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说唱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  张鸿懿 教授

 

 

第十六讲   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简介

苏州弹词是江南吴语地区主要的说唱形式。苏州弹词与评话合称苏州评弹。    弹词可从唐代的变文、宋代陶真以至元明词话中找到渊源关系。有的学者认为,弹词的语源即“弹唱词话”的省文,可见它与元明词话一脉相承。 明代正德、嘉靖之间(1509—1566年),杨慎写了《二十一史弹词》,明末的《白蛇传》是今所知道的最早的弹唱故事的弹词。清代又有大部的国音弹词《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天雨花》、《笔生花》、《再生缘》等,土音弹词最流行的有《三笑姻缘》、《玉蜻蜒》、《珍珠塔》等。

历史上有名的弹词艺人,见于记载的有明末泰州人柳敬亭(一般认为他是评话家)和苏州的吴逸和常熟的草头娘。清代苏州著名弹词家王周士在乾隆皇帝游历江南时,曾在御前弹唱,被封为七品小京官,后老病还乡,在苏州创立了光裕社。自建立这个组织后,弹词界就人才辈出,代有名家。如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陈(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有马(如飞)、姚(士章)、赵(湘舟)、王(石泉)。及至民国初年弹词家朱耀庭、朱耀笙、王效松、张福田、叶声扬、杨月槎、杨星槎等。后光裕社进一步发展并与普裕、润裕合并,到20世纪中苏州评弹艺人会员已发展到八百多人,仅上海和苏州两地的书场就近百家。流行的曲调除陈、俞、马外,又有沈、薛、夏、祁、徐、杨、蒋、丽等,名家已是不胜枚举了。 

演出形式

弹词是一种综合艺术,前辈艺人曾把弹词的表演形式总结为“说”、“噱”、“弹”、“唱”。苏州弹词的演出形式很灵活,传统的演出形式分单档,双档。单档即演员自弹自唱,双档分“上手”和“下手”,上手为主要说唱者,自弹三弦,下手弹琵琶。后来发展了三档甚至小组唱的形式。

苏州弹词的体裁有长篇、中篇、短篇和开篇之分。传统的弹词多为长篇,即大部头书目,分回连日说唱,常可连续几个月;中篇是后来兴起的,通常分三、四回说唱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一场演完;短篇为半小时至一小时内说完一个故事。

弹词开篇为近年来大为发展的一种形式。它源于诗赞,常作七言,故又名“唐诗开篇”。   

苏州弹词的流派唱调概况

苏州弹词曲调,数百年来经艺人不断地创造,曲调是很丰富的,虽然许多曲调因无曲谱记载而失传,但建国以来流行的唱调(除专用曲牌外)仍有几十种。这些唱调大都是由三种古老的调子衍化出来的,这就是陈调、俞调和马调。

陈调的历史最悠久。陈调的创始人陈遇乾,相传是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795年)人士,嘉靖时苏州弹词四大家之第一个。陈调吸收了昆曲及苏剧音乐,其唱调苍劲、庄严,善于表现悲壮豪迈的情绪,如传统段《林冲踏雪》,不同的流派都以陈调演唱。但陈调的传人没有把它发展成一种独立演唱长篇书目的流派,而多以陈调演唱老年人的角色。后只有杨振雄对陈调作了杨派化的发展,突破了角色方面的局限,以陈调为基础说唱了长篇书目《武松》。

俞调的创始人俞秀山,也为嘉庆四大家之一。其唱调回环曲折,委婉动听,犹如春莺百啭。唱时真假嗓并用,以假嗓为主。过去常被用于才子佳人谈情说爱及妇女感物抒怀等场合。在俞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流派很多,比较流行的有杨小亭所创的“小阳调”,祁莲芳所创的“祁调”及侯莉君所创的“侯调”,有人称这一支为俞调腔系。

马调是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马如飞所创的调子,字多腔少,多用叠句,一般用真嗓演唱,风格质朴豪放。在马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流派,最为流行的要推沈俭安和薛筱卿创造的“沈薛调”及后来朱雪琴所创的琴调。这一支也被称为马调腔系。

除此之外,各种流行的唱调,常常并非直接来自一家,而是吸收了俞、马调的特点融化发展而成的,因而有人称之为“综合腔系”,如夏(荷生)调、徐(云志)调、杨(振雄)调、蒋(月泉)调、丽(徐丽仙)调、张(鉴庭)调等。  

丽调的特点

丽调是50年代徐丽仙创造的流派。丽调以蒋调为基础又广泛吸收其他唱调及南北地方戏、其他民间音调以至现代音乐语汇融会贯通,尔后进行的创造,所以丽调是弹词中曲调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一种流派。

丽调最突出的特点是发展弹词音乐的旋律性,为了使唱腔更适于表现女性人物,增加旋律的委婉细腻,徐丽仙继蒋月泉之后在以五声音阶为主的弹词唱腔中大量运用了fa和si两个音,由于fa、si的普遍使用使丽调形成特有的缠绵和深情,具有鲜明的女性特点。

徐丽仙创作和演唱的唱段数量很多,她不但精于开篇,而且在许多新编的中篇弹词书目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1979年出版了《徐丽仙唱腔选》,收录了她创作的27段唱腔。徐丽仙演唱的作品可分两类,一类主要是塑造被压迫的妇女形象的作品,基调低沉哀怨,唱腔以细腻、委婉、缠绵著称,代表性曲目有中篇弹词《杜十娘》中的唱段“梳妆”和“投江”,中篇弹词《王魁负桂英》中的唱段“阳告”、“情探”及开篇《黛玉葬花》、《黛玉焚稿》等,另一类是以《新木兰辞》为代表的风格从低沉哀怨走向明朗刚健的书目。徐丽仙还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的作品。丽调作品音乐性强是弹词流派中最为突出的,在发展弹词的音乐性上起了重要作用。

 

、苏州弹词开篇《新木兰辞》赏析

《新木兰辞》是丽调的代表曲目。唱词由夏史根据北朝乐府《木兰诗》改写,徐丽仙创腔并演唱。

《木兰诗》是我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一首古老的叙事诗。徐丽仙谱唱的弹词开篇《新木兰辞》以洗练而生动的唱腔再现了这一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全曲可分为机房叹息、代父从军和得胜还乡三大部分。    

[一]机房叹息

  “唧唧机声日夜忙,木兰是频频叹息愁绪长。惊闻可汗点兵卒,又见兵书十数行。”这开头四句是典型的丽调唱腔,旋律以舒缓的下行级进为主,行腔低回婉转,妩媚秀丽,既呈现了本段“机房叹息”的基调,也描摹出了木兰从军前的女子形象,为中段的形象对比作了铺垫。

本段共四对上下句,这四对上下句之间并非原样重复,而是根据唱词内容变化了曲调,其中饶有兴味的变化是第五句:“卷卷都有爹名字”这里没有用传统的上句腔,而代之以被称为“丽调特性唱句”的转调乐句(转向上五度宫调)。以一句曲折委婉的低腔将木兰对年迈的爹爹的爱怜之情勾画出来了。如果说前面是概述木兰看到兵书后的自叹,这里则是点题,点出父女之情,为后段“代父从军”埋下伏笔。    

[二]代父从军

这是全篇的重点部分,集中展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要表现木兰女扮男装,跃马横枪,征战疆场的英雄气慨,无论采用传统的丽调还是原样借用其他弹词流派的唱调都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徐丽仙在这里突破了固有的曲调和风格的束缚,进行了大胆创新。这部分可分为从军、征途、鏖战和荣归四个小段落,其中换变了多种音乐手法,从不同的侧面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

从军

这是只有两句过渡性段落,“东市长鞭西市马,愿将那裙衫脱去换戎装”。唱句一开始就转入快中板,吸收了明朗刚健的薛调风格,表现木兰下定决心,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其中第二句里“裙衫脱去”的旋律下行到低音区后,“换戎装”却以小七度上行大跳:mi- re使曲调上扬,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展现出木兰脱去裙衫时的娇羞及身着戎装时的豪情。这种具有特性的跳进音程在中段多次出现,对烘托木兰英勇刚毅的性格起了重要作用。“登山涉水长途去,代父从军意气扬”。在琵琶三弦密集节奏的衬托下,句幅拉宽并加了悠长的拖腔,似一个远镜头把视野推向遥远的天际,飞越崇山峻岭。旋律中两次高音区:la—sol的上行大跳表现了木兰意气风发。本段共四句,结尾的“黑水长”以低音区悠长的曲调与前面形成对比,构成画面的交替,同时也以低沉、宁静的气氛与后面的大战场面形成对照,以反衬的手法为高潮做了必要的准备。

鏖战

描写战争场面,是全曲的高潮。开始“鼙鼓隆隆”一句,吸收了豫剧的音调和常香玉的“嗽声”唱法,旋律高亢激越,并在“隆隆”之后用琵琶击板模仿鼓声,又以切分节奏,跳音和加强不稳定音等手法突出了“朔风猎猎”、“风驰电扫”、“跃马横枪”等唱词的意境。刹时间,鼓声、风声、喊杀声、兵器相碰之声响成一片,绘声绘色的渲染了古代战场厮杀的景象。接下去“关山万里如飞渡,铁衣染血映寒光”两句以悠扬的旋律和写意式的笔法概括了十年鏖战的艰辛。

荣归

叙述木兰谢绝了天子册封,“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早早还故乡”的心愿。音乐上又逐渐过渡到与开头部分相呼应的典型的丽调旋律,为第三部分木兰重现女儿本色做了预示。

[三]得胜还乡

这段基本沿用原诗的五言韵式。在音乐上则主要运用弹词音乐中称为“叠句”的结构,造成欢快热烈的气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欢乐的高潮中,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在“含笑出门寻伙伴”的委婉唱腔后,突然插入乐队队员的男声伴唱:“伙伴见她皆惊惶,同行一十有余载,不知将军是女郎。”使婷婷玉立的女裙钗与瞠目结舌的军士形象如出现在眼前一样,造成喜剧性的效果。最后“谁说女儿不刚强”一句,仍由女声以轻柔拉散的曲调唱出,点出了全曲的主题,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音响 

附曲谱   

第十六讲掌握要点:

苏州弹词的主要流派;丽调的主要特征。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