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器乐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张伯瑜 副教授

 

 

第二讲  笛子音乐

 

一、概述

1,历史沿革

笛,俗称“笛子”,我国古代把竖吹的“箫”称为“篴”或“笛”。约在南北朝以后,笛和箫在名称上才逐渐分开,称现在的笛为“横吹”或“横笛”。

关于笛的产生年代,过去一直认为是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约公元前119年)将笛传入首都西安。陈旸《乐书》中也记载有“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乐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但是,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有笛类乐器两只,可以说明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约半个世纪,笛类乐器已在我国中原一带流传。

隋唐时期,已有大横吹、小横吹的记载,而且在民间已被广泛应用。

宋朝以后,笛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特别是明清以后,笛在大量的民间音乐形式中被运用。如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十番鼓、十番锣鼓、冀中管乐、山东鼓吹乐等等,并且还在多种戏曲音乐、说唱音乐中担任伴奏。      

2,乐器型制

笛主要有曲笛和梆笛两种。曲笛主要运用于南方诸乐种和昆曲的伴奏;梆笛主要运用在北方诸乐种和梆子腔剧种的伴奏。

梆笛管身比曲笛短,管径比曲笛略细,音比曲笛高四度。曲笛音域为a----b2;梆笛音域为d1----e3

笛子以第三孔的实际音高称作该笛的调高,如曲笛一般第三孔音高是d2,称为D调笛;梆笛一般第三孔是g2,称为G调笛。曲笛、梆笛均采用低八度记谱。从理论上讲,笛子各音孔都可以作为主音,构成不同的音阶,但实际上由于演奏技巧和地方风格特点的不同,曲笛常用指法是筒音作sol,其次是redo。即如果是D调笛,主要演奏DGA三调。梆笛常用指法是筒音作re,其次是sol,有时也作mila,如果是G调笛,主要演奏CGBbF四调。笛子主要演奏技法有:叉口及半音按孔、滑音、花舌、吼音、剁音、历音、叠音、打音、颤音、吟音、吐音等。

3,著名笛子演奏家

冯子存(1904--?),河北阳原县人,北方梆笛的主要代表演奏家。冯子存梆笛演奏艺术粗旷朴实,具有深厚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感人的生命力。他的梆笛乐曲是基于河北、山西、内蒙衔接地带所流传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他长期从事地方戏曲“二人台”的伴奏。因此,戏曲中富于生活气息的生动、细腻的表演以及和语言的紧密结合等特点,极大地促使了冯子存笛子演奏艺术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他应用急促的顿音,强有力的剁音,乐句尾部的历音,富有韵味的抹音,华丽奔放的花舌飞指颤音等技法,使旋律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冯子存作为民间艺人,曾长期生活于劳动人民之中,他随二人台班子,走遍张北穷乡僻壤。因此,他整理的笛曲,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芳香。

冯子存的主要代表曲目有《五梆子》、《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黄鹰亮翅》、等。

刘管乐(1918--?),河北安国县人,北方梆笛在冀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梆笛演奏上早期受到“老调梆子”的影响,以后又在冀中鼓吹乐的基础上,采纳各家笛子的演奏特点,形成了个人独特的演奏风格。刘管乐梆笛演奏细腻圆润,绚丽多彩,乐曲形象生动,亲切感人。五十年代,他创作了优秀梆笛乐曲《荫中鸟》,生动地描绘了茂林成荫、百鸟啼鸣的景象。

刘管乐主要代表曲目有《买菜》、《荫中鸟》、《冀南小开门》、《和平鸽》、等。

陆春龄(1921--  ),上海人,江南曲笛演奏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演奏特点是圆润甜美、悦耳动听、气息控制细腻、富于微妙的变化。音量强时亮而不刚,弱时柔而不荼,在演奏上获得较高的造诣。如陆春龄改编演奏的笛曲《鹧鸪飞》,原为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严固凡编的《中国雅乐集》,以后曾以丝竹乐合奏及箫独奏多种形式在江南一代流传。五十年代,陆春龄、赵松庭分别将它改编为笛曲。它以曲笛演奏特有的柔美丰满、细腻含蓄、借静抒情,表达了人民对自己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江南曲笛演奏风格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乐曲。陆春龄演奏的主要曲目有《小放牛》、《鹧鸪飞》、《欢乐歌》、《中花六板》、等。

赵松庭(1924--  )浙江东阳县人,江南曲笛演奏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少年时期开始学习昆曲以及乱、徽、滩等戏曲,并参加当地的锣鼓班,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培植了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赵松庭的笛子演奏不仅具有昆曲的典雅清丽、一字不苟的吹奏特点,又有乱弹、高腔的热闹、粗犷、活泼、流利的演奏风格。他一方面将传统的演奏技术进行系统的整理,探讨其训练及应用方法,另一方面大胆地吸取南、北笛曲的吹奏技巧,使曲笛有了新的突破。他的代表曲目有《三五七》、《早晨》、《姑苏行》、《鹧鸪飞》等。

 

二、乐曲欣赏

《五梆子》:冯子存编曲。

对照乐谱:

原为华北地区流行的一首曲牌《碰梆子》,常用于戏曲过门。乐曲经冯子存改编后,风格粗犷豪爽、热情奔放,突出了北方梆笛的演奏特点,演奏中,变换运用剁音、历音、吐音、滑音、花舌音、飞指颤音等不同技法,使乐曲展现出梆笛演奏艺术的独特风格和浓烈的地方色彩。

全曲共分四段,变奏曲式。第一段,慢板。曲调优美委婉,乐句以五声音阶不断下行二度模进而构成,具有北方语言的洒脱特点和北方人豪爽的性格特征。第二、三、四各段是第一段的完全加花变奏,小节数和旋律框架均不加变化,只是对骨干音进行加花和变换演奏技法处理,并在速度上逐层加快,层层推进,把乐曲推向高潮。

乐曲在演奏技巧的应用上独具特色。乐曲一开始就以富于色彩的大抹音和长花舌音展示其特色,继而应用垛音、历音来体现北方梆笛乐曲风格特点;第二段中突出应用了短花舌音和垛音,使旋律富有诙谐、风趣的特点;第三段大量使用了顿音,使旋律增强了跳跃感;第四段使用了花舌飞指,把乐曲推向了高潮。《五梆子》在结构上体现了民间音乐中最常见的变奏原则。在变奏手法上除了一般常用的加花手法外,主要靠应用乐器演奏技巧变换手法的特点获得。乐曲结构短小,手法朴实简练,而乐曲风格特点鲜明,地方色彩浓烈,是北方梆笛乐曲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

 

《卖菜》:刘管乐改编。

对照乐谱:

创作动机来源于山西民歌《卖菜》。乐曲表现了卖菜人的热情,具有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

全曲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活泼热情的快板。整段主要由lasolmi三个音符构成的一个乐句和其不断反复与分裂组成的,力度上由弱到强,速度上由慢到快,并运用了“正眼”(即第一拍的后半拍起)的节奏,塑造了卖菜人挑担来到了市场上的情景。第二段是一个缓慢抒情的段落,同一旋律共演奏了两遍。旋律优美动听,中间还出现了模仿卖菜人的吆喝的声音。第三段,乐曲进入快板,旋律是同一乐段的三次变奏,用同音反复和大跳进行来表现卖菜人忙碌的景象,其中第三次变奏中,乐曲进入的急快的快板,形成全曲的高潮。乐曲的尾声是一段完整的旋律,很规整,没有出现跨小节的切分节奏,乐曲用中速描绘了卖菜人卖菜后悠然而去的景象。

演奏中注意强弱变化,在强调吐音、历音所产生的“断”的同时注意某些乐句的“连”的感觉,以及旋律线条的整体性。

 

《秦川情》:曾永清曲。

对照乐谱:

乐曲采用了西北地区流行的秦腔、婉婉腔的音乐素材写作而成,表现了八百里秦川人民热情、豪放的思想感情。

全曲包含了引子、慢板、小快板和垛板四个部分。引子以一种器乐化的处理方式,用散板的形式引出了一句陕北音乐的特性音调。第一部分的慢板,用了2/4节拍,速度为每分钟52拍。旋律舒展,音程跳跃幅度大,更像是板胡(陕北戏曲的主奏乐器)拉奏的乐曲。其中的游移音Fa的运用富有极强的特性。第二部分的小快板,2/4节拍。是一个小型的单三部曲体结构。前14小节为一个完整的主题呈示乐段。该乐段重复了一次,之后便进入了中段的对比性乐段。最后又完整地再现了主题呈示乐段,再现时对后半乐句进行了加花变奏处理。第三部分是垛板,1/4节拍。该部分是戏曲化的推进。旋律围绕着中心音SolRe,并运用特性音Fa,不但是音乐极富棱角,而且使情感的表达也非常的豪放。

此曲演奏上音色变化丰富,力度刚柔相济。旋律上的大幅度跳进使其具有粗犷、爽快的风格。乐曲中运用了大量的腹震音、揉音等特殊技巧,使乐曲更富特色。

 

《小放牛》:陆春龄改编。

对照乐谱: (本乐谱与音响不完全一致,仅起参考作用)

是一首在中国流传甚光的民间乐曲,对其曲调来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该曲曲调来源于昆曲中的“吹腔”曲牌;另一说认为来源于民间的歌舞小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于20世纪50年代改编为笛子曲。乐曲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牧童和村姑之间的互问互答的生活情趣,风格天真,可爱,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卷。

乐曲分为两大部分,另加八小节的引子。第一段前20小节是第一次的主题呈示,分成四个乐句,各乐句落音均为“羽”,小调色彩很强。旋律悠扬,富有情趣,具有问答式的特点。后面的旋律是主题段落的延伸和发展,在调性色彩上,中间强调了商羽间的对比。演奏中强调力度对比,连与断的对比。第二段乐曲上四度转调,进入快板段落,音乐风格活泼、欢快,具有童趣。在演奏中,前半部分的清晰的吐音和后半部分柔润的连音形成风格上的和情趣的对比。该段落在调式上强调徴商的对比,乐曲最后结束在了徴音上,与第一段形成了调式色彩的变化。

演奏中注意气息的控制,旋律中的“问句、答句”的特点要表现的清晰,乐句间的力度变化要明显。

 

《三五七》:赵松庭改编,

对照乐谱:

作于1957年。曲调来源于浙江骛剧素材,原为“乱弹”腔的曲牌,唱词由三、五、七的词句组成,故名《三五七》。曲调粗犷流畅,富有浙东的乡土气息。

乐曲依据骛剧中的板式变化进行组织和发展,旋律的起伏变化和乐思的发展均依照板式而进行,而与此相关的速度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乐曲一开始用的是导板。音调高亢、激昂,节奏处理自由,速度缓慢,是作为全曲的引子来应用的。乐曲的上板旋律是从平板开始的,起句由慢渐快,最后定在了每分钟144拍上,虽然是4/4拍记谱,由于速度较快,旋律的动力性很强。在经过了一个散板乐句之后,乐曲又进入了更快的快板。该段落中,乐句是由正眼(即第一拍的后半拍)起句,具有中国戏曲音乐中常用的“肖板”的性质。这种板式往往用在高潮处,速度快,力度强,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整段乐曲均是围绕着中心音Re作自由发展,但最后的落音却落在了Do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调性感觉。

整首乐曲旋律流畅,节奏棱角鲜明,力度和速度变化明显。常常用板鼓和拍板伴奏,更加增强了戏剧音乐的效果。演奏中注意循环换气技巧的应用。以南方曲笛的演奏技巧奏出具有北方梆笛特色的音乐。

 

《水乡船歌》:蒋国基曲。

对照乐谱:

曾命名为《蚕乡船歌》,是以浙江民歌《柳元郎》的曲调为音乐素材而创作的,乐曲描绘了江南水乡碧波粼粼的美丽景象,以及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画面。

全曲包含三个部分,为再现的三部曲式。开始的引子为散板旋律,缓慢抒情,展示出了曲笛音乐的独特特性。第一部分,缓慢的慢板。曲调委婉动听,旋律起伏迭荡、一气呵成,使人仿佛置身于小船上,漫游在江南的水乡之中,心旷神怡。中间的高音旋律用小笛吹奏,形成音色变化。第二部分,小快板。乐曲进入了欢快的快板乐段,旋律由前面的4/4拍变为了2/4拍,笛子也换成了F调笛。乐曲情绪激昂,富有生活情趣,跳跃性的旋律和快速的跑句使音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第三部分,旋律又回到了抒情的慢板,再现了第一部分中的前四个乐句,并用一个放慢的尾句结束全曲。

此曲演奏中采用了三支笛子,C调大笛、F调笛、C调小笛,这可以说是对传统的一种突破。演奏中要体会江南音乐的特性,第一、三部分的委婉、连贯与第二部分的细腻、跳跃形成鲜明的对比。连者气息要饱满,断者吐音要清楚,不要拖泥带水。

 

本课要领:了解笛子的基本构造和乐调理论;该乐器的音乐风格与流派;著名演奏家和著名乐曲。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