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民歌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钱 茸 教授

 

 

第十三讲  豫剧音乐欣赏

 

梆子腔孕育于西北后,分四条线传向全国。一条由秦腔向西南入四川、云南、贵州,除贵州本地梆子不可详考外,川剧的弹戏和云南的丝弦,保持了秦腔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分的特征;一条由山陕梆子腔向东北方向流动,在山西演化为北路梆子与中路梆子,在河北、北京、天津演化为河北梆子(即直隶梆子、京梆子、卫梆子)。其戏班演出足迹北至内蒙及东北三省,南下江苏、上海又上溯长江沿岸城市。这两条走向比较明显地反映出秦腔与山陕梆子的各自特点。另两条走向,一条以秦腔、山陕梆子腔向东发展,对河南、晋东南、冀南、山东、苏北、皖北梆子剧种的形成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一条由秦腔、山陕梆子腔先后南下至湖北襄阳。河南的南阳梆子(宛梆)的形成与之不无关系,其影响所及也还有越调以及皮黄、吹拨、乱弹等南方花部诸腔系。

梆子腔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北方各地的大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其风格的魅力,另外还有一个传播的历史机遇,即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李自成的队伍来自陕西,随着他们进军路线的延伸,也自然把对家乡戏曲的爱好播散出去,与各地的地域文化结姻而绽放出新的梆子腔血脉品种。

当代梆子腔声腔剧种分布地域示意图: 

 

同州梆子

汉调桄桄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河北梆子

 

西 

武安平调

                梆子腔剧种22个

 

怀 

怀 

梆子腔系

 

山东梆子

章丘梆子

莱芜梆子

 

沙河调(皖北)

江苏梆子

川戏中弹戏

滇剧中的丝弦

朔县秧歌中的梆子腔

繁峙秧歌中的梆子腔

广灵秧歌中的梆子腔  包括有梆子腔戏的剧种8个

蔚县秧歌中的梆子腔

赣剧中的安徽梆子

南剧中的弹戏

京剧中的南梆子      作为腔调在戏中使用的剧种只此一个

(上表摘自常静之《论梆子腔》)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梆子腔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豫剧拥有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拷红》、《打金枝》、《白蛇传》、《三哭殿》、《破洪州》、《对花枪》、《桃花庵》、《大祭桩》、《穆桂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现代题材剧目,如:《朝阳沟》、《李双双》、《耕云记》、《刘胡兰》、《冬去春来》、《人欢马叫》、《好队长》、《杏花营》、《沙岗村》、《比比看》、《焦裕禄颂》等。此外,还产生了不少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移植剧目,如:《罗汉钱》、《小二黑结婚》、《两兄弟》、《祥林嫂》、《五姑娘》、《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柯山红日》、《南海长城》、《金沙江畔》、《山乡风云》、《海霞》、《红石钟声》、《琼花》、以及《红灯记》、《海港》、《红色娘子军》等。

豫剧也拥有一些大师级的表演艺术家,如老一辈的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严立品等。从戏曲艺术发展规律上可以看到,在中国,各剧种发展的快慢、观众群的多少,取决于该剧种以“角儿”为首的创作群体的水平。豫剧近几十年发展得令人嘱目,不仅遍布河南全省一百多个县,还在邻近省份如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盛行起来,目前,它已进驻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之一,这不能不归功于以常香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及其创作群体。

豫剧音乐

1)唱腔的两大声腔体系

传统豫剧在河南省内的多路派别,实际都囊括在“豫东”、“豫西”两大声腔体系里,见下表:

豫东声腔的语言基础是中州音韵的豫东(以商邱为中心的地区)语调,发声多用假嗓(“二本嗓”),声高音细,音域为“上五音”。所谓“上五音”,是指豫东声腔曲调的进行基本旋律线是:sollaresilasolrefa,旋律多向上进行,主音落在sol上,旋律主要在sol——re音区之间进行。唱腔的句法结构为眼起板落。

豫西声腔的语言基础是中州音韵的豫西(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语调,发声多用真嗓(“大本嗓”),唱腔用中寒韵(哭腔)较多。演唱特点是粗犷、悲壮、深沉、浑厚。

豫西声腔曲调进行的基本旋律线是:soldolasolsolmiredo,旋律多向下进行,主音落在do上,旋律主要在sol——do音区间进行,因此,一般称豫西声腔为“下五音”唱法。唱腔的句法结构一般为板起板落。

豫剧在四大板类的各种规整板式之外,还有许多派生的变化板式。如慢板类除[慢板]、[中慢板](又称“连环扣”)、[快三眼](又称金钩挂)之外,还有派生的[导(倒)板头]、[七辙](又称“七折”)、[五音]、[哭剑]、[反金钩挂]、[拐头钉]、[倒脱靴]等;二八板类除[二八板]、[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之外,还有派生的[二八乱弹]、[垛子板]、[勾丝咬]、[呱嗒咀]、[踢脚靠]、[搬板凳]等;流水板类的派生板式有[两锣钻子]、[倒送饭]等(请参阅王基笑著《豫剧唱腔音乐概论》)。

请欣赏豫剧《花木兰》中一个著名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花木兰》是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剧中女主人公乔装男子替父出征,在奔赴战场途中,有位同行的男士口出怨言,认为天下苦事都叫男子做了,女子成天在家享清闲。花木兰以男子身份,慷慨陈词,为女子摆功,直说得这位男士无言以辩。

唱词如下: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不如男。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

夜晚来纺线,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喝穿。

你要不相信(哪)

请往这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

还有衣和衫,

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呐!

有许多女英雄,

也把功劳建,

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

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男。

这个段子用的是豫东调武生腔的[二八板]。曲调铿锵,琅琅上口,易学易记,各地群众广为传唱。唱段从“男子打仗到边关”至“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用了二八连板,即一句追一句,不要间奏,颇显气势。最后一句“哪一点儿不如儿男”,后半句上使用了切分节奏、甩腔以及重复衬字“嘿嘿”,英武豪迈之气四溢。豫剧风格之所长——阳刚与活泼,用在这个段子上,恰到好处。

再请欣赏《花木兰》中的一个慢板唱段。 

唱词如下:

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那哈呀哈呵,

居家人才都把心事放宽哪。

且偷闲来机房穿梭织布,

但愿得二老爹娘长寿百年。

这一段唱腔因使用了慢板,许多音符上的装饰效果异常突出,河南方言的韵味十足。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个上句“且偷闲”之后,有一个用“嗯”字哼唱的行腔,让我们领略到豫剧不仅擅长阳刚与活泼,它也能婉转细腻。

请欣赏《拷红》中的一个流水板唱段。 

唱词如下:

在绣楼我奉了......哪哈呀哈嗯啊嗨我那小姐言命。

到书院去探那先生的病情,

上绣楼我要把小姐嚇哄......(白)我就说呀

(唱)张先生的病不轻,

你若是救迟慢呀,嗨!

可就要丧命啊

看看我小姐怎把事行。

一路上把心事盘算已定,

急忙忙款莲步去上楼棚啊......

这段不仅音乐上非常自由,唱词里也为表情需要增加了许多语气衬词,还使用了豫剧里特有的“笑的艺术”,把个善良、活泼、聪明、伶俐的红娘,刻划得可爱之极。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