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 >> 第三章 >> 第二节 建立课堂常规的原则与途径
 

  四、建立课堂常规的注意事项
  掌握了课堂常规建立的原则和策略方法,还远远不够,课堂常规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满足基本的要求。
  (一)课堂常规应符合四个基本条件,即明确、合理、必要和可行。
  这些条件也是为了保证课堂常规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合理性。如类似于“注重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对于学生而言显然是不明确的,难于起到约束与指导作用。又如“上课时要坐端正,两手要放在背后。”这种规则既不合理,也无必要,而且是消极、负向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再如“上课期间禁止上厕所”,这种规则不但学生很难做到,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有效的规则是必要而合理的,应描述清楚、指向明确,还应正面措辞。对于做不到的规则,暂时可以不定,或将其分解成数个次级规则。
  (二)课堂常规应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共同制定。
  课堂常规不可由教师凭个人好恶独断设立,而应经过学生的讨论与认同。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共同制定课堂常规,就会自觉遵守并乐于承担责任,教师执行起来说会顺利得多。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制定课堂常规,并让学生明白这些规则的必要性和严肃性。
  (三)课堂常规应少而精,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
  教师要对所讲座的课堂常规进行归纳、删改,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制定出尽量简明的、最基本的、最适宜的规则。一般以 5-10 条为宜。如尚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如果一次定得太多,学生一下子难以把握,教师也难以控制。规则内容的表述应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多规定“做什么”,少采用“不准或严禁做什么”之类的词语。积极的语言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容易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的行为目标,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
  (四)课堂常规应及时制定和不断调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抓住学期开始的机会制定课堂规则。在开学之初就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学生的状况和学习方式,征求学生对课堂常规的意见,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需要与要求。在开学之初制定课堂常规,主要也是基于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共同需求。从教师角度而言,就是要把他所期望和设想的规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了教师的意图和行为期望。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需要从一开始就获得关于他们行为的规范,以顺利地适应课堂的学习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宜保持弹性与折衷性,以保证课堂常规得到学生的认同,确认或支持。但教师可以保留最后的否决权。

  课堂常规不可能一开始就尽善尽美,一旦制定出来,就完全符合课堂的各种情境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而且学生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真正完全明了课堂常规的具体要求。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检查,并根据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修改或调整。通常情况下,可以采取活动式的规则·即每过一两个星期对规则进行修改,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在学生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对课堂常规予以更新。在需要调整或修改的规则较多时,应先从最重要的一两项开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