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民歌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钱 茸 教授

 

 

第十六讲  黄梅戏音乐欣赏 

随着《徽州女人》三次进京,百场爆满的盛况,黄梅戏,这个年轻的地方剧种,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全国性剧种。

黄梅戏是安徽的地方剧种,但是它的名称“黄梅”却提醒人们它的发祥地是湖北的黄梅县。早期的黄梅戏所用唱腔多为黄梅的采茶调,因此得名。时白林、王兆乾、陆洪非等黄梅戏音乐专家认为,黄梅戏应算诞生在湖北的黄梅县,成长在安徽的安庆。它的成长过程基本可分四个阶段。

首先,十八世纪后期从民间歌舞采茶转化为采茶戏,最初流传在皖、鄂、赣交界的一带地区。受当地其他地方戏曲如青阳腔、徽调等影响,又吸收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小戏(一般为“三小戏”即:小丑、小旦、小生),如《打猪草》、《卖大蒜》等;继而出现了一种“串戏”,顾名思义,“串”是把若干个小戏(可以独立演出的)拴在一起演。这些串在一起的小戏,往往不是一个时期,也不是同一个人创作的,内容也未必有真正的内在联系。但是,“串戏”已是一次大进步,它的角色比“三小”之时丰富得多,并由此向完整的连台大戏(当地称“本戏”)过渡,发展为“大戏三十,小戏七十二折”的成年剧种。以上为黄梅戏的草创时期,约在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第二个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段时间,越剧、杨剧、淮剧以及北方过去的蹦蹦戏(评剧的前身)都对黄梅戏有过大影响。更重要的是,黄梅戏还与京剧合班演出。因此,黄梅戏全面大改观了。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等纷纷问世,去掉了帮腔,改用胡琴伴奏,减少衬字使唱词明快,表演增加程式性。黄梅戏从农村草台班子发展为城市舞台剧。

第三个阶段是1949年到1966年,这是一段繁荣时期。黄梅戏首次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输入了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美术、戏剧人才;建立了安徽黄梅戏学校和安徽艺术学校;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被搬上银幕,黄梅戏迅速成为拥有海内外观众群的剧种。

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浩劫中,黄梅戏的命运极为悲惨,其最有影响的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被折磨、迫害致死,相当一批剧团被解散。

第四个阶段是文革之后,黄梅戏在复苏的基础上,蓬勃发展,从安徽省推向其他省,目前全国的专业黄梅戏剧团已达五十几个;仅安庆一个地区,就有上千个业余或半职业黄梅戏剧团。以黄梅戏拍摄的电视剧数量已跃居全国戏曲各剧种之最;与此相应的是新人层出不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是马兰(1987年第一届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十佳”之一),她的最新代表作是新编历史剧《秋千架》;另一位是韩再芬(1987年第一届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十佳”之一),她的最新代表作是黄梅戏音乐剧《徽州女人》。

黄梅戏音乐是板腔体与曲牌体(民歌体)混杂的组合结构。由于它是采茶小调起家,早期原有一百多种专曲专用的“花腔”。发展到故事性较强的大本戏后,逐渐把重心移至板腔体的“平词”类唱腔(包括[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仙腔]、[阴司腔]等。

诚然,黄梅戏比起全国许多地方剧种,有着它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它的方言接近普通话,容易被人听懂;它的曲调程式性不强,接近歌曲,易于被西式音乐教育体系培养起来的一批人接受。它在全国三百多个剧种中,年龄较小,历史较短。一般来说,流派的形成,是戏曲成熟的标志。黄梅戏还未形成流派,仍处于发展的势头。但是,具备上述特点的年轻剧种绝不止黄梅戏一家,尤其是北方一些地方剧种如龙江剧、吉剧等。因此黄梅戏的发展进度似乎更取决于另外一些因素,比如黄梅戏界的吸纳态度,安徽省政府的支持力度,新音乐工作者的参与等等。

请欣赏黄梅戏《女驸马》中的一段“春风送暖到襄阳” 

剧情介绍:冯素珍与未婚夫李兆廷感情很深。李家不幸被诬遭难,冯素珍的父亲立即毁婚,将冯素珍另配豪门。冯素珍女扮男装逃出家门,没想到竟考中状元,被皇帝招为驸马。圣旨难违,只得硬着头皮进洞房,向公主求援。最后,在公主的帮助下,请得皇帝为李兆廷雪冤;冯素珍的哥哥做了真驸马,李兆廷与冯素珍夫妻团圆。

“春风送暖到襄阳”是全剧开始,表现冯素珍独坐闺房,愁肠百结,担心兄长,惦念李郎的一段平词唱腔。

唱词如下:

春风送暖到襄阳,西窗独坐倍凄凉。

亲生母早年逝世仙乡去,撇下素贞女无限惆怅。

即母娘宠亲生恨我兄妹,老爹爹听谗言变了心肠。

我兄长被逼走把舅父投靠,上京都已三载也无有信回乡。

心烦欲把琴弦埋,但不知李郎我那知音人今在何方。

绣起鸳鸯难成对,何日里能与他比翼飞翔?

黄梅戏与其他一些通俗性较强的剧种有着一个相似处,即使用板腔体却不严格齐言。这段唱腔的十二句唱词就不仅由七字与十字混合构成,而且其中嵌字加衬较频繁,因此增加了口语成分,容易让人听懂。

此唱段中“但不知李郎我那知音人今在何方,今在何方”,是插入的一个带帮腔的[阴司腔],表现人物内心缠绵哀婉的情绪非常贴切,最后四个字使用帮腔,加重惦念的份量。也就是说,黄梅戏在发展中,虽然减弱了帮腔成分,但并未完全丢弃它。应该说,用得更巧了。没有做狗熊掰棒子的蠢事。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