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到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
环球音乐采风(下)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安 平 副教授 |
||
第十六讲 澳大利亚的土著音乐文化 (—)地理与社会概况
澳大利亚一词来源于拉丁文“terra
australis”意为“南方大陆”。它位于南纬11度——40度和东经113度——154度的南半球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组成,面积为7682000平方公里。四周为辽阔的海洋环绕。内陆的沙漠、半沙漠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5%,大部分气候属温带,北部为热带。东北部沿海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一大堡礁。人口为1625万,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后裔占95%、土著居民近1%、华人华侨为1.2%,官方语言为英语,居民中98%信仰基督教,少数人信奉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和万物有灵教。 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的来源有四种说法;即本地生长说、北京猿人南下说、北京猿人与爪哇人混合后南下说、东南亚古代居民移居说,目前学术界倾向于
第三种看法。 早在四万年以前,塔斯马尼亚人己居住在塔斯马尼亚(Tasmania)岛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土著人也己分布在整个澳大利亚大陆了。在18世纪欧洲人到来之前,澳土著居民约为35万,分为500多个部落。从1788年白人殖民开始,英国殖民者长期在澳大利亚推行霸占和屠杀政策,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对土著居民实行同化与歧视政策,土著居民被赶走,甚至当作动物来屠杀,随着19世纪养羊业的发展和淘金潮的到来,土著居民丧失了大量的土地。1930年还进行过一次大屠杀,塔斯马尼亚人由此完全灭绝,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本世纪,直到1967年才土著居民才真正享有了澳大利亚的公民权。 (二)宗教与艺术
澳大利亚土著宗教的主要形式是图腾崇拜,他们相信一定的人群与特定的物种(大多为动物)之间存在着超自然的亲缘关系,每个部落大约有10到30个氐族,每个氐族都以一种动物作为图腾命名,图腾大部分为飞禽走兽,如袋鼠、鹦鹉、青蛙,沿海地区则以鱼和水生动物为主。少数氏族也以红赭石、飞去来器、石斧或雷电、星云作图腾。 在许多神话故事中,祖先们常被描述成亦人亦兽、或男或女的幻想物,以狩猎为生,在大地上游荡,最后进入地下,化为山岩、树木。这些图腾祖先梦游整个大陆,所经之路,歌唱每件遇到的事物,如鸟、动物、平原、岩石、水洞等,其歌唱使世界得以存在,“歌路”〈songline〉就是图腾祖先在梦中所走的路,他们在路上留下了语言和乐音的痕迹。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图腾或祖先活的化身,并且通过巫术宗教活动,对图腾祖先进行崇拜。 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几乎人人都会绘画、雕刻,其中树皮画、板画、纹身画、石窟画、沙画等十分出色。树皮画的主要题材是各种飞禽走兽,不仅外形神似,而且其内部的骨骼、内脏清晰,有“X光透视画”的美称。土著居民常用它作为传统教育的工具,用赭石、白粘土和木炭画出的简练图案、使人想起神话中的人物和动物。男人和女人在参加仪式、庆典前,也都用它们来装饰自己,以表现“梦境”、人与“精灵世界”特殊联系。另外人们也将这种画画在参加成年式的青年身上。 在阿赫姆区的一些地方,表演艺术与绘画等视觉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金伯利(Kimberley)高原地区有一传说,当男人们为石窟中的“王迪吉纳”(Wandijina—种巨大而无嘴的人物形象)绘画进行修饰时,同时一群男子为求雨的仪式而聚集在一起,用歌唱来为仪式伴奏,他们用棍敲打着一个甲壳,另一个甲壳中盛了水,将—个陶制的“王迪吉纳”放置其中,使它逐渐溶化在水中。歌词大意是:“我己经画完了王迪吉纳,包括他的上臂、手、手指、关节和指甲。” 歌唱一直延续到仪式完成。人们相信歌唱魔力。 (三)澳大利亚土著音乐的特点
澳大利亚土著音乐是一种独特的、与世界上其他文化少有联系的音乐。四万年来,土著居民很少改变的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其传统文化、知识、历史、神话都是通口头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而歌曲正是主要的口传形式。“歌路”正是这种传承方式的真实写照,歌曲既包括宗族的历史和神话,也包括对保护土地的实用的指导、对危险的动物、有毒的食品的劝导、游戏或娱乐等。新歌则在人们的梦境中由“神人”传授。 土著歌曲按其功能可分为三类;即神圣、世俗、秘密三类。大部分秘密歌曲也十分神圣。神圣歌曲的歌词有重要意义,神圣歌曲在秘密场所表演或歌词具有成年人才了解的“内在”意义,它的旋律也可在秘密歌曲中使用。世俗歌曲的内容大都与部落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关。 土著舞蹈具有集体性,表演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大多数舞蹈都是集体舞,普通的舞蹈男女老少均可参与,大多数人既是观众,又是舞者。许多舞蹈实际上是哑剧,既有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也有神话和信仰的题材。舞蹈的主角往往是表演一个精灵。如流传很广的“科罗波利”,“莫隆戈”舞就是以精灵的名称来命名的舞蹈。大多数舞蹈都在仪式上表演,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土著音乐常常伴随着击掌、拍打身体、赤足跺地或击棍等进行。唱歌时常常发出嘶嘶声、嗥叫声、咕噜声、喊叫声、大笑声、哭泣声以及高音区的变化多端的假声等,时而从演唱转入说白。人声也常常从干哑、低沉的音色转入强烈有力的音质,其中无元音的滑音技巧起着主导作用。有的歌手甚至可以同时唱出两个不同音高的音。 旋律大多为2、3音乐的短小曲调,进行以级进为主。其中梯形下行的连续滑音进行十分常见。另外由一系列强烈的高音至柔和的低音的下行进行也较为多见。下行前,往往大跳到高音,旋律中有各种装饰音,如下行滑音和带有微分音的颤音。有些地区也有多声部音乐,持续音较为常见。 土著音乐采用的节拍较为复杂,其中非均分节拍为5、7、10甚至为13拍。复节拍和交替节拍以及自由节拍节奏、切分节奏都比较常见。 城市澳大利亚土著音乐,其歌曲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多用吉他为歌曲伴奏。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怀旧歌,典型的歌词大致为:“我是谁?我是什么?在我死去前将会发生什么事?”,另一种是抗议歌。通常涉及穷困的生活和警察的粗暴,它伴随着土著居民争取权利的政治运动而兴起,约苏.意迪(Yothu Yindi)乐队是其重要的代表。 (四)澳大利亚的特色乐器
“迪吉里嘟” (Didjeridu)
澳大利亚的土著乐器迪吉里嘟是现在唯—还在使用的气鸣乐器,在澳大利亚北部十分流行。这种乐器通常用桉树的树枝制成(白蚁蛀空的树枝最好)。长度大多在1.5米左右,最长的达到3米,管的内径在吹口处为3厘米、到末端增加为6一7厘米。管子的末端加有一个大的贝壳或罐头匣以加强共鸣。它的外表通常还用各种图案和雕刻加以装铈。演奏前须在溪水或河流中浸泡,使之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发出柔和的音响。竹制的迪吉里嘟极少,塑料管或铁管制作迪吉里嘟,其音响效果也不错。 采用循环呼吸法,迪吉里嘟可以产生持续音。用嘴唇松弛地吹,能产生低沉的基音,将嘴唇绷紧吹,能产生高9度一11度音程的泛音。重吹基音,音高可以增加1一2个半音。吹奏泛音时,长长的“唬唬”声和很短的“嘟嘟”声是这一乐器的最大特色。它还可以发出几乎听不见的舌音“普吐”声。如果演奏者将歌声加杂在吹奏之中,既可产生强音也能发出高几个八度的假声,模鸟鸣的尖叫声。基音的持续音有各种不同的泛音穿插其中,采用音高和音色交替的方法,持续音的演奏者可以为歌唱者提供多样的节奏、多种音色的背景,为歌唱和舞蹈伴奏。迪吉里嘟的演奏十分困难,杰出的迪吉里嘟演奏者通常受到人们的高度尊敬。 (五)澳大利亚部分土著音乐简介
1、北部音乐
在澳大利亚北部边缘地带的土著居民保护区——阿赫姆(Arnhem
Land),保持着传统式的社会结构,原有的社会一宗教信仰继续主宰着北方村社中每一位成员的行为,在仪式中可以窥见其歌唱舞蹈一斑。 北方音乐基本上是声乐,而且人们相信大部分的歌曲都是由“精灵”传授的,只有少数歌曲中的歌词没有“神圣”的内涵。按照土著居民的观点,他们认为的世俗性歌曲就是“牛仔歌”“聪明人的歌”而这些歌是从“梦中所得”。歌曲可分为氏族歌曲、宗教仪式歌曲和个人歌曲三种。宗族仪式歌曲包括降雨歌、停雨歌和爱情魔术歌和秘密的治病歌和伤人歌以及一些与仪式有关的歌曲,如在舞蹈者的皮肤上作画时唱的歌。 北部重要的歌舞是科罗波利(corroboree),它既是北部音乐舞蹈的总称,也指具体的娱乐歌舞和宗教仪式歌舞。少年们举行成年式之前,他们要在老人的指导下练习这种歌曲。通常在迪吉里嘟的伴奏下歌唱。 北部各地区和部落的舞蹈各具特色,靠近达尔文市的巴树尔斯特(Bathurst)岛的男子舞蹈,以前弯的身躯,狂热的跺脚,和响亮的自我臀部拍打为特点。阿赫姆西部氏族的舞蹈却以富有弹性的跳跃和灵巧的动作,与前者形成强烈的对比。金伯雷西部地区的舞蹈,舞步较慢,舞者带着不同种类的大木板,伴随着歌者在节奏圈的重要节拍上停顿而停顿,滑行舞步所形成的分叉双脚、屈膝和摇摆动作也很有特色。 2、南部音乐
澳大利亚南部地区指的是卡普里孔热带以南的地方,即昆士兰(Queenland)州的南部、北部地方和澳大利亚西部以及整个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澳大利亚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在这片广大的地区中,有两种主要的语言,即阿朗达(Aranda)语或称中央澳大利亚语、皮将特贾拉(Pitjantjara)语或称西部沙漠语。阿朗达语还可分为5种方言,皮将特贾拉可分为40种方言,其他地区还保存了200种方言。音乐的分布和差异是与语言相关。 这一地区的部落音乐具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即其音乐基本上是声乐,乐器以敲击性乐器为主。其中有两根棍子或一对飞去来器的互相碰击、用棍子、石头或盾牌敲击小土墩、刮器、击掌、跺脚、拍大腿以及敲打皮袋(后两种形式是只有女性才采用)。在东南部的部落中,使用负鼠皮蒙在一个空筒上或张在两膝之间的薄膜鼓。在昆士兰北部地区则使用蒙着蜥蜴皮的薄膜鼓。非敲击性的乐器有牛吼器(bullroarer)和称作尤尔布拉(ulbura)的喇叭,它们都被土著居民视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的乐器。如牛吼器在空中旋转发出的音响被认为是神圣祖先的声音,中央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用尤尔布拉表演,这是一种用长60厘米、内径5厘米的空心树干制成的喇叭,歌者对着喇叭唱歌,有时在神圣的仪式中用它来代替牛吼器。不使用迪吉里嘟。 歌曲常常用于降雨、恋爱的仪式中。他们认为,歌曲不仅能加强其效果,烘托气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表演者获得古代神圣的祖先埋藏在土地中的超自然力量。这种神力既可用来行善、也可导致邪恶,因此,必须加以严格控制,所以,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掌握这些具有神力的歌曲。 神话也是歌曲的主要内容之一。祖先们在大地上出现,创造了风景并居住下来。大袋鼠祖先既创造了自己形状的动物,又创造了以袋鼠作为图腾的人类。最早的祖先有时被描述为人,有时为动物,歌曲被认为是由这些祖先创造并教给他们的后代。这些歌曲既包含了祖先们的生活,也歌唱后来人类的生活,因此也有人称它为“历史”歌曲。
听xs16-01曲:《青蛙》阿赫姆地区歌曲(迪吉里嘟管伴奏)
听xs16-06曲:《科达布——布洛甘鸟》阿赫姆地区歌曲(迪吉里嘟管、双棍与男声)
听xs16-07曲:《科拉拉——船歌》昆士兰开普约克地区托雷斯海峡岛屿歌曲(吉他、尤克利利琴(ukulele)与皮鼓伴奏)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