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到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
环球音乐采风(下)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安 平 副教授 |
||
第十五讲
美拉尼西亚的音乐文化 1、美拉尼西亚概况:
美拉尼西亚诸岛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总面积98万平方公里,占大洋洲全部岛屿面积3/4强。其西北端是岛新几内亚岛,面积78.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岛。其东边是阿德米勒尔提群岛、俾斯麦群岛和新不列颠岛;东南部是所罗门群岛;东南末端是圣克鲁斯群岛;其南边是新赫布里底群岛、班克斯群岛和托雷斯群岛;其南端是新喀里多尼亚岛以及与之相邻的洛亚尔提群岛和库尼岛;它的最东边的是斐济群岛,东北环绕着澳大利亚; 美拉尼西亚诸岛分布于热带,气候炎热而潮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绝大部分岛屿多山,覆盖着浓密的热带原始森林。土著居民属于尼格罗种人。其中主要有巴布亚人、俾格米人、新喀里多尼亚、所罗门人、瓦努阿图人、新喀里多尼亚人和斐济人等。1983年统计总共约有
120万。 美拉尼西亚人的宗教信仰复杂多样,既有古代图腾,氏族崇拜,首领崇拜。也有传教士带来的基督教信仰。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祭司等级,但是,已有一些宗教职业者,如巫医、魔法师、占卜者、黑巫、祭司、萨满、守庙人等。在某些岛屿上,女巫占有特别的地位。 美拉尼西亚人认为宗教巫术的力量是神圣的、秘密的和受禁忌的。在美拉尼西亚语言中,有许多表达这一思想的词语。最广泛的概念是“马那”,美拉尼西亚人认为马拉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物质力量的力量,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导致善与恶。掌握并驾驭这种力量,是一种最大的特权。首领正是由于掌握了马那,他才成为首领。美拉尼西亚人所有的宗教观念和仪式中都有马拉,它普遍流行于美拉尼西亚的大多数岛屿 美拉尼西亚人的创造活动最明显地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他们的造型艺术多半都带有实用的和装饰的性质。他们喜欢用雕刻和图案装饰各种生活用品。船和浆的装饰特别丰富多彩;差不多所有各地,在狼牙棒和箭簇上都绘有各种图案;各种生活用品:如盆、碗、匙、勺、木枕、斧柄、鼓等东西上,通常都有精心的雕刻。人的身上也戴有各种饰物,并普遍有鲸面文身的情况。 其中与崇拜有关的雕塑。如有各种雕像,大部分都是木刻的人身或人头;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各种面具和头饰,通常都是形象化了的人头形状。在新赫布坦克底,有一种很高的立式木鼓,鼓的上部也被刻成人形。
2、美拉尼西亚的舞蹈
美拉尼西亚舞蹈与庆典、战争、成年式、上层人士在秘密社会中的晋升以及葬礼有关。并以此来肯定社会的传统价值。主要演员穿戴着巨大、笨重的装束和面具,扮演传说中的精灵或祖先,舞蹈者扮演神话中的人物,表演着各种非人类的动作。其主要特点是主要演员有节奏的进行以及腿部和身体的跳跃。另一位角色一面弯膝,一面敲鼓。其他演员则对这两位演员进行模仿。 美拉尼西亚的舞蹈大都是一种自娱性的集体舞,伴随着重复的动作,游走式的姿态,例如从男子们的房屋跳向海滩,舞蹈时的路线有时是圆圈式、或直线式,有时是蜿蜒曲折的蛇行式。舞蹈动作的社会象征意义远远超过它的审美价值。 新赫布里底岛的马勒库拉(Malekula)舞具有了六部对位性的节奏,其中有声乐节奏,和由长条裂口木鼓敲出的四种节奏。舞者单列纵队变为蜿蜒的蛇形队的循环舞步形成了特殊的节奏。舞蹈是一种称为马基(Maki)的秘密等级社会有关的周期性仪式的一部分,整夜的庆祝活动中,要表演70个仪式歌舞节目,大部分是由男子表演的行进舞和环舞。行进舞的主要特点是将全身的重量倾注在一只脚上,踏着砰砰作响的舞步。男子舞以10人为一列,共有10列,在行进中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图形。舞者的脚踝上戴着种籽串成的响器和用贴着树皮布的竹子面具,有时还有装饰的羽毛、涂色的木桨。长条裂口鼓的音响被认为是祖先发出的声音,它能引导舞者进入与神祗交往的精神状态,并将祖先的精力传递给后代。 在新几内亚岛的比斯马克(Bismarck)山居住的马林人的卡伊科(kaiko)(主题为战争)仪式中,舞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卡伊科的主题表现各个部落、集团之间的团结。每一个舞蹈团都有自己的独特舞步和鼓的节拍,一些男子击鼓伴奏,另一些人带着弓、箭、斧和木长矛,表现战争情景。舞蹈有四种主要动作:跳跃舞步、行进舞步、屈身舞步和炫技舞步,其中第三种是一种将舞者引入静止状态的步伐。 在美拉尼西亚人的舞蹈中,男女很少同舞。舞蹈分日舞和夜舞,通常在月夜进行。男子舞的表演有专门的广场,妇女不得进入,只能在旁边观看,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男子的舞蹈多种多样,通常都包含有摹拟描述的成分。如手持长矛或其他武器的出征舞,坐着摹仿划船姿式的划船舞等。在新爱尔兰保存着古老的“图腾舞”,参加舞蹈的人必须是属于这一图腾的成员,舞蹈时便是摹仿自己图腾动物或飞鸟的动作。 一般舞蹈都是用脚前后有节奏地在地上打着拍子,两手和身体也有相应的动作。参加的人常常是排成一列或二列纵队;舞蹈规模有时多达百人以上。参与者通常涂饰身体,头戴面具,并有专门的道具,如棍棒、盾牌、桨、斧等。 3、美拉尼西亚音乐
美拉尼西亚的歌曲丰富多彩,既有非洲黑人音乐的特点,也有海洋文化的风貌。主要特征是:传统的旋律模式,即兴的歌唱。音阶上,从一个到六个音的不等音乐都有。节奏上,均分和非均分节奏都存在;结构上,不断重复的乐句,呼应式的歌曲形式以及多声部演唱等。不同的岛屿,或同一岛屿的不同文化中,有各种各样的差异。 美拉尼西亚人的乐器,最有代表性的是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某些打击乐器被认为具有“神性”,或与巫术相关,能发出神或祖先的声音,这些乐器上往往有艺术性的雕刻和各种装饰。如在新赫布里底群岛中的马勒库拉,就有高大、直立的长条裂口木鼓,在鼓的上部雕刻了人头像。在新几内亚岛的不少地方都能见到大小尺寸不同的、横放的长条裂口木鼓,鼓的一端雕刻着动物(如猪或鳄鱼)的头,另一端雕刻了动物的尾巴。最好的人像雕刻是在“水鼓”上,这是一个中空的木鼓,形状像漏斗形,鼓身的一端或两端蒙着蜥蜴皮,用手敲击。敲击时发出的音响很像新几内亚的“羌布里”(Chambri)湖边举行成年式时用棍击水时的声音。在美拉尼西亚,某些漏斗形的单面鼓是用得较多的,常用于伴奏舞蹈。在这种鼓不蒙皮的一端常雕刻有张开口的鱼嘴,而在鼓的把柄上则雕上了鸟、蜥蜴的图像。在打击乐器中,还可以见到各种哗螂棒。 吹奏乐器中,有各种号角,各种多孔的口笛和鼻笛。其中,最出色的是一种叫做“帕纳”的排笛,在美拉尼西亚南北都很流行。排笛是由不同长度的芦管按梯形排列而成的,每根芦管都发出一个特殊的音调,其长度的选配,要命名它们发出一定的音响。在新爱尔兰,“帕纳”上的芦管一般在5—8根之间;在新赫布里底,芦管的数目达到13根,但常见的是7或9根。在新几内亚,还有竹制的“精灵笛子”,在竹管的末端雕有动物的形象。 3、听xs15-03曲:《这是一只贝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摇篮曲
4、听xs15-04曲:《Chimbu求爱歌》巴布亚新几内亚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