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说唱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  张鸿懿 教授

 

 

第十二讲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简介。

四川清音也是曲牌类说唱音乐中发展得较成熟的曲种,唱腔继承了宋代唱赚以来的曲牌连缀结构,是曲牌类说唱音乐中的又一种类型。     

1.四川清音的形成

四川清音也是由唱曲子的形式发展而成的曲种。其形成之初被称为“唱小曲”,由于演唱时常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

四川清音使用的曲牌,早期的有明清俗曲,如[满江红][码头调][寄生草][玉娥郎][风吹荷叶煞]等。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各地迁入四川的移民带来许多新的民歌小曲,如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民歌[孟姜女][茉莉花][九连环][扬州小调]等,就是由商船上的船工和歌女沿江带入四川的,后成了四川清音的曲牌。一些家班子卖艺的艺人和一批玩友演唱这些抒情小曲,或以这些曲牌说唱故事被称作“清音”。1930在重庆成立了“清音歌曲改进会”,自贡和成都等地也都相继成立了“清音会”或“清音职工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一说唱形式正式定名为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传统曲目有两类:一类是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昭君出塞》、《长亭饯别》、《思凡》、《尼姑下山》、《赠扇》等;另一类是抒情诗式的小品,多描写女子的爱情生活,如《绣荷包》、《忆我郎》、《小放风筝》等。近半个世纪以来,四川清音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新曲目,如歌唱英雄人物的《丁佑君》、《黄继光》、《向秀丽》、《永远活在人心》等。     

2.演唱形式

    四川清音以前在茶馆、书场演唱时以坐唱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后进入曲艺剧场,以舞台演出为主要形式,遂改为站唱。一般由女演员自打鼓板担任独唱或主唱,书中人物多时就由伴奏者担任配角和帮腔。四川清音的伴奏乐器有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以前还有碗碗琴,此外,演唱者自执檀板并击特色打击乐器—竹节鼓,以掌握节奏。     

3.唱 腔

四川清音的曲牌很丰富,《中国曲艺集成·四川卷》收有近200种。这些曲牌在艺人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结构形式。   

(1)单曲体结构   

采用艺人称之为“小调”的曲牌。这些曲牌大都来自民歌,结构一般是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多段唱词,唱词内容常为抒情写景或叙述小段故事,有的小调曲牌也可插在联曲体唱段中使用。在四川清音中能够作为单曲体结构运用的曲牌有近百首。如[鲜花调]、[长城调]、[剪剪花]、[小桃红]等。

(2)联曲体结构

在四川清音唱腔中有[月调]、[背工调]、[寄生调]三个艺人称之为“大调”的曲调(大调共有八个,除这三个以外,还有[勾调]、[马头调]、[荡调]、[滩簧调]、[反西皮调]五个大调,但能构成联曲体的只有前面三个)可以构成联曲体结构的唱腔。它们常被分为“曲头”、“曲尾”,中间插上若干牌子。

(3)板腔体结构

这类唱腔在曲牌类说唱音乐中是较特殊的形式。在四川清音中这种结构的唱腔数量也很少,一般是从戏曲中吸收的原来就具有板腔因素的唱腔发展而来的。

在上述三种唱腔结构中,联曲体唱腔是四川清音中最典型的结构形式。下面以[背工调]《昭君出塞》为例,说明四川清音中这一类唱腔的特点。

[背工调]

[背工调]的含义是“背去工音”(“工”是工尺谱的音名之一,相当于mi),即“去工改用(“凡”也是工尺谱的音名之一,相当于fa)也就以fa代mi,转入原宫调系统的下五度宫调系统。这一曲牌也因此而得名[背工调]。

[背工调]的联曲体唱段,则以[背工调]为主调,与原宫调系统如[月调]系统的曲牌相连时构成调性转换。例如[背工调]联曲体唱段《昭君出塞》中的调性布局:

[背工头]—[叠断桥]—[哭五更]—[边关调]—[阴垛子]—[阴叠断桥]—[背工尾]

   (bB)               (F)                        (bB)

[背工调]的特点:

①[背工调]是抒情性的慢板一般记4/4拍,旋律起伏跌宕,委婉深沉。

②[背工调]的旋律经常出现很有特色的“↑fa音(也有的记作“#fa”),形成特定的风格,善于表现人物内心深沉凝重的情绪,而不像[月调]系统的牌子那样明朗。

 

二、四川清音《昭君出塞》赏析

《昭君出塞》是王昭君长篇故事中的一折。它发端于六朝《西京杂记》中的《明妃曲》,后经唐代变文中的《昭君变》至元杂剧中的《孤雁汉宫秋》,明传奇中的《青冢记》到清人小说《双风奇缘》,几经演变才成为现在的样子。虽据一些史籍记载和蒙族传说,王昭君是自愿请行和番兴汉,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但民间艺术中塑造的却是满腹哀怨出汉关,在异乡终日思念汉室,最后抑郁而死的王昭君。这种“身后事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的现象,在民间说唱、戏曲中是不乏其例的。说唱故事中虚构了一个奸臣毛延寿,他为了陷害汉元帝美貌的妃子王昭君,给她画了两张像,一张很美,一张很丑,把画得美的那张献给匈奴王,画得丑的献给了汉元帝。匈奴得了画像便进兵中原,要挟汉室以娶王昭君为退兵条件。后来元帝虽识破了毛延寿的奸计,但因国力已衰无力抵挡匈奴,只好忍痛应允。元帝与昭君饯别时曾约她在雁门关等候,同时发兵攻打匈奴。但昭君到了雁门关等候多时不见汉军前来,只得与匈奴王成婚,十五年后抑郁而死。《昭君出塞》这一折集中表现了王昭君西出雁门关,见到塞外荒漠景色时,触景伤情痛切思念汉室的凄凉心境。

主要曲牌介绍:

[背工头]

用在联曲体唱段的开头。由四句唱腔组成,基本结构为:第1句“二、二、三”句式,落音为re;第2句“二、二,三”句式,落音为sol;第3句“三、四、三”句式,落音为re;第四句“三、四、三”句式落音为sol。[背工头]常采用散板起唱。《昭君出塞》中的[背工头]在第四句的三字头之后加了几个四字垛,这是常见的变化形式,艺人称为“串字背工”。[背工头]开始散起的长拖腔把听众带进凄凉的塞外景象,高起低落的慢板旋律及最后加垛的长句子,表达了王昭君离开长安时百感交集的心境。

[叠断桥]

四川清音常用曲牌,原系北方小调,由特殊结构得名。该曲牌由四句构成,第1、2句常用两个五字句,第3句九字句,第4句七字句。按艺人的说法,前两句相“叠”,四句之间“断”开,再由衬腔架“桥”连起来,故称“叠断桥”。这一曲牌的旋律性较强,它不像[背工调]那样宇少腔长,既可以用于抒情也可用于叙事。《昭君出塞》中用了两段[叠断桥],前一段表现王昭君对汉皇的想念,后一段是交代情节。

[哭五更]

常表现妇女悲叹内容的小调曲牌。《昭君出塞》中由[哭五更]转入上五度宫调系统,从而把悲痛情绪推进一层,该曲牌把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现得痛切感人。

[边关调]

因常用于表现边关军士思乡的内容而得名的俗曲曲牌。不同曲种中的[边关调]常为同名异曲。四川清音中的[边关调]结构为上下句,每句后面有拖腔,音调平稳,速度较缓慢,适用于回忆或叙述。《昭君出塞》中用的这一曲牌,表现王昭君行至分关(汉朝与番邦分界的关口)时,想到自己一旦踏出关门就将与故土永别了的茫然与伤感。

[阴垛子]

[垛子]在四川清音中,也写作[夺子],为常用曲牌。上下句结构,一般上句落do,下句落re。上句腔后接唱[金纽丝]的第2句并使曲调转悲的唱腔,艺人称为[阴垛子]该曲牌擅长表现悲痛的情绪。

[阴叠断桥]   

借用[哭四季]的第一句腔代替[叠断桥]的第一句,并变化后面的唱腔所形成的曲牌,艺人称为[阴叠断桥]。该曲牌也擅长表现悲切之情。在《昭君出塞》中,调性布局由[阴叠断桥]开始转回开始的调性。

[背工尾]

通常以[背工调]的后三句腔构成,也可用“串字”加垛的变化形式,末尾加扫尾拖腔结束。《昭君出塞》中的[背工尾]表现了刚刚过了分关的王昭君面对番兵们盛大欢迎时的一种极为反感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唱腔在抒情中增加了叙述成分,节奏由慢渐快,直到扫尾拖腔才渐渐撤慢,在唱腔风格与情绪上与开始的[背工头]遥相呼应,完满地结束全曲。

《昭君出塞》这一[背工调]联曲体唱段,由于整个唱段偏重抒情,表现的是哀怨和思念,没有多少曲折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情感变化不太大,所以选用的牌于也主要是抒情性慢板,板式也基本上都是一板三眼,因此,属典型唱曲子的形式。在四川清音联曲体唱段中,这种类型比较多。但也有叙事性强,情节曲折,情感幅度变化大的段子中间插入的牌子有2/4或1/4节拍的,如[月调]唱段《尼姑下山》、新编唱段《永远活在人心》等。   

音响:   

附曲谱  

第十二讲掌握要点:

四川清音简况;四川清音的几种唱腔结构形式。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