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 >> 第三章 >> 第二节 建立课堂常规的原则与途径
 
  理想的课堂常规的建立,教师应采用多启发、鼓励、暗示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自愿地接受并遵守常规。同时,采用引导在先的方式,让学生先养成适当的行为,而不是等到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后再施以惩罚。因此,良好的课堂常规的建立,应采取积极的事先指导的原则,目的不是禁止学生为所不当为,而是鼓励学生为所当为。
  (四)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要求课堂常规的制定要以课的类型和课堂基本环境为依据。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不同的课型里的活动是不一样的,因此,课堂常规的制定要考虑到具体的课的类型,比如,实验课与讲授课的课堂常规就不可能一样。课堂基本环境是指学生的数量、教室的大小和资源的可利用性等。例如,人多教室大的课堂比之人少教室小的课堂就更难以管理。
  (五)共向参与原则
  课堂活动本身就需要学生有计划地参与,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对集体的向心力和隶属感,并使其成就感能得以满足。课堂常规的建立也不例外,教师应积极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会由此在个人意识上产生一份责任感,并认同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觉得有履行规则的义务,以减少学生与教师对立和故意反抗的现象。因此课堂常规的建立应采取共同参与的原则,班级人人参与常规的制定。师生间的默契配合,将使班级产生和谐、有活力、有朝气的气氛,有助于课堂常规的建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