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回到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环球音乐采风(下)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安 平 副教授

 

第三讲  美妙的“不协和”-----保加利亚音乐

 

一、保加利亚概述

保加利亚共和国地处东南欧,面积110994平方公里,人口约9000000 ,其中60% 以上居住在城市中心地区,民族语言为保加利亚语(一种南斯拉夫语),官方宗教为东正教。少数民族有博马卡人(Pomaks聚居于与希腊接壤地区的穆斯林人)、土耳其人、马其顿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吉普赛人、犹太人、阿尔巴尼亚人、瓦拉几人、以及亚美尼亚人等。

保加利亚681年建国伊始,音乐文化开始形成,它的三个基本民族——斯拉夫族(占大多数)、原住保加利亚人和古色雷斯人(Thrace)之间交互影响,形成了保加利亚音乐文化的特征。直到19世纪,保加利亚世俗音乐文化中的民间音乐占据了优势,但是1878年从土耳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以后(从14世纪末到1878年保加利亚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专业音乐创作快速发展。

二、音乐体裁

保加利亚有许多音乐体裁,这里只选取了几种常见的重要体裁进行介绍.

1)劳动歌曲

音乐伴随着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妇女在田间耕作时,从一块农田到另一块农田(或果园)的行进途中,在短暂的劳动间隙或午餐时,都要唱歌。在干农活时唱的歌一般比较短小,很少变化,节奏自由,以响亮强烈的放声吆喝作结,从而达到与在相邻地块劳动的妇女们相互呼应的目的。如:

听XS3-01:收割之歌 

2)婚礼歌曲

为了有充裕的时间操办庆祝活动,婚礼通常在冬季农闲季节举行,音乐舞蹈增加了婚礼的喜庆热闹气氛。婚礼包含30多个程序,要持续一个星期的时间。婚宴上,新娘的女友和女亲们用歌曲描述婚礼的筹备、赞扬新娘的美丽、向她提供忠告,以及表达新娘离别出生的娘家进入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的悲伤。音乐活动贯穿婚礼的始终,诸如婚礼横标的制作,新郎修面,男方迎亲,列队向教堂行进,以及仪式后的宴席,等等,都有音乐相伴随。

看XS3-02:婚礼 

3)史诗歌曲

历史叙事歌曲的人物和事件取材于保加利亚较晚近的历史,特别是描述反抗奥斯曼暴力的解放斗争,沙皇统治时期的景况及其统治的覆灭,以及(奥斯曼时期)强迫转奉伊斯兰教等历史故事。描写起义部队领袖克巴伊都斯蒂或沃伊沃蒂从隐蔽的山林向奥斯曼帝国军队发起攻击的内容,是历史叙事歌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叙事歌曲用史诗歌曲、收获歌曲的曲调演唱,音域通常比英雄史诗吟诵歌曲宽阔。

听XS3-03:史诗歌曲 

4) 乐器   

“卡瓦尔”(kaval),一种边棱发音斜吹木制长笛;卡瓦尔来源于西亚地区的奈伊(ney)笛,但卡代尔没有微分音程的演奏,其按孔的方式与发声法受西方的影响。“卡瓦尔”虽然有几种演奏风格,但以吐音和颤音为特征的色雷斯风格流行比较普遍。

 听XS3-04:卡瓦尔笛独奏 

“嘎伊达”(gayda风笛)是婚礼和在户外庆典仪式中最受喜爱的乐器,其构造由一根旋律管(chanter)和一根低音管(drone)组成。“嘎伊达”有大、中、小三种类型,流行最广的是中型色雷斯“嘎伊达”。

听XS3-05:嘎伊达独奏 

“加杜尔卡”(gadulka),—种短颈、共鸣箱呈半梨形(扁平形较少见)的弓弦乐器,垂直地放在膝上或一根带子上进行演奏。除皮林和罗多彼山区外,这种乐器在保加利亚其他各地随处可见。以前“加杜尔卡”有大小不同的几种形制,现在通行的是大型色雷斯“加杜尔卡”。

听XS3-06:加杜尔卡琴独奏 

5)“霍罗”(舞蹈)

“霍罗”舞——舞者排成一个封闭或开放的圆圈、螺旋形圈,或排成一个长横列、几个短直列,互相扣着手、腰带或互相搭肩、搂腰,组成人链。舞姿主要是脚和臂的动作,特别是脚后跟、脚趾和脚掌的舞步,还有滑行、蛙跳、下蹲、弯膝等动作。躯干和头相对比较固定。模仿动物的行为或某些风格化的劳动动作(如搅拌奶油)很有特点。上述动作都有相应的称谓,在舞蹈过程中可以用作命令发出进行指挥。每个“霍罗”舞即由上述这些各种各样的动作按特别的舞蹈队形的要求组合而成。

大多数“霍罗”都有舞歌相伴,演唱者即舞蹈者,舞歌一遍又一遍要唱若干小时直到结束。通常,舞歌由排在队列靠前位置的两对(或两组)妇女交替轮流演唱,歌曲大多数为二拍子,但也有不少非对称的节奏型。速度从稳重到极快。

听XS3-07:shopsko horo 

6)合唱的织体和音色   

虽然在保加利亚广为流行的是单声部齐唱,但复调也并不少见,尤其是西部很为突出。此外,在绍普和皮林地区,还存在着与马其顿、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以上为前南斯拉夫共和国成员国),以及阿尔巴尼亚相似的著名的独特的复调风格传统。该地区把这种风格称为“德弗各拉斯”,有时又叫做“木诺各拉斯”即“多声”(many voices)或“分唱”(part singing),上声部为独唱,低声部由一人或两人(有时两人以上)担任。歌手用比喻性的术语来表达这种二声部的特点,描述它们的运动、音质或功能:第一个声部称“伊兹维卡”(呼喊),“伊兹维那”(盘旋),“沃迪”(引领),“迪嘎”(上升)或“特里森”(摇颤);第二声部叫“斯拉嘎”(铺放),“弗拉齐”(追踪),“布齐”(咆哮),有时也叫(摇颤)。这些术语还表示歌者的站位,如上声部旋律演唱者把自己安放在比低音(第二声部)演唱者们稍微靠前的位置。

 听XS3-08   和XS3-09: 

除保加利亚西部外,“德弗各拉斯”仅存在于内代利诺罗多彼山村和内代利诺市郊;在皮林山区科斯突尔斯克存在一种音程狭窄、风格独特的三声部演唱形式;佩特里奇附近有与阿尔巴尼亚复调风格近似的演唱形式;索非亚周围地区的多声演唱频繁出现音程相邻的三个音组成的音簇(cluster);而绍普地区的复调演唱则以紧张、强烈的平行二度见称。

听XS3-10: 

7)结构、曲体和调式

保加利亚音乐的旋律运动通常为级进,音域狭窄(多在八度以内)。标准的旋律含两个到五个音,而且总是终止在主音下方大二度的位置上。歌曲的结构以诗节的长短而定,因歌词诗句中无实义词和经过变化、富有表现力的俗用名称或名词以及一些打招呼性质的感叹词和插入语的频繁出现,使乐句的结构为之扩展。这种插入填充词语的诗歌设计手法可以创造丰满的诗行乃至一首完整的诗篇,这些填充词语常常发挥了副歌的作用。

无数的旋律显示,增二度的音级的出现,产生了潜在的有半音的四声、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的旋律,某些可能与中东调式、古老的保加利亚调式或拜占庭教会调式有关。

8)节奏和节拍

保加利亚音乐中不对称的节律形式可以看作二拍子和三拍子的结合产生的“异节拍”

heterometer)型样。最流行的“异节拍”舞蹈是“拉切尼查”,一种精力充沛的7/162+2+3)拍子的“霍罗”舞蹈,有各种各样的乡土名称。它是单独表演的,舞者成对或成组,可以在室内或室外表演,特别是在婚礼和其他庆典场合表演。 

[谱例3-1] “拉切尼查”舞曲

选自S·德朱德支赫夫:《保加利亚民间音乐》(保加利亚国立音乐学院教本)(索非亚1970-752/1980

保加利亚存在着许多“异节拍”节奏型,贝拉·巴托克把它们称为“保加利亚节奏”,它们与在希腊、马其顿、土耳其和高加索地区相似的节拍型有所联系。

保加利亚和声中大量的2度与节奏节拍上的“异节拍”节奏型的运用,按照西方古典音乐的审美观念来看,这是不协和与不稳定的,但这却是保加利亚音乐的美妙之处。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