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1467-1536),是北欧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典型、最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北方的文艺复兴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有着不同的特点,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相比,更重宗教虔诚和德性。伊拉斯谟的思想基本上反映了这种特征。伊拉斯谟反对经院哲学,攻击教会的腐败,提出了革新宗教的理想。他认为当时社会的一切罪恶是由于无知,因此他认为通过教育给人以知识,养成人的善良行为与高尚思想,人才会幸福。他要求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首先要注意体育。在知识教育方面,他对古典文化推崇备至,认为古典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改良教诲、净化基督教,使人走上虔诚与道德之途。在古典文化与宗教二者的关系中,他并不像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那样,只是偏重古典文化,而是将基督教与古典文化摆在并存同等的位置上,主张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他不反对宗教本身,却对教会推崇的蒙昧主义和教会的虚伪、不道德深恶痛绝。《愚人颂》的核心就是对虔诚和道德的呼唤。在教育学方法上,他特别注意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并提出采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主张。
2、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代表人物是拉伯雷、蒙田。
(1) 拉伯雷(1494-1553)
十六世纪著名的人文主义文学家拉伯雷,在他的文学著作中,对于封建主义制度及其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提出了新的教育理想。他对于当时一部分人文主义教育之中语言文法和过多重视宗教教育的灌输深为不满,而强调学习具有现实意义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注重培养儿童的理解和判断力。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是当时的人文主义文学巨著,被称作当时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拉伯雷通过描写高康大受教育的过程,从而反应了它的教育主张。
拉伯雷提倡一种新的个人的教育自由观,他认为人是无所不能的造物主,任何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多才多能,勇敢健壮、身心并行发展的人。他提出的学习内容包括文学、数学、几何、天文、地理、医学、音乐以及各种文字。他认为学校应开设广泛学科。他还很注重体育、游戏、军事训练对培养人的作用。他希望学校废除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要接触自然,在实践中学习。
(2)蒙田(1533-1592),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散文学家。他的《散文集》中第29章是《儿童教育论》,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
蒙田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理解人生意义、掌握生活艺术的绅士。他宣传享乐主义,他写道: "我所关心的就是我自己。""人生愈是短促,我就必须过得愈充分"。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理解力和批判精神,反对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他还建议教学方法应注重观察实物,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他还非常注重体育,认为"一切运动和锻炼,如长跑、击剑、音乐、舞蹈、打猎、骑马,都应该是学习的一部分"①。(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第395页.)蒙田坚持从纯人的角度谈教育,不掺杂宗教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