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课程内容
>> 第三章 >> 第二节 建立课堂常规的原则与途径 |
|
(六)激励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处理教育问题中,表扬和赞赏的效果比批评与惩罚的效果好。希望得到认同,受到认同、激励是人的基本需要。学校中的学生需要适当的鼓励和赞赏,而不要过分的指责和批评。鼓励是防止不良行为发生的最好方法,教师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有助于课堂常规的建立。因为一个被认为是行为良好的学生,往往相信自己真是那么好,因而他会更加努力表现良好,保持优良记录,以维持自尊;反之,一个被教师认定为“差生”的学生,久而久之,必将自暴自弃地依照人们所谓坏的方式采表现他们的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七)发展原则 课堂常规建立的根本宗旨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常规的建立上,应体现“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建立课堂常规时要积极地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各种规范。不仅使学生认识这些规范,还要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情感,自觉遵守常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八)自律原则 课堂常规建立的最高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也就是要指导学生在常规养成的过程中,同时培养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自觉自律的精神,使之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均能不逾越课堂的常规。凡是道德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形成,都需要学生的身体力行,常规的建立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只采取强制手段,则可能引起学生的抗拒,影响课堂常规建立的效果。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情绪、态度、行为等都处于不成熟状态,教师更应注意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逐渐使其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
|
[1] [2] [3] + [5] [6] [7] [8] [9] [10] [11] [12]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