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  和云峰 副教授

 

 

第二讲   

 

中国的藏族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一、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人口分布:藏族人口为4593330人(1990年)。由于前、后藏地处雅鲁藏布江河谷,因而以农业人口为主;安多区绝大部分为纯牧区。康区以游牧为主,也有一些较大的农业区。总的看,农区藏族人口与牧区人口大致相当。

民族称谓:藏族自称“蕃”(bod)藏族自称为“博”,属蒙古人种,他称有“卫巴”(前藏地区)、“藏巴”(后藏地区)、“兑巴”(西藏阿里地区)、“康巴”(西藏东境和四川西部)、“安多娃”(西藏北部及川西北、青海、甘南)等(“巴”、“娃”藏语意为“人”。)。

宗教信仰:藏族早期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本教(亦称“波”,俗称“黑教”)。大乘佛教在7世纪由印度及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后,经过“前弘期”(7世纪至838年朗达玛禁佛的约200余年。)与“后弘期”(开始之年颇多异说,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形成了今天较大的宁玛(俗称“红教”)、萨迦(俗称“花教”)、噶举(俗称“白教”)、格鲁(俗称“黄教”)以及较小的觉宇、觉囊、希解、郭扎、夏鲁等派别。

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其中又可分为卫藏、康、安多3种主要方言。卫藏方言和康方言属于有声调语言,安多方言属无声调语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三次修订),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至今通用。

文学艺术:藏族是富于艺术才能与传统的民族,早在7世纪初,就有藏文文献(木简木牍、纸卷皮卷、金铭石刻)等传世。在文学方面,较为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格萨尔王传》《米拉热巴传》、《颇罗鼐传》、《萨迦格言》等;在历史方面,拥有通史、断代史、编年史、宗教史、传记、谱系、地方志、寺志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红史》、《阐明诸转法轮者之事智者喜宴》、《西藏王统记》、《松赞干布全集》、《授记根本三十颂》;在佛学方面有编纂于元代的藏文大藏经,即闻名于世的《甘珠尔》(佛语部)、《丹珠尔》(论部)两大丛书1680年刻成的北京版,甘珠尔有1055部,丹珠尔有3522部,共4577部;1730年刻成的德格版,甘珠尔有1114部,丹珠尔有3559部,共4673部。);在藏医学方面有《医方四续》;在地理方面有《世界广述》、《卫藏胜迹志》等。此外,藏族在书法、绘画、雕刻等方面也显示出了高超、精湛的技艺和悠久、灿烂的文明。

    葬习俗:藏族实行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形态,20世纪50年代前保留有严格的阶级内婚制、少部分一夫多妻制(现已废除)。总的看,婚前男女社交比较自由,婚后由男子支配和继承财产;藏族自古以来通行天葬(即鸟葬),亦时兴水葬、土葬等葬俗。

衣食住行:不同地域的藏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因而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藏族传统上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酥油和绵羊、山羊、牦牛、犏牛、小麦等为主、副食,并且以油菜、碗豆等为传统菜肴;藏族历史上,农区主要以平顶土粘房、牧区则以多彩帐蓬为主;藏族原以牛马,尤其是素有“高原之舟”的牦牛为主要的交通运载工具,并且道路交通不畅。现在以飞机、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此外,铁路的建设亦正在进行。 

 

二、民间音乐赏析

民间音乐是藏族传统音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无论音乐种类、音乐表现形式,还是民间乐曲等均浩如烟海,因而,藏族人民聚居的地区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

藏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种。

(一)民间歌曲

藏族民间歌曲依题材、内容而分为山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嘛尼歌、扎木年弹唱等多种。藏族民歌绝大多数为单声部织体,但也发现了极少数多声部民歌(“近年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黑水县(居民为阿尔麦藏人)、四川省雅安地区宝庆县硗碛乡,以及西藏拉萨附近的曲水县等地陆续发现有多声部民歌流传。这些发现改变了过去学术界认为藏族传统音乐只有单声部织体的结论。”转引自田联韬:《藏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615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1. 山歌

山歌是藏族传统音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有触景生情的即兴编唱,也有表达信众虔诚信仰以及人们喜怒哀乐之情的常见内容。其音乐结构大多是上下句体的(羽、徵、商、宫式调式)乐段。

下例是一首康方言区的山歌,称为“鲁”。此方言区的山歌音域宽广(有的歌曲可达14-15度音程)、旋律优美演唱时高低婉转自如,常常能给人一种美好、空灵的意境。其所表现的内容多为雪山、草原、峡谷、激流等壮丽景色。

音响1——《幸福的家乡》

此外,藏安多方言区的山歌称为“勒”;卫藏方言区的山歌称为“拉鲁”。

2. 情歌

安多地区称“拉伊”,卫藏地区称“嘎鲁”,旋律深情、优美,演唱自由、舒展,风格类似于山歌。多由年轻人独自吟唱或男女相互对唱。

3.“勒谐”(劳动歌)

在藏族民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歌能解除日常劳作的疲劳与寂寞”、“一唱起歌来,干活就不觉劳累”等的俗语。可以说,在藏族人民诸如农业、牧业、建房等场合,你都能听到诸如犁地歌、青稞歌(即打麦歌),放牧歌、挤奶歌,挖土歌、打墙歌、打阿嘎(藏语称“阿谐”)等歌曲。形式有独唱、齐唱或一领众合等。此类民歌有的节奏鲜明、有的节奏自由,有的旋律短小,有的旋律悠长。

音响2——《阿嘎

4.习俗歌

在藏族民间最为流行的风俗歌大致有:婚礼歌、酒歌、情茶歌、告别歌、猜歌等。它们分别在其特定的民俗活动中演唱。

音响3——《婚礼歌》

“充谐”(婚礼歌),主要流传在西藏以及四川(甘孜州部分地区)、甘肃(甘南州迭部县一带)等地。其中西藏的“充谐”是一种较多吸收了“果谐”(圆圈歌舞)、“百谐”(战歌)、“谐钦”(大歌舞)、“夏”(赞词朗诵)等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而成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迭部县一带的婚礼歌则包括接亲歌、离家歌、途中歌、迎亲歌等以系列歌曲。总的看,各地的“充谐”音乐风格各异,具有浓郁的区域性特色。

音响4——《酒歌》

酒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藏族民间的歌曲形式。一般均在年节、喜庆或亲友欢聚互相敬酒时演唱(各方言区的曲调与风格不尽相同)。酒歌在西藏称为“羌谐”,甘肃为“则柔”或“格尔”。此类歌曲通常是敬酒者只唱不舞或简单舞蹈的演唱形式,借以表达敬酒者的热情与诚意。

酒歌的歌词热情、真挚,大多为即兴编唱的赞美之词,也有部分传统的唱词。旋律(常用宫、羽、徵等调式)一般轻快、凝重,与当地民间歌舞音乐较为近似,具有浓郁、朴素的乡土气息。

(二)民间器乐

藏族的乐器种类繁多,可分为吹管、弓弦、弹拨、打击几大类。其中有骨笛、竖笛、铜笛、竹笛、泥笛、海螺、唢呐、口弦、大号,热玛琴、牛角胡、贴琴、根卡、胡琴,札木聂、扬琴,热巴鼓、巴郎鼓、达玛鼓、大鼓、串铃、锣、镲等。其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有鹰骨笛、牛角胡、札木聂、热巴鼓等。

音响5——“比旺”独奏

“比旺”(牛角胡),流行于康方言区的(西藏)芒康、(四川)巴塘、云南(德钦)一带。主要为康谐(弦子)、热巴谐、折嘎伴奏。藏语另有“比羊”、“比庸”或“甲杂果果”、“日阿杂”、“日阿果”、“子子”、“扎尼”等俗称。“比旺”的形制与汉族地区流行的二胡基本相同,琴筒分为骨制(牛角)、木制、竹制三种,多以羊皮、少以蟒皮蒙面,通常用马尾做成短小的弓子(弯度为半圆形)。定弦通常为c1g1。“比旺”的头、杆、琴筒上均绘有色彩鲜艳的图案或雕饰。“比旺”的演奏为立姿(亦有坐姿),通常一弓一拍,因而节奏明晰,富于韵律。在弱拍上加用大二度、小三度的倚音或复倚音,是弦子音乐的主要特色。

音响6——“札木聂”独奏

“札木聂”(六弦琴),藏族传统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拉萨、山南、阿里、拉孜(巴谐)、萨迦 、昂仁、定日等地。藏语可译意为“美妙悦耳的声音”据传已有600-700年历史(关于扎木年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一为“古代印度传入说”、一为“西藏本土起源说”。),是民间歌舞堆谐、囊玛和札木聂弹唱的主要伴奏乐器。亦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娱自乐。

“札木聂”琴身为木制,琴长100120厘米,由半圆形、雕成鹿头或龙头的琴头、琴杆、葫芦形琴箱(多蒙羊皮,少为蟒皮)等构成。琴张6弦(每两弦为一组),音高为:ls re sol、ls re mi等。一般采用坐姿或立姿演奏。立姿演奏时,乐手可以边奏、边舞、边唱。坐姿演奏时,乐手将琴箱斜置于右腿上。

(三)舞蹈音乐

藏族的传统歌舞具有着独特的民族个性与地域特征,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流布形式与传承。其所表述内容涉及宗教信仰、祝福祈祥、歌颂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河流,以及赞颂、思念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果谐、堆谐、康谐、果卓、热巴卓、囊玛,以及雄冲、嘎巴、多底、宣、噶尔(民间的)、吉达吉姆(抗灾歌舞)等。

音响7——(果谐)《雅垄谐拉日久》

果谐,藏语亦称为“索”、“波”等(意为圆圈歌舞),较多在民间传统的节日喜庆、

宗教仪式或闲暇之日,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演绎。通常,人民相互牵拉或扶肩,边唱边舞,无需乐器伴奏。果谐旋律简练、朴素热情,乐曲般由“降谐”(慢歌段)和“觉谐”(快歌段)两部分组成,并且以口(发“去去”)声、脚步声作为乐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声。

音响8——堆谐《阿玛林几》

堆谐,藏语意为“堆”地方的歌舞(“堆”通常指代日喀则以西至整个阿里地区)。此种歌舞早期只用札木聂伴奏,后期则发展为小型乐队为之伴奏。堆谐的结构由前奏—慢歌段(优美)—间奏—快歌段(欢快)—结尾几部分构成,其中前奏、间奏与结尾的曲调基本固定,但慢、快歌段的旋律各不相同。较多采用宫调式,亦有羽、商调式,曲中常出现宫、羽调式交替,结尾处由主调向下属调转调成为堆谐特有的终止式。

音响9——康谐《江玛给萨落卓》

康谐,主要流行于康、卫藏方言区。亦称“页”、“伊”或“弦子”(藏语意为“康地区的歌舞”)。康谐因发源于四川巴塘,且歌舞时男子均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俗称“巴”(即巴塘弦子)。康谐通常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同时,此种歌舞也是康方言区青年节日喜庆或日常娱乐时最为喜爱的歌舞形式之一。结构简练,调式多为羽(其次为徵、商),乐曲中常出现调式交替。歌曲通常以6个音节为一句,以4句为一首。多数传统曲调可即兴填唱新词。

音响10——囊玛《阿妈列洪》

囊玛主要流行于拉萨、日喀则等地。是一种由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的古典歌舞艺术形式,但其实是拉萨的回族、藏族和汉族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的结晶(20世纪50年代前,民间艺人常使用已译成藏文的工尺谱)。其音乐结构大致有:引子(中速)——歌曲(慢板)——舞曲(快板,多为商调式);引子(中速)——歌曲(慢板)——舞曲(快板)——歌曲(慢板);引子(中速)——歌曲(慢板)三种。伴奏形式与堆谐相同。囊玛乐曲总数约有数十首(详见田联韬:《藏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637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有关囊玛的历史渊源,至今尚未权威性的定论。囊玛的唱词有赞美家乡与寺院、颂扬佛祖、祈祝吉祥以及社会生活、男女爱情等多方面的内容。

(四)说唱音乐

藏族传统的说唱音乐有“仲谐”(故事歌)、“折嘎”、“喇嘛玛尼”等数种。一般由民间艺人和僧人演唱。

音响11——(仲谐)《格萨尔》“赞帽”

仲谐,是藏族民间最为流流行的说唱形式,内容通常为民间故事、叙事诗和民间传记,例如《格萨尔》(主要流布于康方言和安多方言牧区),《米拉热巴传》等。仲谐唱腔大多由具有朗诵性质的上下句组成其乐段(或变化重复)结构。

(五)戏剧音乐

藏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她也是一种综合戏剧、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藏戏主要包括西藏藏戏(藏名“阿吉拉姆”,意即“仙女”)、安多藏戏(藏名“南木特儿”,意即“唱腔”)两大剧种,另有在局部地区流传的较小剧种,例如德格藏戏、昌都藏戏、木雅藏戏、嘉戎藏戏(四川阿坝州南部)等。各剧种的唱腔音乐、剧目、表演、服饰等有不同特色,但传统的表演方式都采用广场表演形式,演出剧目也有许多是共同的。”(主要参考、转引自田联韬:《藏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统音乐》,第657-664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音响12——(唱段)《苏几尼玛》

传统的藏戏结构分为:“顿”——开场白;“堆”——正戏;“扎西”——结尾歌舞三大部分。唱腔均为节奏自由散板,其中又可分为:“达仁”(长调)、“达通”(短调),均以人物命名唱腔;“挡鲁”(反调)、“觉鲁”(悲调)、“谐木朗达”(民歌型唱腔)较多采用七字、九字句式结构段落唱腔。此外,藏戏中还可以视情节的需要穿插民歌、舞曲若干。藏戏音乐均属曲牌体曲式结构。较多使用五声、六声(含fa)音阶,其中最常使用的调式为羽、宫。有的唱腔旋律出现高音区的降si音,使调式音阶扩充为一种较特殊的七声音阶,使音乐有更丰富的表现力。

 

三、    宗教音乐赏析

我国藏区历史上普遍信奉本教(称 Bon),俗称黑教。本教产生于藏族原始社会时期,其发展曾经历笃本、伽本、觉本三个历史阶段。本教以崇拜“三界”(天上、地上、地下)山川、湖泊以及重鬼、巫为其特征。其重要经典统称“五宝库”,即基础宝库、高山宝库、纯洁宝库、总宝库、行宝库。主要著作有《十万龙经》(分花、黑、白三部分)以及三经、五部大论等;公元7世纪后,我国境内的藏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教有显(重理解)、密(重修持)之分,较大的有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四大教派,较小的有觉宇、觉囊、希解、郭扎、夏鲁等教派。喇嘛教音乐即传承、流行于上述教派中的音乐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诵经音乐

诵经是喇嘛教必修的功课,也是寺院日常的、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诵经音乐指喇嘛诵念经文时吟诵、唱诵经文的音乐(其中也包括同步进行的伴奏、段落与段落间的间奏)。

音响13——诵经音乐)

A.诵经音乐——通常为有节奏的吟诵、唱诵或念白,其节奏均匀、音域较窄,较多采用2/4拍、3/4拍,有时也会有一些相对自由的节拍。领诵经文的经师常采用超低音的唱法(音域可低达大字组C音或更低),音色低沉、肃穆、庄严浓厚。诵经音乐多由领经师(即普通喇嘛中擅长诵经、发音较好者)带领众喇嘛集体吟诵、唱诵相关的经文。吟诵、唱诵的重要经文有“五大愿”:即《贤行愿》、《慈氏愿》、《趣入菩萨行论回向品》、《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简称“对莫”)、《初终中愿》(简称“同他巴”)等。

B.伴奏——吟诵、唱诵经文时的伴奏。常用乐器有长柄鼓、大钹、小镲等。

C.间奏——吟诵、唱诵经文段落(快或慢)与段落间的打击乐乐段。较常使用的乐器有“同钦”(大铜号)2支、“加林”(藏式唢呐)2支、“冈林”(小法号)2支、“东嘎尔”(法螺)12支、“额阿”(长柄鼓)2支、“司涅”(大钹)2副等组成。“止布”(法铃)与“达玛如”(藏式拨浪鼓)则由坐于上座的活佛或领经师持奏(参见田联韬:《藏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685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二)羌姆乐舞音乐

羌姆是藏传佛教寺院在每年重要的宗教节日上由僧人表演的仪式乐舞。源于藏族古代本教(本教的古老乐舞则源于藏族的原始巫舞)与古印度密宗。8世纪中叶在藏王赤松德赞和莲花生大师的宏扬下开光、庆贺等宗教舞蹈之先河。

“羌姆”(卫藏方言)、亦称“欠”(安多方言)或“羌”(康方言),藏语意为神舞、法舞、宗教舞,汉语俗称“跳神”、“跳布扎”,或称“金刚驱魔神舞”。羌姆不仅以驱鬼镇邪为主旨,同时也还通过一些宗教故事的表演,起到弘法的作用。因而,羌姆表演已成为信徒和

(三)喇嘛寺器乐音乐

指喇嘛寺使用的仪式性器乐音乐主要指一般庆典或某些特定活动时仪式音乐、迎送活佛或贵宾时演奏的《迎送曲》等。其均为喇嘛寺的鼓吹乐乐队,音乐风格相同相同于诵经时的间奏。

信号性器乐音乐,指喇嘛寺为了提示僧侣按时进行佛事活动或作息而用的音乐,此种音乐一般为单一乐器,例如鼓、加林、同钦、法螺等。

音响14——信号性器乐音乐

 

四、    宫廷音乐赏析

噶尔藏语既是对整个乐舞艺术形式的统称,也专指乐舞中的舞蹈表演部分。历史以来,噶尔乐舞队专为达赖喇嘛及上层僧俗官员服务,因而是一种隶属于布达拉宫的专业表演(其中包含音乐与舞蹈)艺术形式。通常只在重大的宗教活动或赖喇教上层僧人与俗民同乐时表演。

噶尔起源于17世纪初期的拉达克王国(位于西藏西部)、成熟并完善于五世达赖喇嘛(1617 1682)时期。18世纪中后期,七世班禅(17811853)将其引入扎什伦布寺(日喀则)。伺候噶尔也流传到了昌都、甘孜、巴塘等地的部分喇嘛寺。噶尔的表演由、器乐、舞蹈等三种要素构成。

五.创编作品《北京的金山上》赏析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文艺工作者将藏族的许多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了改变或再创作,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就有此首歌曲。

《北京的金山上》是1961年由曲作家马倬根据西藏藏剧团老艺人、团长扎西传授的一首古老的山南酒歌与工布箭歌的旋律改编而成的。

后由歌唱家常留柱、雍西(藏族歌唱家)首唱、传唱。1964年,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结合藏族传统民歌、藏戏等的演唱风格复唱后得以广为流传。

在今天看来,这首歌曲的原始旋律不仅渊源于山南古老的《酒歌》,实际上更接近于现今仍然流行于工布地区(现西藏林芝)的“达谐”(即箭歌,也称“工布箭歌”)。

箭歌的旋律清新明快,常用三连音 、切分音及附点音,音乐风格独特,富有浓郁的工布特色。

 

第二讲掌要点:

1.藏族传统音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类。

2.诵经音乐的主要结构有那些?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