱(即齐唱)、独唱接齐唱等多种形式演唱。

8)剧目。北曲里武打剧目较多;南曲则侧重文戏。

以上八点都是一目或一听而了然的南北曲差异。除此之外,它们之间还有诸多不同,如:南北曲在加衬方面的差异,南北曲在组套方面的差异,南北曲在腔格使用上的差异,南北曲在曲式方面的差异等等。

请欣赏南昆《玉簪记·琴挑》 

《玉簪记·琴挑》是《玉簪记》中的一出戏。《玉簪记》的作者是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古史源出《古今女史》。故事写的是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偶遇、相爱、最终冲破道教清规的约束而结合的一段爱情历史。

《玉簪记》是一个经典南套曲。它使用的曲牌主要有[懒画眉]、[朝元歌]等。其音乐风格遵南昆套曲:唱段与唱段之间既有换韵又有改调;词曲关系明显为“声情多而辞情少”;大量使用入声字;两个角色对唱。

《宝剑记·夜奔》,可以说是昆曲浩翰的遗存珠玑中极为璀璨的一枚。《宝剑记》的作者是明代的李开先,他曾在官场供职多年,四十多岁时,因不满朝政的腐败,刚直进言而被罢了官。李喜好词曲,收藏大量戏曲典籍,且才识渊博,著述甚丰,其代表作《宝剑记》取材于小说《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但李开先笔下的林冲形象,寄寓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夜奔》是《宝剑记》中最精粹的一折,刻画了林冲遭受迫害、无路可走、投奔梁山时的复杂心理。

《宝剑记·夜奔》是一个北套曲。它使用的是被认为“健捷激袅”的“双调”。其联缀使用的曲牌有:作为引曲的[新水令];作为正曲的[驻马听][折桂令][雁儿落][得胜令][沽美酒][太平令][收江南];和作为尾声的[煞尾]。由于刻划剧中人物情绪的需要,在整套曲牌之前还加用了“清新绵邈”的仙吕宫中的一支引曲[点绛唇]。所以这折戏有两支引曲,而且,第一支曲牌与后面九支曲牌不同韵。除去这个例外因素,《夜奔》音乐风格应该说是北套的典型:唱词全押遥条韵(ao);调高全为do=C;词曲关系明显为词位较密而拖腔较少,台上角色为武生,且一人独唱一出到底。

这折戏的音乐板式结构是:两支引曲与尾声都为散板。中间的正曲中,一首为散板,三首为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的上板曲,另外三首均交替使用一板一眼与散板。这种弹性的板式结构,在昆曲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而对于《夜奔》这折戏的内容来讲,又很是贴切。林冲是一位悲剧人物,他原本满怀忠君报国的志向,被逼上了梁山。他和李逵不一样,李逵上梁山,一身轻松,而对于他来说,却意味着由‘忠臣’变为‘强盗’,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巨大的震荡和翻搅,他是在激烈的挣扎中叛逃的。”这种大幅度的“挣扎”情绪,确实需要弹性结构。

《夜奔》,无论从唱功到做功,在表演上都具有高难度,它成为戏曲演员进行“昆训”的必学作品。

请欣赏

《宝剑记·夜奔》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