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  和云峰 副教授

 

 

第九讲  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就世代居住在这快土地上。

一、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口分布: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自治区境内,并大多聚居在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此外,在湖南省的桃源县、常德市,青海省的西北部以及河南省的渑池等地也散居着部分维吾尔族,人口约721.5万。

族称谓:据汉文史书的记载,维吾尔族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称为丁令,3世纪以后被古代文献称为高车、狄历、敕勒、韦纥、乌护、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畏吾尔等,20世纪50年代初统一定名为维吾尔。

教信仰:维吾尔族古代曾信仰萨满教(拜物教)、摩尼教、景教、袄教(拜火教)和佛教,自公元11世纪起逐渐改信仰伊斯兰教中的正统派(逊尼派)为主。至16世纪成为维吾尔人所信奉的惟一宗教。

语言文字:维吾尔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维吾尔族古代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11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察合台文,并且创制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吾尔文。

文学艺术:维吾尔族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以及在民间流传甚广的《阿凡提的故事》等。在民间舞蹈方面,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民族个性体现得有为充分。无论结婚、节日、欢迎贵宾以及一切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幼将表演“赛乃姆”、“夏地亚纳”、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民间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等,均为世人所注目。

婚葬习俗:维吾尔族历史以来均实行一夫一妻制(历史上曾由家长包办);维吾尔族历史以来均实行充满伊斯兰文化色彩的土葬仪式。

衣食住行:维吾尔族的植棉和棉织业历史悠久,因此以往族人不分男女老幼都穿棉布衣,男子以长袍为主,妇女的服饰多为宽袖的连衣裙,外罩黑色对襟背心,男女均喜爱戴“尕巴”(四楞小花帽);维吾人多喜食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民居一般多用泥土建筑而成,并多靠天窗采光;过去交通不太发达,现今交通便捷。

 

二、民间音乐赏析

维吾尔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木卡姆(古典套曲)、宗教音乐三大类别;维吾尔族的传统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乐器、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四部分。

 

(一)民间歌曲

维吾尔族民间歌曲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就其功能而言,可分为爱情歌、习俗歌、历史歌、劳动歌四种。其中又以前两种最多。

1.爱情歌

维吾尔族民间的爱情歌曲大都反映的都是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坚贞信念,对旧社会封建包办婚制度等反抗等的内容。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古兰木汗》、《青牡丹》、《黑眼睛的姑娘》、《我的愿望》、《莱丽古力》、《天上有没有月亮》等。

音响1——《莱丽古力》 

2.习俗歌

指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习俗中常常演唱的歌曲。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婚嫁习俗中演唱的《婚礼歌》,丧葬习俗中演唱的《送葬歌》、《哀悼歌》,宗教习俗中演唱的《封斋歌》,节庆习俗中演唱的《迎春歌》、《迎雪歌》,日常习俗中演唱的《巴拉提歌》等等。

3.历史歌

反映维吾尔族重大历史事件的歌曲,例如反映维吾尔族(19世纪末)背井离乡的《迫迁歌》,反映抗战的歌曲《驱逐日寇,拯救祖国》等。

4.劳动歌

维吾尔族的劳动歌曲较多采用民谣体散板性节拍、节奏。最为常见的有《收割歌》、《犁地歌》、《打场歌》、《采棉歌》等。此外,在维吾尔族还有一些反映劳动行当的歌曲,例如《车夫歌》、《挖渠歌》、《矿工歌》。

音响2——《果园的歌声》 

总的看,维吾尔族民歌多数套用民间传统的曲调、民谣即兴编唱。通常,每段唱词由2句或4句正词(每句7~12个音节,其中以7个音节最为常见。)或若干衬词(长短不一)及组成,并且常常采用比兴手法,寓意深刻(参见关也维:《维吾尔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487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二)民间器乐

维吾尔族的民间乐器种类繁多,较为著名的(吹管类)有巴拉曼(又名皮皮)、卡奈依、唢呐、雀拉(类似陶埙)、口弦。(拉弦类)有艾捷克、萨它尔、胡西它尔、哈密胡琴(胡胡)。(弹拨类)有热瓦甫、弹拨尔、都它尔、卡侬。(打击乐类)有达甫(手鼓)、纳格拉(铁鼓)、冬巴克(大型纳格拉)、萨帕依、塔什(石片)、柯舒克(木勺)以及萨巴依(铁环)等。这些乐器大多数可以独奏,亦可合奏,还可组成诸如木卡姆、麦西来甫等乐队组合形式。

1.艾捷克

球行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通常分多朗艾捷克、新型艾捷克等数种。多朗艾捷克 流行于新疆南部多朗人聚居区。形似板胡。为多朗乐队中唯一的弓弦乐器。椰木琴杆,沙枣木共鸣箱,琴面蒙羊皮或驴皮,张一缕马尾弦为主奏弦。在琴杆中部两侧设610根钢丝共鸣弦。主奏弦音高为c1,共鸣弦分别为g c1 d1 e1 g1 a1 b1 d1。音域为c1-c3。演奏时将琴立于左腿之上或夹在两膝之间,其音量较小,低音浑厚、优美。新型艾捷克 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地区,此类艾捷克是20世纪60年代后由音乐工作者在传统多朗艾捷克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分高、中、低音几类。其音色、音量均近似小提琴,可用双音、和弦、断弓、跳弓、泛音、拨弦等多种技巧演奏,音乐表现力强。

音响3——艾捷克独奏《新时代》 

2.萨它尔

梨形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清史稿》和《皇朝礼器图式》曾汉译为“塞他尔”。据《乐师录》(维文抄本)的相关记载,早在14-15世纪就广泛流行于南疆地区。为十二木卡姆乐队的主奏乐器,形制与弹拨尔较为近似,共鸣箱较大,成瓢状,全长约148厘米,通常用桑木制成。传统主奏弦为cd,音域c-c2 d-d2,共鸣弦定弦音高为G c d e g a c1 d1 e1 g1 a1 c2 等。除指板上缠有18个丝弦品位外,面板上还粘有竹制高音品位,按十二平均律排列,能演奏各调乐曲。马尾弓置于弦外拉奏,只拉主奏弦,不拉共鸣弦,共鸣弦只起加强共鸣和美化音色作用。传统演奏方法:左手扶琴直立于左腿之上,用食指、中指按音,主要技巧有揉、擞、打、滑等。右手持弓方法与艾捷克相同,常用弓法有长、短、连、顿、颤等。

3.胡西它尔

梨形弓拉弦鸣乐器。原名“艾西它尔”,20世纪50年代前已经失传。从较早的文献以及壁画中我们得知,其最早流行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胡西它尔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学者认为,其称谓为波斯语“八条琴弦”之意,可能属于新疆皈依佛教时期的回鹘乐器。因而其形制与古代印度和尼泊尔一带流行的“沙郎及”近似;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与今天流行的小提琴同属一源,均可能是由古老的沙郎及演变而来的。

音响4——胡西塔尔独奏《赛海尔派孜》  

20世纪50年代以来,胡西它尔被维吾尔族民间艺人重新发掘、复制而得以“生还”。目前流行的胡西它尔全长约68厘米,由琴头、轴、颈、指板、琴玛、系弦板、琴弦、琴弓以及共鸣箱等部分构成,张7条钢丝弦;定弦一般可依据其所演奏的乐曲的调式而定,较为固定的定弦音高分别为:d #f g a b d1 #f1 ,音域为 gg3。胡西它尔采用通常坐姿演奏,音色优美、动人。

4.热瓦甫

瓢形拨奏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新疆地区。曾汉译为“喇巴卜”、“喇叭卜”、“拉瓦波”等。据汉文史籍《律吕正义后编·回部乐技》和《清史稿》和维文史籍《乐师录》等的记载,早在14世纪前后,热瓦甫就已成型,并且按其流行地区、形制、定弦等的不同而分为以下几种:喀什热瓦甫 主要流行于喀什等南疆维吾尔族地区。由头、干、轴、马、弦、共鸣箱等部分构成。琴身通常采用完整的桑木挖刻,琴长130厘米,共鸣箱呈半球形状,上蒙以羊皮、驴皮或蟒皮。琴头在弦槽部位向后卷曲,指板缠有13-28个丝弦品位,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分四弦、七弦两种:主奏弦定弦均为C1,共鸣弦定弦分别为e A d g#f B e A d gB e E A d g。演奏采用站、立姿均可,琴身横于胸前,右手持拨子弹奏,左手按弦。多朗热瓦甫 流行于南疆麦盖提、巴楚、莎车等地区。共鸣箱分为葫芦形、圆形等多种。均用金属琴弦,弦数因地而异。常见的有设3根旋律弦,57根共鸣弦。演奏时将琴置于右腿,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拨子弹奏。乌孜别克热瓦甫 根据喀什热瓦甫改革而成。共鸣箱较大、张金属弦5根、中外弦各用两根,同发一音,里弦1根。均可奏旋律及和弦。热瓦甫常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著名的传统乐曲有《夏地亚耐》、《塔什瓦依》、《衮地帕依》等,创作乐曲有《我的热瓦甫》等。

音响5——热瓦甫独奏《亚茹》(情人) 

5.弹拨尔

梨形拨奏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中。汉文曾记译为坦布尔、丹布尔、丹不尔、弹布尔等。据《钦定大清会典》、《新疆图志》和《乐师录》(维文)等的记载,弹拨尔14世纪就已广泛流行于阿拉伯和亚、非、欧等地区。弹拨尔由头、杆、轴、弦和马子等组成,共鸣箱呈瓢形,用核桃木或桑木制作。由于地域不同,形成了以下两大分支:南疆弹拨尔琴长约130厘米,指板缠有16个丝弦品位。定弦为g g c1 g gg g d1 g g,音域g-g2,使用牛角拨片弹奏,音量较小,音色柔美、明亮。北疆弹拨尔长约 147厘米,指板缠有18个丝弦品位。共鸣箱面板上另设 810个竹制高音品位。弦轴至共鸣箱底部张钢弦 5根,旋律弦两根,共鸣弦3根。定弦为G G d G G音域G-g2。弹拨尔的演奏方法与技法丰富多彩,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制了中音弹拨尔。较著名的乐曲有《乌扎勒》、《艾介姆》、《奥夏克》和《沙巴》等。

音响6——(弹布尔独奏)《艾介姆》 

6.都它尔

瓢形拨奏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中。汉语史书亦记作独塔尔、都塔尔等,意均为“二弦琴”。都它尔历史悠久,据1854年成书的《乐师录》(维文手抄本)的记载,其前身早公元6-8世纪就已经在维吾尔族的先民中广泛流传,14世纪已较多见于石窟壁画。都它尔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面板通常用桐木、桑木和松木制作而成。指板设1518个丝弦品位,按十二平均律排列,上张丝弦两根,采用五度、四度或同度定弦。演奏时将音箱置于右腿上,琴杆斜置胸前,左手扶琴颈,用食、中、无名、小各指按音,拇指按内弦和音。右手可用击弦、勾弦等多种奏法,左手则用揉、打、扣、滑、勾弦等手法。音色柔和悦耳,音量较大,用于自弹自唱或伴唱。较著名乐曲有《库尔特》、《麦浪》、《艾介姆》等。

音响7——独它尔独奏《艾达黛》(女子名) 

7.卡侬

异形弹拨弦鸣乐器。广泛流行于西亚、北非等阿拉伯国家。中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时称“七十二弦琵琶”。至今仍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麦盖提、和田、哈密等地,是“多朗赛乃姆”和“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卡侬琴身酷似一个斜向切去一角的长方扁箱,面板采用皮或木制。琴弦可从6384根不等,但均以3根弦为一组,音域为c1g3。定音主要取决于“木卡姆”的调式结构。音色清晰明亮,特别擅长演奏上下行间的装饰性乐句。演奏时,将琴置于膝上,双手食指带义甲弹拨,右手奏旋律,左手奏低音。演奏者的两手形成平行八度,但由于左手比右手触弦稍晚,使之产生既协和又交错的奇妙音响。著名曲目有《多朗舞曲》、《恰尔朵木卡姆间奏曲》等。

音响8——《欢乐曲》 

8.萨巴依

棒形摇击体鸣乐器。汉族称铁环,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中。萨巴依可依制作材料的不同而分为古老与现代两种:古老的萨巴依一般需用羚羊角制作作为主要材料,角的中部缀一大铁环,并在环上串有4-6个小铁环。演奏时,右手执羊角下端,靠上下、前后的摇动或拍肩,使铁环撞击羊角而发出声音;现代萨巴依则常用檀木作为主要材料,通常在两根长35-50厘米的并连檀木棒上,缀有两个直径11厘米的大铁环,每个大环中又套有7-10个小铁环。演奏时,右手执木棒下端摇震或碰击左手、双肩等部位,使大铁环撞击木棒发出声音。与之同时,小铁环也随之发出有节奏的音响。在大铁环碰棒处锒有铁皮,以保护木棒和使音响清脆。20世纪50年代以前,萨巴依多为街头艺人使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较多作为民间歌舞的伴奏乐器。

传统器乐曲中,较为著名的乐曲有《艾介姆》、《林派代》、《夏地亚娜》、《牧羊曲》、《拉克木卡姆太孜麦尔乌力》、《乌夏克木卡姆第一达斯坦麦尔乌力》等。

 

(三)舞蹈音乐

维吾尔族的舞蹈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代以来,它先后继承了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同时它还吸收了古代西域的众多乐舞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风格的舞蹈艺术。维吾尔族的舞蹈依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自娱性、风俗性、表演性三大类别。其中较为独特的有赛乃姆、来派尔、纳兹尔库姆、刀朗舞以及盘子舞 、手鼓舞、萨帕依舞等。手鼓舞、盘子舞。维吾尔族中流传的民间歌舞形式多样,其音乐形式丰富多彩。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伴奏音乐较多用赛乃姆或其他民间歌曲。

1.赛乃姆

赛乃姆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民间自娱性舞蹈。据历史记载,它曾被收录于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中。各地区的赛乃姆曲调虽然不同,但此种舞蹈的音乐通常所采用的节奏基本一致:即“中速”或“由慢至快”。赛乃姆可以是独舞、对舞,也可以是三五人的群舞,其最大特点是可邀请观众同时参加舞蹈。

在维吾尔地区,赛乃姆具有着浓郁的地域特点,例如南疆(以喀什地区为代表)的赛乃姆明快活泼、深情优美,北疆(以伊犁地区为代表)的赛乃姆潇洒豪放、轻快朴实,东疆(以哈密地区为代表)的塞乃姆平稳安详、风趣乐观。

音响9——《赛乃姆》(喀什) 

 此外,赛乃姆还具有以其流行地区来命名的特点,库车赛乃姆、和田赛乃姆等,其中较为著名的刀朗赛乃姆等。

音响10——《赛乃姆》(刀朗)  

2.来帕尔

一种带有表演唱性质的双人或单人歌舞。“双人表演时一问一答,有唱有跳。歌词诙谐生动,曲调轻快活泼。多系上下句的简单结构,每句又有多次反复。此种歌舞形式南北疆各地皆有,但以南疆为多,深受群众欢迎。” 

3.盘子舞

主要流行于新疆的喀什、库车、伊犁、乌鲁木齐等地。其通常用弦乐伴奏,各地有专门的曲调。相传,盘子舞最早源于新疆库车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其特点是表演是舞者双手各持一个盘子,指夹竹筷,合着音乐边打边舞。此种舞蹈通常还在舞者的头顶放一盛满清水的小碗,以示增加舞者舞蹈的难度。历史地看,盘子舞除了新疆麦盖提县可由男子表演外,其余地区均由女子表演。

4.手鼓舞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维吾尔地区兴起的一种新的舞蹈形式。此种舞蹈多由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表演,舞蹈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具有较高难度的炫技和腰部的技巧,现今已成为维吾尔族较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品种之一,深受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较为著名的代表作有《摘葡萄等》。

5.“麦西来甫”

自古以来,维吾尔人就依据不同的时节(例如节日、丰收、婚礼、交游)在不同的地点(例如庭院、果园、河边、草地等)举行各种不同形式的“麦西来甫”(即聚会)。

 

(四)说唱音乐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间说唱形式有“达斯坦”、“库夏克”、“埃提西希”、“买达”等多种。其中以“达斯坦”、“库夏克”最为著名。

1. 达斯坦

维吾尔族民间一种唱、奏、说综合一体的叙事套曲形式。早先由民间“诗人、专业作家用严格的律诗改写或创作而成, 然后又经著名艺人、职业音乐家配曲演唱……。16世纪后又被音乐家编纂在维吾尔族木卡姆套曲之中,现在所指的达斯坦即属此类。”(转引自关也维:《维吾尔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427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迄今在维吾尔族地区流传的达斯坦有几十部,最为著名的有以爱情为题材的《艾里甫与赛乃姆》、《帕尔哈特与西琳》,以英雄为题材的《玉素甫·艾合买提》、《好汉色衣提》等。部达斯坦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唱词冗长(长达几十行甚至几百行不等)、曲调结构庞大。通常由2-3名达斯坦艺人自持沙塔尔、弹拨尔、都它尔随木卡姆演唱,亦可在家庭聚会上由艺人单独弹唱。

2. 库夏克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间弹唱音乐形式。通常由库夏克艺人手执热瓦甫或都它尔自弹自唱。库夏克歌词多为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谣体组诗,因此,它与达斯坦相比,篇幅显得较为短小、精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古兰木汗》、《肉孜来木》、《马和骆驼的故事》等。

 

三、木卡姆(古典套曲)赏析

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具有统一调式体系,并且以歌、舞、乐组合而成的传统古典大曲。木卡姆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15世纪已盛行于新疆各地。目前较为著名的有喀什木卡姆、刀朗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木卡姆部分均参考自万桐书:《木卡姆》,载《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第470-472页,1989;关也维:《维吾尔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437-443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1.喀什木卡姆 

主要流行在新疆的喀什、和田、莎车、阿克苏、库尔勒、伊犁等地区。分为热克、且比亚特、木夏维热克、恰日朵、潘吉朵、欧孜哈勒、埃介姆、乌夏克、巴雅特、纳瓦、思朵、依拉克十二套。

音响11——且比亚特《木卡姆》(喀什)中的间奏曲(合奏) 

喀什木卡姆由“穷乃额麦”、“达斯坦”、“麦西热甫”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穷乃额麦”也别由散序、上曲(歌曲部分-包括太孜、太孜间奏曲、怒斯赫、怒斯赫间奏曲)、下曲(歌舞部分-包括朱拉、赛乃姆、赛力克、帕西露、帕西露间奏曲、太喀特)三部分组成。其19世纪前的曲式结构类似于唐代大曲。

音响12——《木卡姆》(喀什)“太孜”中的间奏曲(独奏) 

2.刀朗木卡姆

主要流行在新疆刀朗地区(目前仅能采集到9套)。分为:孜勒碧雅弯、崩碧雅弯、沈碧雅弯、胡代克碧雅弯、碧雅弯、居拉、欧孜哈勒、多尕头特、木夏维热克、热克、巴雅特、恰日尕12套(其中的《碧雅弯》、《巴雅特》、《恰日尕》3套目前已失传)。刀朗木卡姆一般是5人一组,由演奏手鼓者主唱,2-3 人帮唱。伴奏乐器有卡龙、刀朗热瓦甫、刀朗艾介克各一个。阿瓦堤地区多用一副恰赫恰克(击节奏用的一对石块)。

3.哈密木卡姆 

主要流行于哈密、伊吾地区。演唱哈密木卡姆,一般是3、5人(有男有女)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有哈密艾捷克、扬琴、手鼓等。分为琼多尔(亦称于尔东河兰姆)、乌鲁克多尔(亦称嗨嗨于良)、木斯太扎特(亦称牙勒古孜托云)、恰日朵、呼帕提、木夏维热克(亦称代尔丁该多瓦)、且比亚特、欧孜哈勒(亦称代尔的瓦)、独阿(亦称克其克代尔丁亚曼)、刀朗木夏维热克、依拉克(亦称琼代尔丁亚曼)、热克(亦称撒依然布勒布伦)。

总的看,“木卡姆”同时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木卡姆”是指上述所有类型的民间套曲而言,例如那瓦木卡姆等;狭义的“木卡姆”专指具有散序-歌曲-歌舞曲固定程式与结构的套曲,例如哈密木卡姆;或在其基础上又增加有器乐间奏曲的大型音乐歌舞套曲,例如喀什木卡姆。

 

四、宗教音乐赏析

维吾尔族古代曾信仰萨满教(拜物教)、摩尼教、景教、袄教(拜火教)和佛教,自公元11世纪起逐渐改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16世纪后成为维吾尔人所信奉的惟一宗教)。“当代的维吾尔族宗教音乐,一般指维吾尔人在各种伊斯兰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以及一些完全以宣扬伊斯兰教义为内容的音乐”(均参考、转引自周吉:《维吾尔族传统音乐》(宗教音乐部分),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443-451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此主要介绍以下两类:

1.原始拜物教遗存(巴克希作法)音乐

巴克希作法时使用的音乐大致可分“阿也特“(咒语)吟诵调、 “托合”(布幡)转圈歌舞曲两种。前者是一种无伴奏的徒歌。其节拍自由、曲调富宣叙性。后者是一组由慢渐快、由平稳至激烈的歌舞套曲。采用大小不一的手鼓组伴奏,组合形式及节拍、节奏、曲调、旋法因维吾尔族各聚居区传统音乐的风格不同而有所差异。

2.一般性宗教音乐

即指“阿赞”、“吾苛买提“(唱经调)、“克里埃特”(诵经调)以及“拉木尚调”(封斋调)等。

此类音乐均为“徒歌”形式,曲调则以散板、自由节拍、混合节拍居多,旋律带有较强的呼唤性、吟诵性或陈述性。与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体看来,“维吾尔族宗教音乐是其整个传统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必不可免地受到过波斯—— 阿拉伯、西亚、中亚等伊斯兰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但就其主体而言,却因和本民族各地区其他门类的传统音乐交叉借用和相互影响而风格相近。”

 

五、创编作品《新疆好》赏析

《新疆好》是1951年,刘炽应王震将军之邀而创作的《边疆战士大合唱》中的第四曲。该曲根据维吾尔族传统民间歌曲改编创作而成。全曲以优美、欢快的曲调,歌颂了新疆的富饶与美丽。问世后流传甚广。

《新疆好》实例赏析

1.创作背景介绍

2.民间音乐素材寻根

3.不同演唱、表演风格鉴赏

 

第九讲掌握要点:

1.请简述赛乃姆的分类与其各自的特点。

2.“十二木卡姆”指的是哪十二套?请以喀什木卡姆为例。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