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 >> 第三章 >> 第二节 建立课堂常规的原则与途径
 
  二.制定课堂常规的原则
  建立课堂常规的原则是指在建立课堂常规时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应贯彻在课堂常规建立的方方面面。实际上,课堂常规的制定也是一门学问,课堂常规制定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课堂管理的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常规的接受和执行的可能性,指定课堂常规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要求常规的制定必须尊重学生,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以发展学生为目的。因此,课堂常规应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讨论,共同协商制定的。在措辞上应建设良好气氛,多用“做什么”,少用或不用“不准做什么”一类的话,这样的常规学生便于理解、遵守,教师便于实施。教师决不可先个人意愿,一手包办。将自定的规则强加干学生头上,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二)民主原则
  课堂常规的建立应采取民主原则,即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意见,尽量使学生自愿、自然地接受常规,并表现出符合课堂常规的行为,让学生养成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态度、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在课堂常规的建立过程中,教师运用民主的原则,应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有意见沟通的明确途径,认真对待学生的意见,缩短师生问的社会距离,让学生产生受重视的感觉,进而愿意接受常规的规范,做一个重纪律、守规矩的学生。
  (三)积极指导原则
  传统的课堂常规的建立,偏重消极性的常规管理,即只有等到不良的行为出现之后,教师才在某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惩罚,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以禁止不良行为的再现。在这种方式中,教师主要依靠其权威压制学生,处理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心理上的抗拒,也易使学生在教师权威下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影响课堂管理的效果。而教师这样做,即使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但教师一旦离开教室或转身板书,学生往往会故态萌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