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器乐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张伯瑜 副教授

 

第三讲  二胡音乐

 

一、概述

1, 历史沿革

早期的中国乐器是以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而拉弦乐器出现的很晚。唐代时,出现了一种叫“奚琴”的乐器,是用竹片拉奏的,它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拉弦乐器。唐代以后,中国音乐历史发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拉弦乐器的发展,由奚琴开始,逐渐地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拉弦乐器。如用椰壳做的椰胡、木制蒙皮的二胡、竹制蒙皮的京胡、各地流传的二弦、提琴、粤胡、等等,而且每一种之中又含不同型号、不同音色的分类。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国弓弦乐器的家族。

2, 乐器型制

二胡在型制上分琴筒、琴杆、琴轸、琴弦和弓子五个部分。琴筒为六角形,一面蒙皮。皮面上装有小的琴码,拱起琴弦,以使琴振动。在琴杆上部装有千斤,以确定琴弦从琴码到千斤的振动距离。琴弓用竹子和马尾制成。

二胡的定弦有两种。一种称为“托音胡琴”定弦为a---e1;另一种称为“主音胡琴”,定弦为d1---a1。可见主音胡琴比托音胡琴高四度。另外在中国各地的民间器乐和戏曲音乐中,胡琴类的乐器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构成了中国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的变化。

3, 二胡曲创作

二胡在20世纪以前一直是一件民间乐器,文人参与很少,所以流传下来的二胡乐曲很少。直到20世纪初刘天华的出现,改变了二胡音乐的状况,作为专业音乐创作的二胡曲开始出现。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对二胡音乐的发展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发现了阿炳,并录制了阿炳演奏的三首二胡曲,其中《二泉映月》成为了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经典。1949年以后,二胡音乐走向了真正的专业化道路,并开创了二胡音乐创作的春天。所以,当谈到二胡曲创作时,我们不能不谈及刘天华和阿炳的创作,并涉及建国后的二胡音乐的发展。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出生于1893年,卒于1950年。其父是当地雷尊殿的道士,会演奏多种乐器,并教授阿炳演奏这些乐器。阿炳一生坎坷。他四岁丧母,21岁患眼病,后双目失明,在丧失生活能力后,以沿街买唱和演奏乐器为生,沦落为街头艺人。1950年,音乐理论家杨荫浏先生去无锡采风,发现了阿炳,并请他演奏录制了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次年,当杨荫浏再次访问无锡时,发现阿炳已经离开了人世。虽然阿炳一生短暂,但他为后世留下的六首乐曲却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其中的三首二胡曲是《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琵琶曲是《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刘天华,民族器乐演奏家、民族音乐教育家和民族音乐作曲家。1895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表兄是著名文人刘半农。刘天华在中学期间开始学习西洋管乐器,后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2年还参加了上海的“开明剧社”乐队。1914年后在家乡江阴和常州的中学里教授音乐,并开始学习中国乐器演奏。其中主要向当时的著名国乐大师周少梅和沈肇州学习琵琶和二胡。后来还曾向民间艺人学习多种民间乐器,并到各地进行采风,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1922年,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成立,刘天华受聘到该传习所任教,同时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和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院校任音乐教师。在北京任教期间,除了学习了不同的民间音乐外,还接触和学习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小提琴演奏,并开始运用西方音乐作曲技术创作二胡曲和琵琶曲。1927年刘天华创办了“国乐改进社”,立志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改革。还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发表自己的改革设想。在以后的数年中,刘天华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同时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收集和整理。他曾用五线谱记录了梅兰芳的唱腔;曾到民间去收集“吵子会”的音乐;1932年,就在他到北京天桥收集锣鼓谱时,染上猩红热不幸病故。

刘天华一生共创作了十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并编写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和十五首琵琶练习曲。是他首先把二胡这件本属民间的乐器纳入了大学的课堂,成为了一件专业化的乐器。刘天华的创作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土壤之中,另一方面他又借鉴了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的手段和技巧,使得其音乐具有了特殊的品味。不但把二胡曲的创作向专业化的方向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而且还使得这些乐曲成为了中国传统乐曲宝库中的经典。另外他还创作了系统化的练习曲,增补了中国乐器在训练上的新手段和新方法。使其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有《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除夕小唱》、《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琵琶曲有《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二、乐曲欣赏

《二泉映月》:

完整乐谱:  (音响比乐谱有所删节)

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知,并且喜爱的一首乐曲。作曲,华彦钧;杨荫浏1950年录制。“二泉”是无锡惠泉山上的一处名胜,美称“天下第二泉”。这里是阿炳生前卖艺的地方。杨荫浏先生录制后曾问阿炳该曲的曲名,阿炳说无名,杨荫浏借二泉之意为乐曲命名为“二泉映月”,使其乐曲具有借景抒情之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愤懑与不平,同时也表达了阿炳一生的辛酸。

《二泉映月》是一首变奏曲。全曲共含六次变奏,前面加有一个短小的引子。每次变奏由三个乐句构成。各变奏之间前两个乐句变化幅度较小,而第三乐句变化幅度较大。

乐曲一开始用了一个下行音调的引子,以其所具有的叹息的音调揭示了乐曲的悲剧性质。

谱例 1

《二泉映月》的第一次主题呈示是继引子之后的倾诉性乐思的表露,带有很强的述说性质。第二乐句是一个相对不变的乐句,是体现该乐曲性格特征的固定音调。它是主题性格的一个重要部分,每次变奏时,它几乎都保持原型,不进行大的变化。第三乐句是一个具有动力性格的音调,虽然在第一次的呈示中并无大的起伏,但是那种上行进行的音调特征与前两句的下行的音调特征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也预示了该音调的可变性格。该乐句使旋律铿锵有力,富于变化,寓意深刻,进一步抒发了作者不平静的思绪。

谱例 2

此后,乐曲对已呈示的主题进行了五次重复与发展,旋律展开主要表现在第三乐句上。每次变奏特点是在重复的基础上,在第三乐句上应用扩展的手法,引进新的因素,使乐思获得发展。如第一次变奏中引进的新因素是羽音上的碎弓:

谱例 3

第二次变奏中引进的新因素是向上五度的移宫:

谱例 4

 而全曲的最高潮出现在第四次变奏中。其间第三乐句作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出现并反复强调了全曲的最高音:

谱例 5

音乐高亢有力,铿锵如金石之声,表露了阿炳内心深处无法抑制的激情。

阿炳在《二泉映月》中并没有应用江南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加花变奏手法,而是运用三个乐句进行重复与扩充,由此而形成了六次变奏而构成全曲。该曲虽然名为《二泉映月》,但它不是抒情性的写景乐曲,而是表露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可抑制的愤懑的呐喊。乐曲深刻地揭示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沉重呻吟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强烈地艺术感染力。

 

《光明行》:

完整乐谱:

刘天华作曲,创作于1931年秋。乐曲表现了作者发展民族音乐的志向与信念,并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该乐曲是“五四”时期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民族器乐作品的代表。

全曲由引子、主体段落和尾声构成。结构上属于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第一段(A)是第一主题段落。其旋律刚劲有力,节奏感强,弓法有断有连,音乐情绪充满着坚定的信心和力量。

谱例 6

第二段(B)为第二主题,旋律一开始在下属调上出现,并用内弦演奏,旋律连贯柔和,富于歌唱性,具有内在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气魄,与第一段主题在性格上形成较大的对比,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乐曲的主题思想。此段落应用了民间戏曲二黄、反二黄的音乐素材,旋律反复时采用了不同的调性,加深乐曲的感染力。

谱例 7

第三、四段是乐曲的展开部分。第三段应用第一主题片段派生而成,应用不同音区的模进和调性的多次转换,象征着浩浩荡荡的行进行列和追求光明的强大洪流。第四段应用第二主题旋律发展而成。

乐曲在第四段后反复第一、二两段的旋律,形成了再现的性质。

乐曲尾声用第二主题的完整的旋律,采用了颤弓的演奏技法,造成强烈的气氛,在高潮中结束全曲。

《光明行》是刘天华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在结构上,作者在我国民族音乐传统习用的两个主题的循环变奏(古称“缠达”)结构基础上,采用了西洋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特点,加强了乐曲结构的严整性。

在旋律的进行上,更多应用大三和弦分解进行的特点,在使用中巧妙地加上了三度音,使旋律既有进行曲的雄伟气势,又有鲜明的民族音调亲切感。

在演奏手法上把民间弦乐中用不同弦法演奏而转调的方法,应用在一首乐曲中,30年代,刘天华在民族器乐的创作首先使用了这种民间手法`,效果新颖,为后人创作打开了`一条思路,特别是顿弓、大段落颤弓的应用,都借鉴的恰到好处。

《光明行》的问世,为二胡曲的创作别开生面,表现作者在创作上已经达到了成熟时期。在创作手法上中、西结构运用得已很自如,显示了作者创作中孕育着的潜力和才华。

 

本周要领:了解二胡的基本构造;二胡音乐的风格;阿炳和刘天华的创作;著名二胡演奏家和乐曲;《二泉映月》的再创作。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