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网首页 | 旧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西方舞蹈通史

 

主讲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欧建平 研究员

 

 

第十讲

 

第一编  美国流派

 

第一节  自由舞(1891~1927)

㈠ 来龙去脉

“自由舞”本是整个世界现代舞初始期的舞蹈形态,也是美国现代舞的第一个时期。自由舞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从陈腐没落的古典芭蕾中挣脱出来,然后形成一种师法自然、无拘无束、随心而舞、自由自在的舞蹈。

自由舞时期的代表人物中,首屈一指者当然非美国人富勒莫属,尽管在她身后,又崛起了一位更具造反精神,被后人誉为“现代舞之母”的邓肯。此外,加拿大人阿伦也可谓青史留名。

 ㈡ 名家青史

洛伊·富勒1862年生于美国伊利诺依州富勒斯堡一个戏剧之家,1928年卒于巴黎。两岁半起,她便开始随职业剧团登台演出,而在舞蹈上则纯属无师自通的天才。1890年,富勒以巨幅的绸缎为道具,自编自演了影响深远的《蛇之舞》,但灵感并非真实的蛇,而是长绸流动的效果。随后,她又在巴黎的女神游乐厅推出了一台晚会,其舞蹈的师法自然和随心所舞,以及对灯光的巧妙使用,均博得各方的好评,甚至激起了象征派、印象派和新艺术运动的美术家们争先恐后地为她画像和塑像,并被史学家当作是首开了整个现代舞运动之先河,代表作还有《蝴蝶》(1892)、《彩虹》(1893)、《火之舞》(1895)、《镭之舞》(1904)等等。她自然流畅的舞风极大地鼓舞了后来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的邓肯。

依莎多拉·邓肯1877年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音乐教师的家庭,1927年在法国尼斯死于非命。自幼酷爱舞蹈的她,既能自编自演,又敢教授学生,尽管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舞蹈训练,却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舞蹈思想和舞蹈作品。她认为,芭蕾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束缚甚至扭曲了人类美好的肉体与心灵,因而高呼“古典芭蕾一点儿也不美”,并且抛弃了紧身衣和足尖鞋,以大自然的造物和古希腊的雕塑为灵感来源,并根椐世界名曲和时代变迁去随心所舞,并以这种“自由舞”的形式首开现代舞之先河,由此引发了整个西方舞蹈从观念到方法的彻底变革,并改变了世界舞蹈的面貌。但有趣的是,这位“现代舞之母”从未想到要去建立一个什么新的流派,而只想从芭蕾的清规戒律中获得一种肉体的与精神的自由,然后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跳舞,代表作有《酒神巴克科斯》(1901)、《俄耳甫斯》(1902)、《贝多芬组曲》(1904)、《伊菲革涅亚在奥里斯》、《勃拉姆斯的华尔兹》、《肖邦的华尔兹》(均为1905)、《夜曲》、《马赛曲》(均为1915)、《奴隶进行曲》(1917)、《葬礼进行曲》(1919)、《国际歌》(1922)、《革命者》、《俄罗斯工人之歌》、《母亲》(均为19261929)、《三女神》(1928)等等。我们从中不难看到,她的革命性在舞蹈观和社会观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莫德·阿伦1883生于加拿大多伦多一个双亲均为医生的家庭,1956卒于洛杉矶。这位现代舞的先驱人物,主要成长于美国的旧金山,所以始终自认为是美国人。少年时代,她曾在柏林学过音乐,并在美术馆流连忘返,但首次登台则是在奥地利。作为舞者,她也可谓自学成才,但I.邓肯的作品曾对她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与邓肯相似,阿伦的第一次成功也发生在欧洲,并且对音乐也异常敏感。因此,她和邓肯都是最早敢于并且善于用非舞蹈音乐编舞和跳舞的舞者,巴赫、舒伯特、门德尔松等等名家的音乐都能与她的舞蹈融为一体,并创造出《春之歌》(1903)、《莎乐美幻影》(1907)等颇受好评的代表作,以及成群接队的竞相模仿者。

 ㈢ 名作流芳

《火之舞》是段女子独舞,属于美国现代舞历史上自由舞时期的代表作,1895年首演于巴黎的女神歌舞厅,自编自演及舞美设计L.富勒,音乐不详。舞蹈一开始,富勒便腾空而起,借用内藏的支架,漫无边际地挥舞起自己的舞衣,呈现出燎原烈火的意象。接着,她步伐向前,按照8字形的空间构图,搅动着那团摇曳不定的烈焰。最后,她疾速旋转,天旋地转之中,她又从衣袖中延伸出另外一截,并上下抖动,使人联想起冰上舞者抖动加褶短裙时的涟漪效果。使观众惊叹不已的是,就在这服装的烈焰形成漩涡之际,富勒的躯干与头部居然能够保持绝对的冷静,仿佛是一位赫赫的大将军正在镇静自若地指挥着千军万马!富勒在其整个舞蹈生涯中,一直通过使用变幻莫测的灯光和轻若薄雾的织物,在舞台美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推陈出新,《火之舞》可谓其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个。

《马赛曲》也是个女子独舞,同样属于美国现代舞历史上自由舞时期的代表作,191549日首演于法国巴黎的特罗卡代洛剧院,同年在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重演,自编自演I.邓肯,音乐R.D.利勒,舞美不详。这首法国国歌的歌词和曲谱均出自士兵作曲家鲁热·德·利勒之手,完成于1792424日的深夜,因同年7月由马赛的军队高唱着进军巴黎而取此名,并名垂青史,其势不可挡的动势和激情荡漾的鼓动性可想而知。作为“现代舞之母”,邓肯在这个代表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己对那些被压迫者揭竿而起,竭力推翻旧制度斗争的天然同情。无论在法国,还是在其它国家,她在跳完这个舞蹈时,总要以简单明了的哑剧动作,准确地阐释出歌词中火药味十足的革命内涵,而结果则总是将观众激动得站起身来振臂高呼。舞蹈一开始,邓肯身火红色的曳地战袍,而战袍上沾满了斑斑血迹,因而使她象一尊女神雕像那样威然屹立,严阵以待的神情则犹如监视着步步逼近的入侵之敌。突然,观众从她极其戏剧性的表情中,仿佛看到了大批敌人开始进犯。这种突如其来的袭击险些将她压垮,而她的咽喉则仿佛被敌人掐住;但终于,她飞快地跳起身来,热切地亲吻着红旗,象孩子汲吮吸母亲的乳汁那样,从中汲取着战斗的力量。当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结束时,她在突然降临的寂静之中,俨然化作了一部经过战火洗礼的史诗,一首赞美人民革命的颂歌,一幅气吞山河的画卷,一尊自由女神的雕像。

《春之歌》还是个女子独舞,可谓美国现代舞历史上自由舞时期的代表作,1903年首演于维也纳的皇家音乐学院的戏剧厅,自编自演及服装设计M.阿伦,音乐F.门德尔松。阿伦对19世纪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音乐一直情有独钟,而在她即将开始编舞时,又恰巧看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波提切利的两幅名画《春》和《维纳斯的诞生》。至此,这个舞蹈在听觉和视觉两大方面的主题形象便如此确定了下来。在服装上,阿伦为这个舞蹈选择了希腊式的图尼克长衫,并为它设置了欢乐而流畅的基调,因而曾使得所有人,甚至那些并不喜欢她的其它作品者都赞不绝口。门德尔松那首欢快歌唱的旋律与阿伦这段采集鲜花的舞蹈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和谐的动态画卷,仿佛真能使观众沐浴在春天的清新气息之中,产生心旷神怡的美妙感受。舞蹈中,阿伦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一条腿轻轻且高高地吸起,而另外一条腿则蹦蹦跳跳,那活蹦乱跳的劲头就像一头从不知烦恼或疲倦的小鹿,可爱之极,令人难忘。    

 

第二节  早期现代舞(1915~1931)

㈠ 来龙去脉

“早期现代舞”是美国现代舞的第二个时期,代表人物是丹妮丝和肖恩夫妇,而他们开办的“丹妮丝-肖恩”舞蹈学校开办于1915年的洛杉矶,解散于1931年。该校集教学和演出于一体,融东西方多种文化艺术的精华于一炉,多元的课程中,不仅有圣丹妮丝自创的东方舞,而且有西班牙舞、美国民间舞,甚至欧洲古典芭蕾和德国现代舞,因而培养出的弟子成为主宰美国现代舞随后几十年发展历程的重要人物。

㈡ 名家青史

露丝·圣丹妮丝1877年生于美国新泽西,1968年卒于洛杉矶。她与丈夫肖恩一道,同为美国现代舞的创始人。从纽约音乐厅的轻歌曼舞步入专业剧场舞蹈之前,她仅随母亲学过朗诵、交谊舞和德尔萨特的表情方式,并在意大利芭蕾名师门下短暂求学。但她天生丽质,而且身体的感觉和软度均极为出众,因而一生创作了大量东方情调的舞蹈作品,并在东西方各国巡回演出过程中,引起极大的轰动。1914年,她与肖恩结婚,翌年创办了丹妮丝-肖恩舞蹈学校,并以多种风格的舞蹈教学,培养出了M.格莱姆、D.韩芙丽、C.韦德曼等许多出类拔萃且美国风格浓郁的学生,而他们独立后,均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现代舞的一代宗师。夫妇二人曾率学生们同台演出,1925、1926年两次远东巡演中来过中国,并同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有过艺术交流。随后,圣丹妮丝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和舞台演出,作品仍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感,代表作有《拉达》、《香烟袅袅》、《眼镜蛇》(均为1906)、《印度舞女》、《瑜伽师》(均为1908)、《埃及舞》(1910)、《孔雀舞》(1914)、《白玉观音》(1922)、《霸王别姬》(1926)等,并被誉为“美国舞蹈的第一夫人”。

泰德·肖恩1891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城,1972年卒于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城。少年时代,他曾因腿部疾患而学舞治疗,不料却爱上了舞蹈,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11年,他与丹妮丝相遇,此后结为夫妻,共同创建了美国现代舞。离异后,他于1933年在马萨诸塞州创建了男子舞蹈团,以反击社会对男性舞者的偏见,1940年又在当地创办了“雅格布之枕夏季舞蹈节”,并连任主席直至1972年逝世。他的作品中,东方的宗教色彩较少,而更注重理性分析和动作技术,由此丰富和发展了男子舞蹈。他较早开始聘任音乐家作曲,注重舞台效果和大学园地,为舞蹈得到社会的承认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美国舞蹈教育之父”。一生创作了240个舞蹈,而代表作则有《阿多尼斯之死》(1924)、《毛拉维教派的托钵僧》(1929)、《被缚的普罗米修斯》(1929)、《物神崇拜》(1933)、《劳工进行曲》(1934)、《运动的活力》(1935)等等,更撰写出版了《露丝·丹妮丝——先驱与先知》(1920)、《跳舞的诸神》(1929)、《舞蹈教育基础》(1935)、《每个细小的动作》(1954)等专著,以及自传《一千零一夜永垂青史》(1960)。丹妮丝-肖恩夫妇二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为现代舞的继承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训练基础,并开掘了东西方舞蹈文化交流之先河。

㈢ 名作流芳

《拉达》是个女子独舞,属于美国现代舞历史上早期现代舞时期的代表作,1906年1月28日首演于纽约市的纽约剧院,自编自演R.圣丹妮丝,音乐L.德里勃,随后版本音乐J.米克。圣丹妮丝将这部印度题材的代表作,安排在了一个印度教寺庙的背景中,庙中耸立着几排装饰华丽的柱体和拱形,中央是一座带有三层台阶的祭坛,泰然自若地坐在上面的不是别人,而是在人欲横流的尘世中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拉达女神。两排僧侣走上台来,其中的头人向拉达致敬,而其他人则各寻其位地散开。当乐声响起时,拉达才神情高傲地睁开了那双朦胧的眼睛,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段舞蹈《觉醒》:她的身体内部开始充满生机,呼吸加深变长,但依然是控制有序的。最后,她走下神坛,逐一向两旁的僧侣们回礼。接下来是她的重点舞段《五种感觉舞》——首先是《触觉舞》:她将装饰着念珠的护身符戴到腰上,然后开始击打指钹。在《嗅觉舞》中,她将鲜花拾在手中,然后将它们布满全身,最后使整个身体都簇拥在了花丛中。在《味觉舞》中,她灵巧地把玩着一只碗;而在《五种感觉狂欢舞》中,她用两只手抚摸着自己那满是优美曲线的女性身段儿,开始轻柔地摆动臀部,然后自我陶醉地突然加力,使得裙子旋转起来,直到回到最初那种泰然自若之中。这个作品生动地展现,并充分地流露出了丹妮丝本人作为一位天生丽质、体态丰盈、感觉细腻、极具悟性的女性舞蹈表演家所特有的资质,而这种美不堪言的东方情结则表现在,它既能拥有并流露出人类与生俱有的肉欲,更能潇洒自如地超越它。

《阿多尼斯之死》是个男子独舞,属于美国现代舞历史上早期现代舞时期的代表作,1924106日首演于于纽约州纽堡的音乐学院,自编自演及服装设计T.肖恩,音乐B.戈达尔。舞蹈始于美少年阿多尼斯神立于前脚掌上的健美姿态。他舒展着自己的双臂,然后缓慢而优雅地扭转到侧面,向后抬起一条腿,向前伸出一只臂……在用一系列极富雕塑感的造型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肉体美之后,他逐渐地开始筋疲力尽起来,最后则缓缓地向地面坠落。阿多尼斯本是腓尼基人的神,也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拥有出众的肉体美。他是爱神阿佛洛狄忒的情人,却因情敌的诅咒而被野猪咬死,最后则因爱神的真诚而每年复活六个月。在古典主义的雕塑中,阿多尼斯总是以裸体的形象出现的,只是在要害部位遮盖了一片无花果叶。作为“美国现代舞之父”,英俊健美的肖恩以足够的勇气选择了这种方式登台,自编自演了这个神话中的美男子。在仔细研究了这尊古典主义的雕塑之后,他为自己制作了一顶白色卷发,并将身体涂上白粉,而下身仅盖了一小块遮羞布。这个男子独舞主要是由一连串富于雕塑感的造型构成的,因而使观众有幸亲眼目睹了一尊名符其实的“流动的雕塑”。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02-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