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民歌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钱 茸 教授

 

 

第十五讲  评剧音乐欣赏 

评剧是北方地方戏曲中发展较快的剧种,是北方俗文化的一个代表品种。

评剧在我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是一个相当年轻的成员,还不足百岁。但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通俗的艺术形式、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听众。加之,正因为它的年轻,没有包袱,可以对其他剧种、其他艺术形式,广为兼收并蓄,更促进了它的发展,从而使它从一种北方乡野的地方小戏,一跃而为全国听众最多的几个剧种之一。

评剧的发源地,是河北省东部的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市),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与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雏形被称作“蹦蹦戏”或“落子戏”,又名“评腔梆子戏”,简称“平戏”,形成年代在1910年左右。1935年,白玉霜等在上海演出时,才正式使用“评剧”这个名称。

最早的“蹦蹦戏”小班社,以金菊花、成兆才等为首,活跃于冀东农村。1910年左右,“蹦蹦戏”班社进入唐山,成兆才等人对“蹦蹦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原有“蹦蹦”的基础上,吸收大量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完全从对口“莲花落”的表演形式中脱胎出来,创造了行当唱腔,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并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改名为“平腔梆子戏”。在评剧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莲花落”时期,代表演员是金菊花。

金菊花唱红后,因骄傲离队。成兆才把年轻演员任善峰(艺名月明珠)培养出来。此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的历史阶段,评剧艺术家们在思想上和艺术形式上都接受了改良新戏的影响,评剧第一个剧作家成兆才,最初编写的就是一些时装戏剧本,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19年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杨三姐告状》。这一时期,史称“唐山落子”时期(男旦时期),代表人物除剧作家成兆才外,还有著名演员月明珠、金开芳、倪俊声、开花炮等。代表剧目除《杨三姐告状》外,还有《开店》、《安安送米》、《杜十娘》等。

1923年前后,评剧流传到东北,受东北地域风格影响,唱腔走向高亢、激越、泼辣、粗犷、还略带几分悲怆的“大口落子”(又称“奉天落子”)。这一时期,出现了花莲舫、李金顺、芙蓉花、筱桂花、刘翠霞、白玉霜和喜彩春等评剧的第一批女演员,其中李金顺成就最高,1928年曾以时装新戏《爱国娇》轰动哈尔滨。当时,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和筱桂花还被誉为评剧“四大名旦”,此为“奉天落子”时期。

1934年,白玉霜应邀到上海,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作,演出欧阳予倩的《潘金莲》,为戏剧表现的需要,白玉霜在“大口落子”唱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运用“走低腔”,改变节奏型和字位排列等方法,创造了低回婉转的唱腔,称为“小口落子”并因此而创立“白派”演唱风格。她在上海大受南方观众欢迎,曾被誉为“评剧皇后”。她的养女小白玉霜继承了她的风格。这一时期,喜彩莲、新凤霞、韩少云等一批著名评剧演员,也对评剧的发展与传播颇有贡献。

1949年以后,一方面,小白玉霜、新凤霞等评剧艺术家的《秦香莲》、《刘巧儿》、《花为媒》等剧目在全国造成突破性影响;另一方面,音乐家马可、戏曲音乐家贺飞等还与评剧著名演员魏荣元等合作,创造了净行唱腔,在改革与发展男腔上跨了一大步。同时,他们也与新凤霞、马泰一起,为解决男女同腔同调问题做了很多努力。一个北方乡间小剧种,就这样繁荣起来,从华北、东北走向中南、西北、西南,走向全国。

评剧产生在河北,所以唱词、念白基本都依普通话,也像北方的曲艺和其它戏曲剧种那样,以十三辙压韵。不同点在于,评剧因起源于活泼风趣的“蹦蹦”与“莲花落”,最先发展的是丑与彩旦行当,进入成熟期后,仍以谐趣见长,所以评剧把十三辙里那两道小辙“小言前儿辙”和“小人辰儿辙”(即儿化韵)用得又多又妙。于是,像小布衫儿、节骨眼儿、行李卷儿、大红花儿、撒欢儿、心坎儿、靠山根儿、新农村儿、不打奔儿、不沾泥儿等等大量儿化唱词与念白,便极大地丰富了评剧丑角的语言表现力,使评剧舞台上充满了轻松与诙谐。

更值得一提的是,评剧对儿化音的使用,不仅局限在丑角,以及各种角色的幽默用语上;也不局限于用小辙压韵。评剧的正旦们,喜欢,或者说擅长用“儿”字,不是一带而过的“小辙”,而总是专给它一个音,让这个“儿”字亮亮地从口腔里弹出来。尤其是新凤霞,把这个“儿”字唱得最漂亮,经常弹出一串疙瘩音。

评剧的旋律以冀东音韵为基础,数十年中,又逐渐吸收天津、北京音韵,形成今天独特的评剧音乐。

评剧音乐体式为板式变化体,现有的四种主要声腔,其实基本是从一种声腔派生出来的不同调式。它们是“正调腔”(G宫调式)、“反调腔”(D宫调式)、“高越调腔”(A徵调式)、“凡字调腔”(C宫与G宫调式交替)。

评剧音乐中,除以上几个主体声腔外,还经常使用一些副属曲调,如:影调(皮影戏曲调)、喇叭牌子等,以及一些新创曲牌。《刘巧儿》里有一段非常受欢迎的唱段:《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就是[喇叭牌子]。

评剧音乐的板式完备而且丰富。可独立组段的主体板式有:二六板(一眼板);慢、中、快三眼板;大慢板(三眼板);慢、中、快垛板;慢、中、快流水板;流水行板;散板。附属板式有:尖板、尖板回龙、导板、干起板、留板、扣板、顿板、锁板、甩腔迷子落板、带板、叼板、搭调等。(详见蒋菁《中国戏曲音乐》)

请欣赏小白玉霜的弟子王冠丽演唱的“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唱”(选自《秦香莲》)

唱词如下: 

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唱,尊相爷陈驸马细听根源:

自幼儿配夫陈世美,我们二人成亲整十年。

它进京赶考三年不回家转,撇下了老小度日艰难。

不幸家乡遭荒旱,粮米歉收少吃无穿。

头一年不分昼夜织布纺线,抚养着老小少受饥寒。

第二年依然是粒米未见,织布纺线都无有本钱。

那东邻西舍全然都借遍,卖了纺车又卖衣衫。

儿女们终朝每日把他的爹爹盼,二爹娘想儿想得眼泪哭干。

第三年寸草不出土干地裂,家家逃难往外搬。

我们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连一根野菜都无处去剜。

草堂上饿死了我的公爹婆母,我剪青丝换芦蓆尸葬荒山。

带领儿女把父寻找,一路上挨门讨饭我们受尽艰难。

好容易来在京城地,不料想夫中状元忘了家园。

他眼前只有新人笑,旧人啼哭不动他的心田。

他不认我母子还变了脸,我们母子背井离乡有谁可怜。

小白玉霜被称为“评剧界的女中音”。白派擅长表现悲剧。这个段子比较有代表性。它源于老白派(白玉霜),又优越于老白派。目前所提白派实为小白玉霜派。

请欣赏新凤霞演唱的“我们两个相爱不愿离分”(选自《刘巧儿》) 

故事梗概: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某村少女刘巧儿从小由父亲刘彦贵作主,与邻村青年赵柱儿订亲。但两人从未见面。刘彦贵贪图财礼,唆使女儿与赵家退婚,并把女儿许给财主王寿昌。刘巧儿厌恶王寿昌,又在麦场上与赵柱儿相见,遂自己作主,与赵柱儿订下亲事。刘彦贵到县政府告状。地区马专员用群众断案的方式解决了这宗复杂案子,使刘巧儿的婚姻如愿以偿。(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唱词如下:

我的爹他不该包办婚姻,狠心肠图钱财无有人情。

我跟柱儿从小把亲定,因此上我才跟他退了婚。

我爱他身强力壮能劳动,我爱他下地生产真是有本领。

我爱他能写能算文化好,回家来他能给我做先生。

我爱他会说会笑会歌唱,他要是唱起歌来呀,大人小孩全都爱听。

我爱他来,他也爱我。我们两个相爱,不愿离分。

马专员您可不能够给我们断散,您若是断散了那可不行。      

新派甜美,清亮,如淌甘泉。《刘巧儿》是新派的代表剧目。新凤霞把个刘巧儿演得特别可人疼。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